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绵延说”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2009-03-27 04:34田益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影响

田益琳 宋 芸

摘 要:从20世纪初开始,以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威廉·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为代表的小说家,在创作中撤出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特别是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而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的流动。这种创作手法即被称为意识流。按照公认的说法,威廉·詹姆斯有关意识流的阐述、柏格森的绵延说,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文学意识流理论的三个主要来源。本文则试图在对柏格森的绵延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寻这一理论渊源如何对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绵延说 意识流小说 影响

一、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划分——追寻“真正的时间”

柏格森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讨论了宇宙、事物的本体、本质也即根本实在等问题。他用以表达本体根本实在的概念有生命(生命之流)、绵延、深层意识、基本的自我、变易等等。其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是他的“绵延”概念。他哲学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建立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或与这一概念有着内在联系。柏格森最先在他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一文中提出了绵延这个概念,并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时间。第一种是数学、物理学等精确科学所处理的时间,后来也被称作物理时间。这种时间它的各瞬间没有质的区别,可以明确区分开来,相互外在,共同排列,就像一些物质事物共同排列于同一空间中那样。这种时间是可以计数的。而且,它的流动表现为:后面的瞬间出现时前面的瞬间已不存在。柏格森认为这种时间是不连续的,好像是一串珠子,看起来这些珠子是连接在一起的,实际上它们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他认为这种时间不是真正的时间,而是“空间化”的时间,它的实质是一种空间。另一时间即绵延,后来也被称作心理时间。其特点是,它的各个瞬间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不能明确区分开来。过去积留于现在之中,现在携带着过去长进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流。这种时间的每一瞬间都与其他瞬间有质的区别。他把这种时间称为“真正的时间”。

柏格森认为,纯物质的东西没有绵延,绵延只属于我们的心灵,是我们意识的一种性质。因此,从人本身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此人经历了多长的“物理时间”,而是他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的经历的“心理时间”,或者说,在他意识中积聚了多少过去,积留了多少记忆。这种“心理时间”,即“记忆”的重视,使小说创作不再拘泥于“空间时间”的线性发展,主人翁的思想更活泼,更能够无拘无束地驰骋。于是,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在主人翁的意识这根线索引导下,有机组成小说。这样,小说创作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情节发展头绪众多、人物众多、矛盾不集中等等造成的叙述局限,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为情节、人物、矛盾安排一个恰当的出场时间和顺序,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本来面貌。它打破了传统小说故事情节和时间发展的逻辑性和单向性,使叙述的推进随着人的意识活动、自由联想来展开。作品中的情节和细节,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和交错。当然,这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一盘散沙,而是以一件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回收,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主体结构。

如普罗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往昔与未来都跟现在的瞬间交织、重叠、混合在一起。一切都在“真的时间”中存在、延续。现在的“我”成了岁月的载体,过去并未流逝,未来仍在心中,因为“我”是时间的中心、事件的中心。而记忆使岁月和“我”都成为永恒。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处于一种“延续”之中。又如乔伊斯的经典作品《尤利西斯》中,作者不仅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幻觉和梦境等技巧更灵动地组织素材,更充分地展示人物头脑中纷繁杂乱的意识、感觉、印象、回忆、幻梦,以及无数稍纵即逝、无可名状的直觉和顿悟等等,还运用了“蒙太奇”的电影间接技巧。其中,这种技巧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蒙太奇。另一种是空间蒙太奇。时间蒙太奇将人物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让其意识跨越时间的界线、往返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与此相反,空间蒙太奇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展示不同空间内同时发生的事情,以表现在同一时间点上的各种空间形象和生活场面。作者将两种手法结合起来,多视角地折射人物的意识活动。这样,人物在某一时间的经历同其在另一时间的经历交错,显示出意识的多元化与立体感。

柏格森的绵延,作为“真正的时间”,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观的东西。它虽是所有的人的心灵都具有的一种形式,但在每个人那里,并不是同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受人的心理因素和外物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有变化的。比如,意志力的加强或减弱、注意力的集中或分散等,都会使绵延的节奏发生或快或慢、或多或少的变化。柏格森也明确主张绵延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因此绵延也叫做内在绵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渗透、融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绵不断的流,而这正是绵延。至于外物,此时柏格森把它理解为与意识对立的、纯粹物质的东西,因为它们没有记忆,也就没有绵延。外物尽管也有变化,但这种变化是,现在状态出现时,过去状态已经消失,因此它们只有现在,只有同时发生,因此也就没有绵延。通常人们认为变化着的外物有陆续出现或绵延的属性,柏格森认为这其实就是我们把自己的内在绵延引入外界物体的结果。另外,真正的时间作为形式,不是外在于它的内容(意识状态或意识材料)的,而是与之融为一体的。从一个角度说,是真正的时间这一形式决定了意识状态这一内容,从而使意识有了绵延的性质。从另一角度又可以说,是意识状态的内容决定了绵延的具体状况——其节奏的快慢。例如,在福克纳的著名作品《喧哗与骚动》中,作者充分显示了对小说时间的巧妙处理和对作品结构的精心安排。这部小说共分4个部分,详尽地叙述了4天中发生的事情。小说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他不按物理时间来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是跨越时空界限,用人物的意识流来组织事件,将无数零碎、分散和孤立的回忆、印象与意识活动交织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样,尽管小说所描述的内容只是物理时间上的4天,但它却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大家族几十年的兴衰过程。

二、宇宙万物皆是绵延——追寻真正的生命

在绵延概念的基础上,柏格森在《创化论》中提出一种生命哲学,认为宇宙以及万物的本质、本体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意识或类似意识的东西。因此,宇宙和万物也就具有绵延的性质了。在这个基础上,意识流作家普遍提倡心理的真实。也就是说,要尊重人(作家)内心真正感受到的东西,不管它有多么复杂,或者多么不合逻辑。这也许不够逻辑化,不能更好地承受教育、拯救、讽喻……的任务,但它们是需要尊重的。意识流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以往以及同时代的作家太多地关注身体活动,而忽略了丰富的内在运动。小说家的任务就是要表达这种多变、浑然和无羁的精神,尽可能少地掺入外部的异物,不管它是多么的异常复杂。要抓住生活,要表现生命的意义,当然要首先描述灵魂的感知和感受。她认为,人类生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只有人的内心世界是“实在的”、“永恒的”,生活就是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和感性经验的总和。写实主义作家“偏重物质”、“不注重精神”的创作方法是写不出真实人物的,因而也就捕捉不住生活的真髓。

总的来说,柏格森的“绵延说”并不是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基础,但是,它对这种小说及其创作手法的发展无疑产生了巨大了影响。虽然意识流小说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用人物意识组织生活材料的技法并不是在“绵延说”产生后才出现的,但是,“绵延说”无疑在理论上论证了意识流创作的合理性,及其它的灿烂前景。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晋生.柏格森绵延概念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2003,(6).

[3]徐文培.意识流与接受美学[J].求是学刊,1997,(2).

[4]王玉龙.论东方意识流小说[J].东方论坛,1995.

(田益琳,宋芸 四川成都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11471)

猜你喜欢
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一张图告诉你:2014年,中央如何影响你生活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你喜欢什么样的床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