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激活思维,激发兴趣,让孩子轻轻松松学数学”成为每一位教师研究的焦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景,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热情,促进学习主动性。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对学生说;“咱们班40多人,一个小风车不够大家玩,老师教你们做风车好不好?”孩子们一时兴致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观察老师的制作过程甚至每一张纸的每一步变化他们都注意到了。在学制风车过程中,大家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点;把正方形纸折成四个三角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风车转动时,所转路径是个圆……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就做成了自己喜欢的小风车,在愉悦的气氛中轻轻松松的学数学。
二、以情感人,唤起兴趣
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甚至连学生发言的评价,也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作为教师,要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
三、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创设生活情境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如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会“几个几是多少即是口诀几几得几”,从而延伸到体会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四、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在数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等,使他们用不同的感官接受知识和信息,让他们在动手中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手的运动又促进了脑的灵活运用。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立方体图形”时,我给学生准备“百宝箱”(箱子里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指导他们按下面的过程来操作探究。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的勇气。
五、鼓励质疑,发展兴趣
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那些新奇大胆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象,不但给予适当赞扬肯定,而且还要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培养求异思维,发展其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人民币优美的图案,各种文字深深吸引了学生,于是班上一位很不显眼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外国的钱币也是人民币吗?古代的钱是什么样的?”这些知识虽不在教学范围,但老师无法抹杀孩子可贵的好奇心。于是我当众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学生先回家搜集资料,再交流。经过交流孩子们知道了美元、日元、英镑……知道了古代最早的钱是天然币、刀币、方孔钱等等,直到现在第一套人民币;知道了中外钱币的人物有毛泽东、富兰克林、莱特兄弟、格林兄弟……我向他们讲述了这些伟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兴趣盎然。
六、巧设练习,升华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我常采取游戏教学法来升华学习兴趣。如,教“100以内加减法”,我设计了一个传接数的游戏。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师小声地告诉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然后用这个数字减(加)5,把得数传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再用听到的这个数再减(加)5,把得数告诉给第三个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算完并举手表示结束。然后传数最快和算的对的小组获胜。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状态,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老师的殷切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把我们的课堂建设成适应课程改革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堂,更是学生摄去知识的天堂,让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