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树 戴丽君
编制阅读测试题,不仅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更要为学生的阅读架设一座桥梁,一座通往理想阅读状态的桥梁。那么,什么是理想状态的阅读?这显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仍有一个基本的依据,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命题者应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诸多目标进行整合,形成个性化的东西。下面以短文《咱俩的秘密》为例,谈谈笔者心目中理想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如文中所示,阅读本文,我们希望学生能完成10个环节。
咱俩的秘密①
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世事的②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③
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因为他的父母离婚之后都各自有了家,他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的退休金,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男孩特别懂事。
“一个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朋友感慨地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④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问。有一次,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嚅⑤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⑥当老师的朋友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⑦孩子特别开心,冲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批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就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
后来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本练习本给他,⑧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这也是老师和他共有的一个秘密。⑨
朋友说,她将一直和这个小男孩一起保守这个秘密,虽然在我们看来这可能真的不算什么。⑩
① 读题质疑:学生读到“咱俩的秘密”这个题目,脑中应能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咱俩”是谁跟谁?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这个秘密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进而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待读完全篇后,再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② 查字典:常态的阅读过程不可避免会遇到生字新词,它们是学生识字学词的资源,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良机。当学生读到“谙”这个生字,习惯性地取出字典,查一查,亲身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③ 积累语言:文中写小男孩的眼睛如何清澈——“凝视他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写得十分传神。学生读到此处,需要用笔做上记号,甚至可把它记在采蜜本上。
④ 链接生活:理想的阅读应当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思考。“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这一现象小学生并不陌生,不少小学生就随手乱撕作业纸,拿来折纸飞机,“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问”。然而,这种做法应该吗?这是值得学生深思的问题。
⑤ 查字典:“嗫嚅”一词不认识,再次查字典。
⑥ 链接生活:这是全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小男孩为了减轻奶奶的经济压力,请老师用铅笔给自己改作业,用这种方法来节约作业本,实在难能可贵。读到这里,学生可以再一次联系实际想想:自己为家人考虑了多少?今后应该怎么做?
⑦ 解答疑问:到这里,学生应能发现,读题时所提的问题有了答案:“咱俩的秘密”指的是老师用铅笔给小男孩批改作业。
⑧ 读出感悟:“老师买了整整100本练习本给他。”这句话对小学生的心灵是很有冲击力的,可以想象,他们读到此处会发出“哇!这位老师真有爱心!”的感叹。
⑨ 解答疑问:读到“这也是老师和他共有的一个秘密”时,学生应能意识到,“咱俩”还有第二个秘密,即老师送给小男孩100本练习本作为奖励。
⑩ 质疑探究:读文章结尾,思维敏锐的学生会再度质疑——老师为什么要一直和男孩一起保守这个秘密呢?联系上文思考,不难发现,这是为了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从中可以感受到老师的一片爱心。
以上仅是笔者勾画的比较理想的阅读过程,学生的阅读实际离此或许还存在着距离。但我们可以运用测试题来拉近这种距离,帮助学生逐步达到理想的阅读境界。笔者将上面10个环节进行归类、简化,得到5个基本的环节:质疑探究、勤查字典、留心积累、链接生活、读出感悟。接着,依据这5个环节笔者设计了一组有针对性的试题,如下 :
1. 读题质疑。
当你读到“咱俩的秘密”这个题目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些问题?写下两个。
①________?②________?
当你读完全文,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写下你的答案。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 查字典,填上读音和意思。
“不谙世事”的“谙”读_______,意思是_______。
“嗫嚅着走到讲台旁”,“嗫嚅”一词读______,意思是_____。
3. 文中对小男孩的眼睛有一段生动的描写,请摘录在下面,品味一下其中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问。”这件事指的是什么?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男孩的老师要“和这个小男孩一起保守这个秘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阅读测试出题不能凭着老经验、旧习惯,更不能跟着感觉走,而应当有鲜明的指向性:为了理想的阅读。如果学生每完成一次阅读测试题,就更接近理想的阅读状态,长此下去,何愁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提高呢?
(作者单位: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