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萍
教育是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只有教育成功才能培养建设中国所需要的人才。当代学者不断埋怨中国的教育误了孩子,中国当代没有了大师、大文豪。媒体不断宣扬素质教育,批判教育失败方法失误。学生的课本更新应接不暇,课程学习花样繁多,更让师生集体感到疲于奔命。关于教育如何改革的论文数不胜数,各种建议各类尝试都有,却仍然无法让人满意。教育改革的标题更是让人产生了倦怠感。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的颜之推训诫后世子孙的著作,晁公武称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辩正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其实这本书不单单用于家庭教育,也适用于教育的其他方面。本文探讨《颜氏家训》所展示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以供当代教育借鉴。
一、公共教育
1.教育改革
公共教育,除了学校外,还有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国古代教育目的是为君主服务,“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当代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才,为中国的建设、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技术支持、理论指导,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已成为极小的一部分。这是世界观、人生观扩大后的变化,是中国社会与世界接轨后的需要。目标的差异导致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目标和整体课程设置应该是有连贯性和发展性的。《大戴礼·保傅》中提到古人的教育方法:“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我们应该从幼儿园教育开始直到大学的课程设置,慢慢融入传统文明的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讲授。通过连贯的学习与熏陶,相信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传统文明的继承,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也会由心而生,浸入骨髓。自“五四”以来,近人不断贬抑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国典籍的阅读学习已经出现断层,如果不加大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力度,仅仅依赖几所大学、几位教授或是中文系的几门课程的学习是无法扩展并深入的。《颜氏家训·教子》有云:“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中国当代人群中,低智商者占极少数,所谓不教而成的上智者也只是古人的夸大之辞,天才出于勤奋,高智商只是不需要像普通人即中庸者在学习上那样花大量时间,所以教育是全民性的活动,更是自小开始的树人工作。近几年,中、初等教育的“新教改”尝试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后作的努力,虽然在课文的选择上,有些篇目如《西厢记》、《哈姆雷特》等名著选段,对于学生来说程度过深、难于理解把握,但总体趋势是良好的。
2.课程设置
中国教材不断在改革,难度有日益加大的趋势,这是教育家与教研人员根据中国当代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学习水平提高而做出的调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与学习需求。一面加深学习难度,使学生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在课程作业和复习上,一面宣扬为学生减负,大力批评学校给学生补课占去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障碍。《颜氏家训·勉学》叙述出古人对孩子学习的规划设计,“士大夫子弟,数岁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培养不能揠苗助长。 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学习水平的层次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统一规划的同时提供各类泛读教材和书目,便于学生针对各自的兴趣和基础进行自学。自学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中国学生从小到大接受填鸭式教学,进大学后老师放羊吃草,自学反而成了进行自身提升的障碍。对于传统文化,除课程设置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类泛读材料来吸收。文化传承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可同时进行而一举两得。
3.道德教育
当代道德教育主要依赖思想品德课,中国的品德课教师除需要负责学生的道德教育外,还要教授基本的哲学知识和破除封建迷信,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真是任重道远。其实德育应从各科学习中浸染熏陶,这不仅仅是其他课程教师对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各课专业化的问题。中国古代贵族教育必须修习的六艺,从文学、政治、外交、音乐、算学等方面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注重人才的道德修养,教师在讲授课业时、平日言行举止里都化德育于其中,使学生能深切体会,从而模仿学习,乃至运用于实践。
《颜氏家训·文章》通篇从文学介绍、人物品评中提到德育,从阅读、交友、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来锤炼自己的品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古人读书是为了国家,为了补不足;今人读书大都是为了将来在社会竞争里获胜,找到一个如意工作。教师可以告诉孩子如何在他人的光环下保持平常心积极进取,而不是将其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扯上关系。同样的,道德教育是蕴涵在日常生活、学科教育中的。师长循循善诱而非教条化列规矩。因此,教师们应该在心理上有寓教于乐、学以载道的思想认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自己平日所推崇的道德理念。
二、家庭教育
1.启蒙教育
孩子的启蒙教师都是父母,家长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人生观的形成、人品人格的塑造。《颜氏家训·教子》云:“生子咳 ,师保故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从进入学校开始,虽然现在很多家长了解到教育应从小开始,但他们并不太懂教育的方法。有的过于苛刻,以为严厉等于教育、“棍棒底下出人才”。有些以为孩子应该在“爱的教育”下成长,一味溺爱,纵容包庇孩子的各种小缺点或是干脆无视缺点养成习惯。在学校,老师精力有限,一个班四五十人,不可能个个关注面面俱到,结果害了孩子。故而,家长应有孩子第一任老师与人生引导者的自觉,在孩子进入学校后,积极与教师保持联系,并经常交流教育心得,了解孩子的生长情况、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问题等等,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导孩子。
2.审美教育
审美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从小熏陶的结果,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审美观有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当然传媒也要注意其自身的影响力。社会日趋西化,媒体往往不论好坏,一律对人群输送。而孩子自身无判断观念,有部分家长自身的审美意识欠缺、审美教育缺失,媒体应该评判提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既是新兴的社会现象,也是应该注意的教育问题。家长们或是文化程度不高,或是审美素养不够,从而影响孩子的审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家庭进入小康生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却忽视了自身精神生活水平的补益,奇装异服、涂脂抹粉、穿金戴银、铺张浪费以示阔气的家长大有人在,小孩子近墨者黑,处处攀比,从小讲名牌追潮流好时尚。《颜氏家训·教子》中讲述了北齐武成帝的儿子高俨的故事,父母的纵容娇惯养成他自小“骄恣无节,器服玩好,避拟乘舆”的习性,偶见皇帝有新献的冰块早熟的李子,而他没有就大发脾气。欲望膨胀到顶点、僭拟过度的结果便是被皇帝秘密处死。现代社会虽然不会出现这种惨况,但物欲的过度发展会让小孩产生金钱万能的认知。故而,家长应该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节制其物欲,不要给孩子留下坏“榜样”。
3.留学热
成年人出国热过去后,紧接着送孩子出国留学又成了时尚,送出去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惹出的事端也越来越多。这除了家长崇洋媚外、炫耀邻里的心态外,与媒体对西方社会繁华景象的大量报导也有很大关系。《颜氏家训·慕贤》云:“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现代虽然信息接收的渠道很多,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很肤浅很表面的东西。其实这是对他国文化异化后的假象,觉得美丽而忘了那是附加了自己的想象后的情况,孩子出去留学学到东西的有多少只怕要打个问号。
曹顺庆先生提出中国的“失语症”是对的,而他认为的解决办法确实可行: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西方文明,让学生真正懂得西方文化,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才能确立。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果教师自身的素养不够,师德有亏,学校以赢利为目的,招生为了赚钱,那么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只有学校广纳良才招募良师,从软件硬件各方面下工夫,并树立其教书育人的威信与尊严,让出国求学的学生认识到国内的学校不输于他国,相信出国热会自动降温。
三、传媒影响
1.娱乐文化
西方的娱乐文化、娱乐观念输入中国,于是各类选秀比赛,才艺比拼,选美活动节目在电视、网络、报纸上铺天盖地而来。西方明星的光鲜亮丽,中国各类娱乐大腕的风光生活都刺激了成长中的学生。媒体不负责任的误导和商业化不仅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扭曲,也让头脑发热急于成名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有的明星为了钱财做虚假广告,传媒上的谎言太多,对孩子就产生不良影响。
《颜氏家训·慕贤》云:“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媒体如果在报道明星的光鲜生活同时报道他们成材的经历,体现品格的细节小事,让人在接受信息时产生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吹捧,误导大众,相信做着明星梦的小孩会少一些。网络是虚拟的、是自由的,可以言论自由,亏负道德的言论屡屡可见,但是网络在报道好人好事时应予以表扬,报导反面材料时也要述说真实的状况,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上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群众还是占大多数的,应该可以给那些还在人格塑造期的孩子正确的引导,因此明星、教师、事件负责人等在大众媒体上的言行应该对大众负责。
2.图书出版
教育的硬件除教室外还有教具,当代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采用现代科技,如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工作,教辅书籍仍然是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硬件组成。《颜氏家训·书证》一章仔细讲述了学生学习研读经史典籍的同时应有效利用各种字书韵书、他人注释等参考文献进行学习。当代学生开始掌握各类媒体检索,通过网络寻找有用的资料,却忽略了传统工具书、古典文献的使用。网络上传的资料时常有误,今人仓促编写的教辅参考资料也错误累出。名家名注出版不够。除了学生自身的惰性外,中国的图书出版也应负一部分责任。
外文典籍的出版主要是外国文学方面的译介版本,出版的数量速度远远没跟上国外的书籍出版。至于其他学科的经典著作,广大师生只能看到少量的译本。中国的出版商注重暂时的赢利,忽略了高校师生、研究人员的阅读需求,不可不说是一大缺失。
所谓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必须身体与心理同样健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而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吸取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更应注意古代教育家们的经验。中国古代教育人才的实行主要是内外两方面,内指家庭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家族的教育环境;外指政府教育选材政策,教师的教育引导。四周的环境虽然起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一个孩子成材与否的关键。而今,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公共教育、家庭教育和媒体影响,三方缺一不可。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有不少可供我们借鉴并启示当代教育。《颜氏家训》作为古代的家训第一书,研究者主要是吸取其家庭教育的方法教导当代学生家长。其实,教育人才不只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事,该书也不仅局限于一家一人的教育启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精华为中国的当代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曹顺庆著.穿越异质文化[C].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3]庄辉明,章义和撰.颜氏家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方萍 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