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咏月艺术

2009-03-25 07:12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密州苏子苏轼

邱 红

提起苏轼的中秋诗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苏轼自请外任,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主要表达了政治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人间”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出。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醇厚的亲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此时的苏子,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苏轼一生,以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首中秋词,正是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边廷忧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些微的提示。外放的中秋,月圆而人未圆,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悒意绪,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有一首写中秋的长诗《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作于1077年,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我们来看诗中最能传情的句子“明月易低人易散”:明月虽然能够升出千丈瑞光,但是它冷看世间人,让诗人的心深如一潭寒水,纵然有振兴王朝的祈愿,纵然有报国疆场的热忱,这一潭寒水如何兴起?在这样令人压抑的现实,明月易低人也易离散,苏子不能不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苏轼在山东任职仅仅两年,公元1077年4月转任徐州知府。在频繁的调任之中,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虽中秋美景,月色盈怀,想到明朝日出又在凡尘俗世,他这一叶孤舟似乎停泊在哪里都不顺,历尽沧桑的苏子不由发出浮生若梦的感叹,这不是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此时的中秋之月,美则美矣,却又惹出无尽的离愁别恨,惹出辛酸的人生感慨。

再看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子写中秋之月,突出了一个“寂”字,整个中秋夜色,静寂寂,悄无声息。瞧,暮云从有到无,清寒慢慢四溢,都是无声无息,而银汉无声,一轮圆月孤零零在天宇漫步,更是了无声息。诗人何以将中秋夜、中秋月写得如此孤寂,原因很简单,因为诗人此时的心境也很有寂寞孤独之感。诗人于熙宁四年(1071)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由京城外调杭州,隔了三年又由杭州调到密州,过二年又由密州移知河中府,到达汴京后,旋又改知徐州,六年之内,改任四处,真可谓辗转奔波,颠沛流离,政治上自然是受到压抑、不能得志,生活上也是衣食难安、无固定栖身之所,短短六年,几处过中秋,自己的命运一直握在别人手里,心里自然有许多难言之隐。“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既是自己生活现实的写照,又饱含了对人生失意、前途渺茫的感慨。可见,诗人写月之孤寂,其实正反映了自身处境之孤寂,写景正是为了反映自己命运,抒发内心情怀,而且情、景映衬得如此完美,使诗歌的意境也创造得非常到位。从政治抱负和个人才华上讲,东坡先生应该说是上上品的,但“自古英雄多磨难”,苏轼的政治命运并不如意,相反的却是多灾多难,正因此,东坡先生的作品也就常常流露出感伤悲哀的情调,“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对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但又无法抗争,于是乎流露出一丝惆怅,这种惆怅虽说迫于无奈,然而,毕竟给人消极和悲观的色彩。

乌台诗案使当世鼎鼎大名的诗人九死一生,亲友离散,被贬谪蛮荒的迁客骚人,看着天空的一轮圆月,孤寂之中会是怎样灰暗凄楚的心情呢!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显得非常落寞,这是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1080年)前夕。“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月”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此情此景,唯有遥遥北望京都开封,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这一节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此处之“明月”,是天之一方的明君乎?是死里逃生的苏子乎?冷冷中秋有谁共苏子月下同饮同醉?诗人只好凄然北向把盏,隔了千万里,对亲人遥遥寄去思念。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让人回味不已。

《念奴娇·中秋》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中秋,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所写,当时诗人仍在被贬谪之中。“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沁一天秋碧。玉宇琼楼,飞銮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预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万里无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丑恶及自己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苏子乘醉拍手高歌,举杯邀请明月共饮,连同影子恰成三位伙伴(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在清风冷露中往来起舞,这美好的夜晚使人忘却一切,真想就此乘风翩然飞到月亮上去,不必借助《庄子》里说的那个大鹏的力量。站在晶莹透明的月宫中,一声接一声地吹起横笛,该是多么美妙!境遇不自由,但他心胸洒脱,用美好的幻想慰藉自己,“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在精神世界里自己解放自己,这正是苏东坡及其诗文的魅力所在。

岁月苍苍,东坡不老。苏子在诗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的心境,抒发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苏轼中秋诗词的艺术特色,而中秋的月亮,在一代大文豪的笔下,寄予了多少情恨,代代相传,低唤吟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邱红,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猜你喜欢
密州苏子苏轼
能人怎么写?
密州在哪
从善如流
找朴
坚硬与柔软
苏轼错改菊花诗
我爱你,祖国
苏轼吟诗赴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题铭砚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