神话和原型

2009-03-30 06:51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荣格原型神话

余 宏

[摘要]“神话”和“原型”这两个概念对20世纪人类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但是人们在盲从的语境里,缺乏对这两个观念深入的认识,本文追根溯源还原给大家真实的神话和原型。

[关键词]神话;原型

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精神世界受到的冲击、震荡和磨难异常强烈,但同时,人类在精神领域的探索、发现和创造的成果也异常丰硕。“神话”和“原型”

这两个概念就属于上述成果。但是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人士还很模糊,本文着重对两者进行梳理,清楚地阐明它们。

首先我们来梳理下神话这个概念的历史流变。在古希腊,由于早期哲学家对以荷马为代表的诗人们的指责,神话一词便成了同逻辑、理性、思维相对立的概念。到亚里斯多德时,他在《诗学》里提出神话的意义就是故事、叙述或情节。到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时期,一切非基督教神话都被认为是异端,“神话”成了谎言的同义词。直到十八、十九世纪的启蒙时代人们对神话的观念才有所改变。维柯在《新科学》中认为神话“象诗一样,是一种真理,这种真理并不与历史的真理、科学的真理相对抗,而是对它们的补充”。[1]20世纪是神话复兴的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常常有意识地运用远古的神话原型作为自己作品的参照,这种倾向与20世纪西方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解放,但是人们很快发现,物质的丰富在满足人类欲望的同时,也束缚了人的自由,对于西方很多作家来说,“神话表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被用来赋予混乱的日常事件一种象征的、甚至是诗意的秩序。”[2]正如T.S.艾略特在评论《尤里西斯》的神话对位结构时所谈到的,神话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实施控制,建立秩序,它使处于全无益处的、荒谬的现代历史获得某种形式和意义。面对这种情况,大批理论家转向对神话研究,试图在理性的非理性之根,意识的无意识之源中发现救治现代社会技术统治和理性异化的良方。本文所考察的正是从20世纪神话复兴以来的关于神话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神话显然并不是专指关于神圣的叙述性故事,而是泛指包括巫术、仪式、图腾活动在内的原始文化现象,原型批评即神话批评大多是从这些现象入手来探索和解释神话和文学现象,特别是关于神话和文学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在神话这块积淀了远古文明的“化石”中破译出历史及其文化的模式、价值和意义。原型批评的理论家们也对神话有着自己的解释。荣格说:“神话形象无论是神怪还是人,总是在历史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形象,是人类许许多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的痕迹。”弗莱认为:“神话是一种叙述,某些形象是超人的存在,他们的所做所为只能发生在故事中,应而神话是一种真实性和现实主义,不完全是相符的、传统化、程式化的叙述。”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型,汉语中的“原型”,就是“模特儿”,如电影中人物的原型,就是指人物形象塑造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而英语中的archetype即“原型”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其确切的内涵与“模特儿”解释有联系也有重大区别。本文所讲的原型,为西方文化中的术语,是一个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并带有形而上意味的概念。从历时态来看,“原型”概念的出现及其嬗变,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运用“原型”[3]概念,到20世纪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建立将其重新激活,“原型”这一术语的概念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从共时态来看,不同领域的“原型”的概念也有所不同。如,哲学里的“原型”是“理念”或“范式”,意指可感现象世界背后的本原或模本;心理学角度的原型是“心理模式”,着重强调它作为深层心理或集体无意识的“载体”的特征。

本文着力于阐释作为文学批评方法的“原型批评”对原型的理解,主要侧重于它作为一种有共同性、相通性的深层模式在文学作品中的规律性反复。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由原型组成,个体无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绪,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在人的史前阶段深深烙印在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通过大脑结构的遗传获得的,原本就存留在集体无意识中。弗莱的原型理论在荣格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对原型的概念有了新的解释和规定。首先他把原型理论变成具体可行的批评途径,认为“原型是联合的群体,它与符号之不同在于复杂的可变性。在这种复合体中常常有大量的特殊的、靠学习而得的联想,它们是可交流的,因为在特定的文化中好些人都很熟悉它们。并且把原型这个术语,当作一个或一组文学象征,它们在文学中为作家反复的运用因而形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如红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被约定俗成地用来表示相思。这样原型理论就具有直接的批评性。其次他认为原型应该在原始文化中寻得,而不是在梦、原始意象中确认。他说,“整部文学史从上古朴质的文学一直写到现代深奥精良的作品,在这过程中,我们有机会瞥见原来文学是呈现与原始文化中的较为局限和简单的程式系统逐步演变而成的复杂体系。如果这样,那么探索各种原型便成了一种文学上的人类学,它涉及诸如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文学前的形态如何渗透到后来的文学中来的问题。”

注释:

[1]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115.

[2]袁可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4-55.

[3]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8.

作者简介:余宏,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近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荣格原型神话
东方神话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 厚积薄发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神话”再现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