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民教育开辟育人为本的新途径

2009-03-30 09:46本刊编辑部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课题公民校长

本刊编辑部

吉林省东辽县实验小学仅有十年的建校历史。十年来,这所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就是立足于“教孩子做什么样的人”,着眼于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以小公民教育为载体,走出了科研兴校、内涵发展的办学之路。为此,我们特地走访了该校王兆芳校长。

思考:“何以为生”、“何以为人”孰轻孰重

记者:王校长,您好。我们注意到,你校的小公民教育教育课题受到省内外教育同行的关注,大家想了解一下小公民教育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王兆芳校长(以下简称“王校长”):我们实验小学1998年秋季建校。小公民教育课题也随之开始酝酿。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1999年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我当时明显地感觉到,素质教育不应停留在讨论搞不搞的层面上,而应落实在如何搞的决策上。从小的背景来说,全省70多个县区,唯有东辽县没有实验小学。辽源市东辽县“三分四合”以后,县城迁到白泉也都十年了,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小学。兴建实验小学可以算得上是利民、惠民、富民的大工程,从而结束了东辽县有县城没有实验小学的历史。尤其是当时的县委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实验小学是全省实验小学家族中的新成员。新成员有新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个新的优势,如何在办学上体现新思路,是你们领导班子需要认真考虑的大问题。”现在回顾起来,我觉得小公民教育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记者:既然小公民教育诞生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那么,它与素质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王校长:我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素质教育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体现。学校也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的作用下创新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我校来说,小公民教育就是力图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始终把小公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小公民教育来实施素质教育。

记者:请您简要地阐述一下小公民教育的主旨?

王校长:从小公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小公民教育属于实践层面,素质教育是认识层面的。两者相得益彰。自然而然,小公民教育要体现出的主旨也会是素质教育的。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学校教育,其主要宗旨是教人去追逐、适应,去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着力教会人的“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依靠着“何以为生”所得到的知识和本领,人们创造了一个日益发达、丰富的物质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物质上的方便与享受,使得生活更加便捷。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主旨有了悄然变化:不仅仅教人“何以为生”,更重要的是教人“何以为人”。即促进人的发展,使人从简单的动物性生存状态向觉醒的、负责任的生活状态过渡。小公民教育主旨在于教孩子学会做人,既要解决“何以为生”的问题,又要解决“何以为人”的问题。

记者:请您谈一谈对“何以为生”、“何以为人”的理解?

王校长:我想,从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来看,“何以为生”是解决最基本的需要——人所以存在的生理需要。比如当问到“人为什么要工作?”学生们往往脱口而出:“为了赚钱。”这种回答属于低层次需要,思想境界显然是不高的,教科书上也不是这样讲的。但我们首先给予认可,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确实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存在就是合理,活着就是正确,它们是“何以为生”的基本意义。然而,存在、活着,乃至工作、赚钱,仅此而已吗?我们再问学生:“工作除了赚钱这个目的是否就没有其他目的了呢?”这时候,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工作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工作、劳动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工作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工作能使人充实,富有乐趣”,“工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再请学生举例证明上述观点,并着重讨论了“工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把学生引导到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那么,这样就回答了“何以为人”的问题。显而易见,“何以为人”是“何以为生”的较高层次,两者孰轻孰重也就自然分明了。

记者:从我们之间的交谈来看,你们对小公民教育有了比较深入地思考,并且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你和你的同事在寻找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开展小公民教育的先导,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动力。

立项:理应如此且恰当定位

记者:小公民教育这一课题中的“小”挺有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要求。王校长,请您谈一谈最初提出这一课题的过程?

王校长:记得当时我们酝酿、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动了一番脑筋,“现代人教育”、“小主人教育”、“小能人教育”等等都成了我们论证的课题。辽源市教科所先后两任所长张福全、王淑华等专家多次到我们学校帮助指导,谈论最多的就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人才。围绕这个话题,我们想到了“现代人教育”。当我们把谈论的焦点集中在现代人才标准的时候,辽源市教科所王所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大家。她说,现在的孩子长大以后,无论做什么,你起码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正是这句话,让我们大家的思路都转到公民上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吉林省教科院在东丰县南山宾馆开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我们把前期研究的情况做了汇报,谈了课题的初步设想。经过反复探讨,最终确定了课题名称,称之为现代小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记者:你能对小公民教育课题作一个定义上的解释吗?

王校长:“小公民教育”是一个描述性课题。“教育”指的是体现发展性、主体性原则的教育过程。“小公民”指的是经过六年小学教育的合格毕业生。所以如此表述,是因为小学生对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的称谓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和记忆。

从通常意义来理解,公民是一个集权利与义务于一身、具有社会属性的主体。作为具有社会属性主体,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掌握是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自然人的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公民,发展将是贯穿其中的,发展性是本质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典型特征。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学生,也是具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同样会体现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在主体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根据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设发展目标,创设发展条件,取得发展成果,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只有立足于发展,在发展中体现主体性,才能使其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他们属于正在成长中的自然人,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决定了他们具有双重性:既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又具有一定的依存性和模仿性。这就说明了小学生是潜在的主体,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发展其主体性,发展将伴随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因此,为小学生的未来而预设的发展目标是小公民,在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按小公民的标准去培养教育,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是小公民教育的主旨。一句话,小公民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基础。

记者:课题立项要有充实的理论依据。我想,小公民教育课题也一定是在你们大量查证的基础上,获得理论支持之后才确立的吧!您能谈一谈小公民教育的理论依据吗?

王校长:一是依据上级文件精神。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国家在第一次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既要求学生逐渐具有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质。

二是依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邓小平指出,当代教育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和我的同事读了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感觉到,论述揭示了当代教育的本体功能——“设计未来”,其基本内涵是,根据未来社会,而不是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去培养人才。通过对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来设计和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最终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

记者:王校长,您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育人目标有什么感想?

王校长:我国的基础教育能提出上述比较切实的育人目标很不容易,也是很不简单的。那是咀嚼了痛苦的历史、经历了沉痛的教训之后的一种思想觉醒和飞跃,是教育思想在实事求是精神基础上的回归。让学生学做什么样的人,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提法: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过“红与专”的大讨论,要求学生做又红有专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到了六十年代,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确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作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到了文革时期,做人的标准提高了,要求学生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纯粹的人。那时候,这样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脱离了实际,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悬空的标准不能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品德要求,成了苛求别人、粉饰自己的虚拟口号。这种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教人做什么样的人是十分关键的大问题,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育人目标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进步。

记者:小公民教育课题能够立项为省级课题,您作为主持人,所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王校长: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国家公民。未来的国家公民,现在学校理应打好基础。我们把这一朴素的思想转化确定为小公民教育课题,展开长达10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合格小公民上,学校、家长、社会共同为之努力,合力运作。应该说,不仅找对了教育起点,而且定准了培养规格;不仅理应如此,而且是恰当定位,符合教育“三个面向”的思想,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面向全体的教育公平的原则。

操作: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记者:在小公民教育课题研究的操作上,你们是如何把握的?

王校长:小公民教育实验研究,是一项整体的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验变量比较多,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为达成实验目标,我们从加大领导力度、发挥专家组作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增加必要的投入作为保障条件,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抓住重点和综合运作的基本策略,在建立小公民教育的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验操作。

记者:从整体脉络上,你们都做了哪些主要的工作?

王校长:首先,在深入分析未来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确立未来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标准的基础之上建立小公民教育的目标体系,建立小公民教育的目标体系要注重打好“两个基础”:一是通过教育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主动地学习,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二是为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不仅要为就业掌握一技之长,而且要全面地参与社会生活。

其次,建立小公民教育的运行体系。小公民教育是需要给予最大空间的实践,学校所有课程和活动都是小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每位教师都必须把自己看作是小公民教育的教师。同时,要时刻牢记自己是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的创造者,是教育时机的把握者,要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和每一项教育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把握每一个教育时机,充分实施小公民教育。

在小公民教育的运行过程中,我们通过目标分解与责任落实实施小公民教育。目标分解就是将总体目标在纵向、横向或时序上分解到各层次、各部门以至具体的责任人,形成目标体系的过程。目标分解是明确目标责任的前提,是使总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目标分解应按整分合原则进行,也就是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分目标,各个分目标的综合体现总体目标,并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在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区分层次、规范起点的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科在德育等一些起点要求上有着一致的规范。我们把培养教育目标分解开来,化整为零,落实责任,变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小目标实现了,大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营造小公民教育的氛围。走进校园,“小公民成长的摇篮”的烫金大字熠熠生辉,蕴含着父老乡亲对小公民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善诚勤恒”为内容的修德铭凛然矗立,表达着德育思想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镌刻着“言必信,行必果,常问责,常思进”的励志铭,在苍松的掩映下庄重肃立,激励着广大师生健康成长。步入正厅,“小公民教育在校园里升华”的红色横幅,意味着明天的太阳将在这里冉冉升起。“为未来做准备,争做合格小公民”巨幅标语,横贯操场一侧,与墙壁上的古诗配画遥相呼应。各班教室走廊墙壁上都开辟了“童年的梦想在这里放飞”的专栏,为小公民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空间。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内容的大型德育墙报镶嵌在走廊一侧,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天真无暇、活泼可爱小公民相聚在实验小学的天地之间,沉浸在小公民教育的浓厚氛围之中,汇成一片阳光地带,处处洋溢着心的飞扬、爱的灵动、美的陶醉。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非常强调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请您结合小公民教育的实践谈一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小公民基本素质的形成完全在于日复一日的教育培养,来自于平时的培养教育过程之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也拿不出结果。

我们坚信,开展小公民教育将回馈给家长和社会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记者:言为心声。听了王校长一番谈话,我似乎感觉到,你们学校的小公民教育倾注着全校师生的心血,充满着深厚的情感,体现出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期待。我们相信,你们会沿着以小公民教育为载体,新时期素质教育办学之路,一路扬帆向天歌。

猜你喜欢
课题公民校长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