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本里选进了部分古代著名的诗词散文,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家们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古典文学那字字珠玑、意蕴深长的魅力。因此,对古典作品的教学,教师总是字字精讲,句句解释,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学生上课时又听又记,手忙脚乱,害怕稍不留神,错过了某一个字词就不懂了,让人有一种负担沉重但又不能放过的感觉。时间长了,学生课堂上专注学习的神情没有了,吸取知识甘霖的酣畅感受没有了,探究知识疑团时紧锁的双眉不见了,课堂缺少了令人神往的磁性,缺少了使人奋进的动力,缺少了给人惊奇的情趣。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功用关键在于它的熏陶作用、感染作用,只有灵活地掌握语文课文的知识,才能让语文的熏陶作用、感染作用发挥出来。如何让语文课堂尤其是古代诗文的学习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师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十分巨大的学习潜力。根据脑科学理论证明,人脑的潜力十分巨大,我们每个人仅仅运用和发挥了其10%的功能,而这种学习潜能的开发必须顺应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同时,现代学习理论又揭示,每个人都具有自主学习的需要和特点。自主学习是人的本质需要,学习是在需要基础上个体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的过程。自主学习是人类最为自然的学习过程,其特点是:学习是个体自身的需要,或好奇、或适应、或解决问题、或满足情感交流与自我价值肯定的需要等;学习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习内容体现综合性;运用多种方式综合学习,即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思维、直觉,通过动手、交流、观察、体验方式进行学习;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针对中职生的情况,遵循自主学习原理,可以拓宽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合作、探索、交流,让学习古诗成为需要,有效地学习和吸收古诗的精华。笔者设计了四个学习环节。
第一,要求学生抓住故事,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情节中增加必要的“断层”描写。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国际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提出创新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应只是一种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在自我发展需要的引导下,自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古诗有它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独特感人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富有吸引力,在教学《诗经》中《氓》一诗时,笔者进行了尝试。《诗经》里的作品,说古朴典雅、拗口难懂都行,光照字面上翻译,文理不通,即使字字解释,句句直译,许多学生也不知道说了什么,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把诗歌变成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弄清人物的关系。课前让学生做准备,查找资料,利用工具书,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梳理全文脉络,编成扣人心弦的用现代汉语表达的故事。方法有三:1.学生口头讲述。这是小组“争霸赛”。分小组进行,各小组要各自准备,讲述时要求生动精彩,不远离原文但又适当增加内容,声情并茂。2.学生利用电脑平台播放演示文稿,演示文稿只有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对着画面讲故事。进行个人“争霸赛”,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3.学生制作录音,在课堂上放听。分小组进行。前两种方法可以模仿小说连播的讲解员,不同的人物设计不同的语言、表情、动作,可以使用道具,道具可简单,可复杂,简单的可以就是一把扇子,复杂一点的可以布置背景,穿上服装。第三种就完全凭声音来判断讲得好不好了。学生准备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讲述诗歌翻译的故事应该增加一些适当的描写与叙述的要求,即“断层”描写。学生虽然感到有难度,但仍然完成得很好,特别是应增加的内容,各有各的精彩,如开头两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译为“那汉子呵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就好像事情正在发生,而通观全文,是以故事的女主人公的口吻追述自己过去的事情,讲述跟负心的丈夫相识的经过,如果没有任何交代就这样开头,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仍然不懂。有的学生加上“我回到父母的家里有一些时日了,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我在柜台里帮忙招呼客人,外面的阳光炽热,晒得人受不了,越临近中午,空气越闷热,趴在门边的小狗也在吐着舌头喘气,树上的夏蝉在烦躁地鸣叫,送走最后一个客人,我才坐下来,望着门外耀眼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三年前的一幕。”开头的两句就应该变为“也是没有什么客人的一天中午,我正闲得慌,正逗着家里的一只要睡觉的猫玩,忽然,眼前人影一晃,一个青年男子就站在我的面前,我定睛一看,那青年相貌端正,正笑眯眯地望着我,笑容就像门外灿烂的阳光,我被他看得有点不好意思,都忘了问他要买什么,倒是他先开口说他有一匹布,想换成丝绸的料子,可以换多少。这时我才看清楚他手里抱着一匹布,我脸一红,忙替他丈量布匹,把该给的丝绸给了他。”学生认为后文写到女主人公指定秋天为婚期,而在渴望男方下聘礼之前女主人公有一段时间与男方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痛苦异常——恋人间正常的感情与心态,所以男女双方的认识应该是在夏天。还有,后文还谈到女主人公被“休归”的时候,经过的那条河,河水涨了,把她的车篷都打湿了,应该是在五六月的时候被赶回家的,因为这个季节正是洪水泛滥的时节。三年前的夏天认识,秋天结婚,三年后的夏天,严格说,还不是完整的三年后的夏天被抛弃的。所以添加上的这一段把时间想象为夏天应该是合理的。有的学生加上:“我百无聊赖地在镜子前梳头,哥哥嫂嫂都不在家,不知道去了哪里,让我看着门,家里静悄悄的,让我想起在三年前的一天。那一天也是家里静悄悄的,忽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叫我的名字,我抬眼一看,啊,一个高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微笑地望着我。”其它各章里在需要的地方也添加必要的内容。经过合理地加工,就把原文中的“断层”衔接完美,也就是使故事结构更严密,情节更完整。再加上讲述时不是简单的直译,使《氓》这篇晦涩难懂的叙事诗变成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第二,要求学生创作“小人书”,即图画书,并且写上简要的文字说明。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笔者认为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不失为有效的尝试。要求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编成图画故事书,就是“小人书”。它可以是精笔细描的工笔画,可以是自己喜爱的漫画,可以是简笔画。这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学生互相讨论,先定画种,再定人物形象,第三定背景,最后定文字说明。同一小组的学生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对绘画一窍不通,但有的欣赏能力较好,有的理解能力较好,有的文字组织能力较好,就让他们互相协作,各施所长。学生完成后,就检查学生的制作情况,挑选设置较符合原诗内容的图画书,展示出来让全班学生欣赏,共同讨论图画作品与原诗内容是否一致,是否体现了原诗的精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如《氓》,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有的学生每二句一幅画,有的学生四句一幅画,有的学生六句成一幅画面,根据情节的需要而定。如第一章头四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作一幅画,中间四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作一幅画,最后两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作一幅画,分别写上的说明文字是“提亲、送别、相约”或者详细一点的:他来到我家借口以粗麻布换丝绸,向我表示爱意;我很惊喜,但拒绝跟他成婚,送他先回家,我告诉他不是自己不愿意,把好事推迟,因为他没有请媒人和下聘礼,不合规矩;我劝他不要生气,如果真的喜欢我,就准备好一切,在秋天时节来把我娶回家。第三章头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一幅画,后六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为一幅画。说明文字是“后悔、告诫 ”。也有的每一章作一幅画,六章就六幅画,文字说明有:他向我求婚,我和他相恋、相约;我和他相思、结婚;我规劝少女们不要痴情;我怨恨他的负心;我结婚后的苦楚和处境;今昔对比的怨恨和最终的选择。再如笔者讲授《伐檀》这课的时候,也采用绘画的方式。全诗共三章,要求学生把每章的前三句设计成一幅画,因为描写的是同样的伐木场面,中间每两句设计成一幅画,分别是割稻的场面和打猎的场面,最后两句设计成一幅画,是贵族老爷们不劳而获的场面。
学生共同动手绘画和写文字说明的方法,能使学生避开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没有了心理负担,调整了学习心态,轻松愉快,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诗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比较合适的方法。
第三,鼓励学生畅谈人物形象,了解值得学习的地方或应该吸取的教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每一首叙事诗都会塑造人物形象。理解主题,可以通过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假恶美丑,是非曲直,都可以在人物形象上找到答案,所以学习古诗,需要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再谈谈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采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教师列出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第二种是辩论,以辩来明是非,美性情。如《氓》诗,用提问题的方式,可提的问题是:1.女主人公“女”和男主人公“氓”是怎样的人?2.诗中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3.女主人公可怜吗?4.男主人公只是可恨吗?5.你赞成男女主人公的这段爱情和婚姻吗?6.你是女孩,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男子你会喜欢吗?为什么?7.你是男孩,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女孩你会怎么对待她?为什么?8.你认为你的爱情和婚姻应该是怎样的?辩论方式的辩题是:1.《氓》中的“女”该不该嫁给“氓”。正方的观点是“女该嫁给氓”,反方的观点是“女不该嫁给氓”。2.《氓》中的“女”该不该离开“氓”。正方的观点是“女该离开氓”,反方的观点是“女不该离开氓”。不论是习题方式还是辩论方式的教学,学生都普遍认为男主人公“氓”是虚伪狡诈负心的,他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财产。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他由“蚩蚩”地扮老实,“言笑晏晏”地扮温情,“信誓旦旦”地扮忠诚,到“二三其德”地变心,到“至于暴矣”地虐待,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女主人公“女”是纯洁善良勤劳的,又是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的,她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敢于无媒(也就是没有办手续)而和氓同居。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坚决地和氓决绝。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就很清楚,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就如在眼前了。辩论中学生还认为《氓》这个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可与陈世美故事里的秦香莲媲美。女主人公比秦香莲更有勇气,更有自尊。女主人公通过自己的遭遇告诫天真的少女,不要对爱情有太多幻想,不要把自己完全陷在情网中而迷失了自我,当男人已变心的时候,不要奢望他会回心转意,不要以为自己的辛苦操劳会挽回冷酷的心。女主人公伤心地回想完过去,毅然地表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多么坚强,多么有个性,表现出古代男尊女卑社会制度下不幸的妇女勇于面对现实,坚决维护自己的人格和自尊的生活勇气,这是少有的,比那秦香莲的先是哭哭啼啼、哀哀怨怨地求陈世美,最后才毅然告状强得多。这样的学习对陶冶学生性情,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相当见效的。
第四,指导学生把自己绘画作品的简要说明与原文作对比,说说原文的语言特色。新课程标准指出: “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比学习会使问题更鲜明、突出,更容易理解。古诗语言的精练性,较强的跳跃性,意思的完美性,是最令人叹服的,是现代文无可比拟的,也是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因此,语文古诗教学绝不能脱离语言的学习。就像把中国的古诗翻译成外文,就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外国人无法体会到中国古诗的意境美。笔者进行这个环节教学的方法是:教师首先举例讲析,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用现代文写的画面说明跟原文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哪种表达更有韵味,然后列出有赋、比、兴手法的诗句让学生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答案,然后讲述答案。如《氓》学生能选出这么一句“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解释为:这是写“女”忍耐的痛苦生活到最后的突变,仅用16个字。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成了:“自从我嫁到你家,三年的日子又苦又贫。见我的容颜如枯黄的桑叶般失去了美丽,就把我休掉了,还一天都不让我多呆,在这洪水泛滥的季节里把我赶出门,我被休归已无颜面,而被迫走的时候更狼狈,淇水已涨高了许多,十分危险,我还得要赶着马车过河,涨高的河水把车幔溅得湿淋淋,差点没把马车冲走。”现代汉语的解释使内容明白易懂,但缺少了干脆利索,更谈不上音韵和谐优美。古汉语的那种令人心荡神驰的味道没有了。对于古诗中的赋、比、兴手法,教师列出的问题是:1.第一章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了什么手法?2.第三四章用了什么手法?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以及跟教师的讨论,得出了答案。第一章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描写这个男子一脸老实的、讨人喜欢的笑容,假装用粗麻布换丝,向女主人公求婚,这句诗的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第三四章用比兴的手法。第三章起兴的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意指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起兴的诗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写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氓》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这个学习环节把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既达成了理解古诗句的目标,又充分感受了古诗的艺术美。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多的一部分内容,而且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部分,它是让年青一代了解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窗口,是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而年代的久远,语言习惯的差异使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点让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所以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学生愿接受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与欣赏,顺学而导,顺学而教,必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黄水珍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5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