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的结构与抒情艺术

2009-03-25 07:12陈娅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老妪

在古代散文作家中,明代归有光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他敢于把生活琐事、常人之情引进到“载道”的古文中来。这类散文最见真情,故必尚本色。归有光自己曾对那种雕琢的文风表示不满:“近来颇好剪纸染彩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天生花也”(《与沈敬甫》)。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写对已亡亲人的琐碎回忆,却于平淡中极见真情。

一、此文写得随便松散,结构上有没有经过精心安排?

读散文,一般从结构分析入手容易把握全篇,但有人认为《项脊轩志》的好处在抒情,不在结构。乍一看,此文写得确实随便松散,它涉及祖孙三代,祖母、母亲、老妪、妻子和作者本人,叙述了项脊轩的破目:庭院的幽静环境,分家后的凌乱不堪,以及老妪对女主人的回忆,祖母对孙儿的希望,亡妻当年的琐事……絮絮道来,若不经意,似无章法可循。其实不然。我们细读之后,便可发现:

第一,本文开头一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个“旧”字十分重要,它使文章一开始就染上了一种怀旧的色彩,传达出一种抚今思昔的悲凉气氛。项脊轩岂非旧物?家道中落岂非旧事?祖母、母亲、妻子岂非旧人?全文正是记旧物、叙旧事、忆旧人,抒发了怀旧之情。所以,林纾说:“以轩为主人翁,将人事变迁、家道中落,皆归入此轩,作物怀人写法。”梅曾亮说:“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都指出了此文结构上的特点,即:借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变迁,来反映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事引起的沧桑之感。本文题为《项脊轩志》正指明了项脊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第二:本文结构安排,还可以作为感情的变化体现出来。文章第二段起首写道:“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几句是全篇的“文眼”,是文章章法转折之关钮。文章第一段记项脊轩及周围的环境,经修缮改建,室内清雅,宜于读书,庭院幽美,又可赏玩,这是写“可喜”之事。但在全文中它只是对后文的衬垫,第二段以下,即转入写“可悲”之事:由分家后庭院的凌乱反常,见出大家庭之崩溃,此可悲在一;由老妪对女主人的回忆,触动作者幼年失母之痛,此可悲者二;由祖母赠以象笏之事,感喟长辈遗训迄今未酬,此可悲者三。结末补叙爱妻往事,又陷含着作者的岁月无情、功业难就的悲哀,这可以说四可悲吧。原来作者叙事次第,还是历历分明的。

第三:在叙述项脊轩中人事变迁时,每件可悲之事看似前后不太相关,其实有着内在联系。写大家庭分崩离析,人情冷薄,以邻为壑,更使作者痛感当年母子之情的可贵,于是有对慈母的一段回忆。正因家道中落,更促使作者发愤读书,以恢复祖宗家业自励,于是有对祖母遗教的一段回忆。祖母的期望,也即作者的抱负,一方面伤悼自怜,另一方面壮志凌云,于是又有“项脊生曰”这一段议论感慨,作为全篇结穴,反把上文的败屋之景和人事变迁全部打通,结构上确有脉络贯输之妙。

二、此文内容尽事生活琐事,怎么能够动人心弦?

第一段记项脊轩及庭院幽美环境,用融情于景写法。作者写经过整修的项脊轩“室始洞然”、“积书满架”,于其中时而“偃仰啸歌”,时而“冥然兀坐”,表现作者自得其乐的情怀。写美化以后的庭院:“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动静相形,一笔白描,其中融注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切之感,抒情意味十分浓郁。

第二段叙项脊轩中人事变迁,用以事传情写法。写老妪对慈母的回忆,激起作者心底的痛楚,于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是极普通而又极深挚的思念之情的自然流露。对祖母赠笏一事的回忆,也触动了作者无法抑制的伤悼自怜之情。睹物思人,不堪回首,空怀壮志,仍处败屋,展望前途,四顾茫茫,于是“令人长号不自禁”,感情真切动人。

最末一段记亡妻遗事,用以景结情的写法。在回忆昔日伉俪情笃的美满生活之余,想到岁月无情,斯人长逝,作者并不直道胸臆,却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个空镜头,使全文在终篇之际,充满着缠绵隽永的情韵,令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陈娅婷,教师,现居浙江余姚。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老妪
老妪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老妪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老妪老翁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印度百岁老妪被醉汉强奸致死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