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课程开设与后现代教育理念

2009-03-24 05:30
辞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词典课程

陈 伟

摘要本文立足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思想特征,对当前高等教育界语言教学领域内开设词典课程这一潮流所蕴含的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了挖掘与解读,认为词典课程开设是词典教学功能张扬的必然结果,在后现代课程观、师生观与知识观三个雏度切合了当前以知识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一研究能够为词典使用研究与词典教学活动提供学理支撑并揭示操作思路。

关键词词典课程后现代教育理念词典教学功能自主学习

一、引言

词典课程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界语言教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门课程,很多高校中文系、语言学系、外语系都开始积极开设此类课程,并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较早开设此类课程的有湖北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厦门大学英语系等。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成立之初便开设了“辞书学习与编纂实践”课程,后于2001年更名为“辞书学”并拟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卢卓群《关于本科“辞书学”课程的教学》一文总结了这一课程开设的教学经验,他认为,熟练掌握、使用工具书是学生获得最基本的学习与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辞书的学习和使用,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指出:“对大学本科中文系、语言学系乃至文科类学生结合系科主要专业开设这门‘辞书学课程很有必要,宜使之成为本专业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领域开设词典课程的呼声尤为强烈。厦门大学英语系在这方面是开拓者,也是受益者。该系一贯重视英语工具书使用的教育,长期开设“英语工具书”课程,上世纪70年代就已将该课程建设成为英语系的专业强项。这不但形成了自己的英语专业特色及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素质与能力,塑造出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吴建平在总结词典课程开设的经验时认为,多年来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统考成绩不能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开设词典课程;因此他呼吁:“要想从根本上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英语水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工具书教学必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学界普遍认为,学生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必要的词典意识与使用技能,例如过多采用第一义项,无视词的用法与特点,偏好袖珍词典、词汇手册或电子词典等;这种状况下不但无法充分发挥词典的功能,而且容易产生误导。正因为如此,学者们纷纷呼吁,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严格指导与大量实践才能有所改进,语言教学中不能忽视词典使用教学。笔者认为,词典课程开设是词典教学功能张扬的必然结果,它无意识地承载有后现代哲学思潮所规约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切合以知识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文化生态环境,是课程与教学学科发展理念及其基于现代化发展的最终选择。

二、后现代思潮及其思想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批判和超越西方哲学、反思和发展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浪潮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大胆解构“元话语”、“元叙事”,不满现状,不屈服于外在权威和专制,敢于冲破旧范式而不断追求创新;它拥有自由的共同立场,对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进行批判,消解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中二元论对立的思维方式。具体说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即对一切合法性的基础加以质疑,摧毁了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2)取消判断的价值取向,即赋予不同话语以平等的权力,要求取消深度模式中潜藏的价值判断,恢复价值的平面性;(3)非中心化和反基础的结构策略,即对本质与现象、中心与边缘、主体与客体、真理与谬误间非此即彼的确定性重新加以严正拷问,旨在通过强调差异和流动而取代对中心和基础的迷恋;(4)多元的方法论,即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解释的无限性,宣称所有方法都有局限性,提倡采用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建立开放、多元的方法群落。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创造性、多元性、关爱性等学术精神,在众多研究领域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是承借后现代主义风潮,后现代教育观发轫并逐渐成熟,它是在解构并颠覆现代教育旧有模式、思维与研究方法基础上而重新建构的教育体系,包括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师生观、后现代知识观等内容。

三、词典课程开设与后现代课程观

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来自“外部”,不动、不变地存在于自然法则之中;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因而,学习者只是容器,是不具个性和思想的被动接受者。美国课程理论专家Doll批判了西方受技术理性支配的现代课程观,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体系已经沦为一种封闭的科学教条,教育与课程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类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了。Doll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技理性的课程观,即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反对那种忽视学习者的“知识旁观者理论”;它视活跃的个体学习者自身的内部重组为关键点,因而充分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这就要求课程要超越封闭的框架走向开放。

作为一种传播知识的大众化工具,词典常被称为不说话的老师,或被比喻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高校语言教学活动中词典课程的开设,表面上增强的是学生使用词典的意识与技能,深层里却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智的“回归”,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就课程理念而言,词典课程的开设与后现代教学论的某些观念,例如“问题本位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吻合。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医学教学中首次应用,现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它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旨在发展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同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查询词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自主学习与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了学习的自我意识。所以,词典课程的开设反映了后现代视域中高校课程设置从本质主义向关系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转变:倡导课程设置以人的发展为本,课程体系从封闭僵化到开放生成,课程实施从“他育”到“自育”,最终培养出“人”,而不是“物”。四、词典课程开设与后现代师生观

依据现代教育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单向、独白式的,呈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线性序列;知识被认为可以像河流一样从高地流向低地,因而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居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扮演着被“老人智慧”驯服的角色,因而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后现代师生观主张消解教师的绝对权威神话,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即教师权威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学生共存,学习是师生间的一种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活动。词典课程的开设

无疑在客观上消解了学生对教师的完全依赖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或不解时,便可凭借习得的词典意识与使用技能,用词典解决问题。这致使教师的话语霸权开始旁落,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因为词典课程的开设能够促进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他们不能仅是教材的讲读者,而必须引导学生利用词典独立自主地学习并积累知识;他们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和开发基于词典的教学资源,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加强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情境领导权威。

后现代师生观的内涵就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交的报告中说: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通过词典课程的开设,教师部分完成了从“独奏者”角色向“伴奏者”角色的转变,学生则部分摆脱了教师的权威张力,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Allen十分重视词典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他说:“学校课程结束后学生如果仍需继续学习,则必须依靠个人的努力与学习习惯。因此,词典显得特别重要;必须教会高年级学生如何使用词典。”在大量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Allen认为,词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dictionaries as passports to independence)。

如果高校不开设词典课程,仅靠教师有限的课堂传授,那么真正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课外自学上,而课外自学无疑离不开无声教师——词典的帮助。词典课程开设在消解教师权威地位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助于个人成才。

五、词典课程开设与后现代知识观

知识观体现的是对所教知识的认识,不同的知识观最终会导致不同的教育观;知识观是课程建构的重要基础。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体表现为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教育的作用就是继承和传播这种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课程目标就是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以服务于这种知识的线性积累为目的。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自我建构的,因此课程目标更多地指向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指向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与发展。词典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建构;它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导地位,在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生成知识能力的同时,满足了他们的追求和成就感。

就知识性质而言,古代知识观追求的是形而上学的确定性真理,现代知识观追求的是规律性的确定性真理。但是纵观历史,人类知识从古代到现代一直都处于发展状态中,没有任何一个真理可以一直保持其正确性。后现代知识观否定并颠覆了传统知识真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境域性、价值性及非客观性等特征。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知识的价值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既包括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也包括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既包括理性知识,也包括经验知识。知识价值观的这一后现代性转变,立时消解了现代高校课程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使大学课程依据后现代知识价值观进行重构。在课程目标方面,高校应该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塑造自己及自己生活能力的自由人;在课程内容方面,高校应该能够使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获得知识的不易性,因而应该“增加学习方法方面的内容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词典课程的开设本质上正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高校课程化“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的最佳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词典学家Ilson呼吁:“在迄今发明的所有用于提高语言能力的工具中,词典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我们所有从事语言教学的人都有必要深层次地了解词典。”而且,词典所提供的丰富知识,例如词汇信息、语法信息、语用信息、百科信息、文化信息等,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要,发展并强化学生补充、更新信息的能力。

六、结束语

必须指出的是,词典课程开设对于同后现代教育理念的迎合与对接,是词典先天所具有的教学功能的必然结果。就词典的社会使用而言,词典的教学功能无疑是词典功能中最为根本的,正如加克所说:“任何一部词典,首先都有教学论方面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供教学使用的著作。”事实上,纵观词典范式的演变史,不难发现,教育与教学领域的理论及其变革深刻影响着词典业的发展。当代词典(学)实际上掀起了一场“教学性质”的革命,词典文本一方面积极对语言教学语境进行模拟,以期最佳地迎合语言教学规律而实现最优的词典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采取科学编纂手段,在词典微观与宏观结构中有效复制外语教学与习得的特点和规律,旨在真正实现词典作为语言教学桥梁的价值。词典教学特性的张扬和凸显,创造了无限的教学空间,将词典作为一种特殊、不可替代的教学工具的独特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从根本上增强了词典课程开设的原始价值。

词典课程开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造性,其蕴含的后现代教育理念一方面能够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其现代化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另一方面为词典使用研究与词典教学活动提供学理支撑,同时也揭示出词典使用研究与词典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两个准则:(1)必须重在拓展学生的社会生存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突出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2)强调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积极将词典使用研究与词典教学活动融汇到整个课程体系中。这是以知识创新和信息运用能力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后现代词典课程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90后现代病症
米沃什词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