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重点语素义对语义描写的影响

2009-03-24 05:30黄冬丽
辞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惯用语语素语义

黄冬丽

摘要本文讨论语典释义中重点语素义对语义描写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说明什么是重点语素;做好重点语素义训释的重要性。重点语素义,往往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重点语素语义语典释义

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叙述性语言单位。这说明,词是构成语的最基本的要素,简称为“语素”。理解语义(语的意义),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从分析语素义人手。因此,探讨语素义,特别是重点语素义与语义的关系,对于准确描写语义有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重点语素

语素是“语的构成成分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从语的构成角度上看,每个语素都很重要,是缺一不可的;但从语义形成的角度上看,语素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轻重之别,其中在表义上,相对来说,起重要作用的称为重点语素。这些重点语素,有的在语义形成中起关键性作用;有的比较生僻或有歧义,不加训释容易被误解,导致语义不明或者释义不准确,乃至错误。因此在语义描写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重点语素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如:

不桃之祖旧时比喻创立某种事业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指祭远祖的庙。家庙中祖先的神主,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合祭,只有创业的始祖或影响较大的祖宗不迁,叫做不祧。)

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天》有“桃之天天”一句,“桃”、“逃”同音,借来说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问”跟“璺”谐音。

“不祧之祖”里的重点语素“祧”是生僻字,如不注释,就不易理解。“逃之天天”出自《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原来形容桃花茂盛鲜艳;如果不注明“逃”、“桃”谐音,就不能加深理解。“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秋天黄河涨水,河神自以为了不起,等到顺流而下,行至北海,向东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感到惭愧,“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而叹”。重点语素“望洋”是个联绵词,如不注释,很容易被误解为“面向海洋”。“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个歇后语,沙锅性脆,一打破就从上裂到底;“璺wen”指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如果不注明重点语素“问”是“璺”的谐音,也就弄不清此语的来龙去脉。

二、做好重点语素义注释的重要性

做好重点语素的注释,对于语义描写具有重要意义,是语典注释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语类辞书释义上出现的问题,往往与不能正确理解重点语素义,或没有抓准重点语素的注释有关。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对重点语素义的理解有误。

重点语素对语义的形成既然起关键性作用,能否正确解释它的含义,往往直接影响释义的准确性。如:

两姑之间难为妇两个小姑都不好得罪,所以媳妇不好当。多比

喻在两个人或两种势力之间不好做人。

——耿文辉编著《中华谚语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第584页

两姑难为妇姑:这里指婆婆。喻指在两个领导之间很难处世。

——禾木主编《中华谚语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64页“两姑(之间)难为妇”是个古谚,“姑”是重点语素,前例把“姑”解为“小姑”,后例把“姑”解为“婆婆”,都有不妥之处。“姑”既指小姑,又指婆婆。“两姑”是指小姑和婆婆。这条古谚应当解释为:夹在婆婆和小姑之间的媳妇不好当;也泛指夹在两个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之间,左右为难。

又如:

贵易交,富易妻旧谓人富贵以后不认老朋友;发了财的会讨小老婆。

——耿文辉编著《中华谚语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第327页富易交。贵易妻指富贵者容易交友、娶妻。

——张鲁原、胡双宝《古谚语辞典》,北京出版社,1990,第108页这也是一条古谚,见于《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日:‘事不谐矣!”这里,“易”是重点语素,是改变、更换的意思。前例把“富易妻”解释为“发了财的会讨小老婆”,不符原意;后例把“易”理解为“容易”,明显错误。

二是没有抓准重点语素。

重点语素往往具有潜藏性,语义描写时,如果不留意,没有抓准,就容易导致释义模糊或失误。试比较: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比喻为人宽厚,有利后代。

——张鲁原、胡双宝《古谚语辞典》,北京出版社,1990,第68页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方寸地:指心。指存心端正,做好事不做坏事,比留给后代任何产业都好。

——温端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第187页前例没有抓住“方寸地”这个重点语素加以训释,释义显得模糊宽泛,不得要领;后例明确说明“方寸地”指心,释义比较具体、清晰。

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惯用语,叫做“摇头不算点头算”。许多辞书对它的释义出现了失误。如:

摇头不算。点头算摇头表示不同意,点头表示同意。指要明确表示态度。——《俗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第1124页摇头不算点头算摇头是不同意的表示,点头是同意的表示。意为明确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汉语熟语大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第760页摇头不算点头算以点头、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的态度。

——《汉语惯用语大辞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第512页以上三本辞书的释义都不到位,究其原因,都在于把着重点放在解释“摇头”和“点头”上,而没有抓住真正的重点语素“算”。算,在这里是“算数”的意思;这个惯用语的字面意义是:摇头不算数,点头才算数;实际意义不是要求“明确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态度,而是要求只能同意,不能不同意。下面几个用例足以证明:

①求你点事,摇头不算,点头算,痛痛快快的!(老舍《神拳》二)

②摇头不算点头算,你们都点头答应我们参军啦!(李英儒《战斗在滹沱河上》一五)

③我是个党员,收下个干儿子已经有失检点,再收个干女儿就更不恰当。只因桂丫儿娘盛情难却,也只得摇头不算点头算了。(刘绍棠《京门脸子》四章五)

上面用例说明,“摇头不算点头算”有两个用法:例①②用于恳求别人,表示希望得到肯定回答或已经得到肯定的回答;例③用于别人恳求自己时,表示无可奈何,只能点头表示同意。它们的基本意义,都是“只能表示同意,不能表示不同意”。

三、重点语素义往往需要长期、深入的探索

多数语的重点语素,意义比较明确,解释起来比较容易;但也有一些语的重点语素意义,人们的理解存在分歧,有必要做深入的探究。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对“风马牛不相及”里重点语素“风”的理

解。风马牛不相及,是古代惯用语,出于《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后人对语素“风”有不同解释:一说,风,风逸,走失,指马牛走失;因齐楚两国相距遥远,马牛走失也跑不到对方境内。一说,风,风向,“牛走顺风,马走逆风”,牛和马走的方向相反,故两不相及。历代注家的意见也不尽相同。晋杜预注:“楚界犹未至南海,因齐处北海,遂称所近。牛马风逸,盖末界之微事,故以取喻。”末界,指动物。微事,指小事。对此,清江永有不同意见,他说:“《左传》‘风马牛不相及,皆以牝牡相诱为风。楚人意谓边境相近,则马牛牝牡相诱可相及,或有牝随牡、牡随牝而之彼之此者。若齐与楚绝远,虽风马牛亦不相及,语意甚明,杜注竟主微末之事,非是。”(见《群经补义》卷二)

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把“风”解释为:“牛马牝牡相诱而相逐”;“风马牛不相及者,谓齐楚两国相隔遥远,纵使牛马牝牡相逐,奔逸虽速而远,亦不致互相侵入边界。”沈玉成《左传译文》译为“(君王住在北方,寡人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也不能彼此到达”,对“风”的解释与杨注相同。比喻义都是指两方面互不相干。这个解释比较符合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原意:楚子用“风马牛不相及”来形容齐楚相距遥远,互不干连,以责问齐国为何要兴兵攻打楚国。

再一个例子是对成语“人定胜天”里重点语素“定”的理解。

有不少辞书,把“定”和“人”组合在一起,看成是一个结构单位,用“人谋”来训释,如:

人定胜天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人定:人谋,指人的智慧和主观努力。——《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第1210页人定胜天人定,犹言人谋。谓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第1393页后来多把“定”解释为副词,隐含“必定”之义,对应的释文为:“人力一能够/可以一战胜一自然”。如:

人定胜天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第1144页

人定胜天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1044页

邢福义先生在《“人定胜天”一语话古今》一文里,比较前人对“定”的训释之后,提出新的解释。他力排众议,认为“谋”不是“定”字本身的直接含义,“定”字最基本的含义是“安,安定”;“人安定”,意味着众人和顺谐调,因而能够充分地发挥强大的潜能和力量。他还主张把“胜”解释为“胜于、胜过”,以着重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这表明,有些重点语素义,是需要长期、深入探索的。

猜你喜欢
惯用语语素语义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言与语义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