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邦人物的历史探影

2009-03-24 04:31孙建虎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高祖汉王韩信

在众多楚汉战争的影视剧和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刘邦的形象似乎总不如项羽光芒四射,可歌可泣,然而历史的结局是:这位出身底层,一无所有的油滑人物,却成为灭秦战争与楚汉之争的风云人物,成为中原逐鹿笑到最后、笑得最灿烂的胜利者。尤其在他与项羽富有戏剧性的对比和转化中,刘邦的人格优势和政治优势彰显出来,正如他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和意气风发的《大风歌》一样,他成为汉代天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卓立于历史的潮头。下面试以历史的角度对刘邦的人格特征与政治素养做一简明的探影。

一、刘邦的机智狡诈

应当说,刘邦虽然不是读书人,但他的智商是相当高的。这首先由张良的口中道出。张良原本是要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的,他只是路遇刘邦军队,但这一初识使张良相见恨晚:“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留侯世家二十五》)这说明刘邦是“天才”,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天赋。刘邦还很擅长智力急转弯。汉四年,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愿为假王。起初汉王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当时汉王正被项羽围困荥阳,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并附耳语,怕生变故。于是,汉王顿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可谓机智,善顺风使舵。有时刘邦的机智中又常有狡诈的成分。广武对军,刘邦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高祖本纪第八》)这一随机应变的军中智诈可谓极知轻重,刘邦似乎是一个妙本天成的出色演员。另外,一出尽人皆知的鸿门宴大戏也充分例证了刘邦的表演才能。

二、刘邦为宽大长者

机智狡诈的刘邦似乎怎么也与宽大长者沾不上边,但这又确是刘邦优胜于项羽的一面。秦末讨论兵攻咸阳的时候,怀王诸老将皆曰:“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高祖本纪第八》)无独有偶,刘邦率军西过高阳时,郦食其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高祖本纪第八》)刘邦在伐秦的过程中也确实不负所望,具有大人长者的风度。刘邦听从南阳城守舍人陈恢的建议,劝降宛城城池数十座,既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加快了进军的步伐;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第八》)唐代李观《项籍碑铭序》说:“噫,从始而言之,盖天理有素乎!故生项以静难,生汉以牧人。静难者授勇,牧人者授仁。”

三、刘邦的政治远见

从整个秦末战争过程看,刘邦具有一统天下的帝王之志,它的站位自然比项羽高得多。比如:关于定都的问题,“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高祖本纪第八》)刘邦截然不像项羽怒烹说者的“沐猴而冠”的行为。还如关于分封诸侯的问题,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高祖本纪第八》)这与项羽在天下未定之时就大肆分封十八路诸侯致使很快就造成自己后院着火的情境大相径庭。宋代黄震《黄氏日钞》卷四六云:“羽皆以为按甲休兵为天下盟主之时,不知汉之心不尽得天下不止也。”凌氏《史记评林•项羽本纪》中明代凌稚隆批语:“项王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志……岂知高祖规模宏远,天下不归于一不止哉?”

四、刘邦的知人善任

很多人也许以为刘邦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本事,怎么能与叱咤风云的项羽相抗衡呢?其实,刘邦最大的优点(也是本事)莫过于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刘邦能把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杰出人才聚拢到自己的麾下(且韩信、陈平还是从项羽阵营转投过来的),如太阳周围运行着众多的行星,共同构成了一片辉煌灿烂的星空。张良入咸阳约法三章的建议、入汉中火烧栈道的绝计、行功先封雍齿之谋、入都关中的计策;陈平离间项羽范曾的反间计、荥阳突围的金蝉脱壳计、伪游云梦擒韩信及其他六出奇计;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等等,在刘邦的建国征途中无不至关重要,也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壮美的活剧。正如韩信所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得人才者得天下,刘邦践行了这一法则,孰谓刘邦无才?

刘邦有对儒生郦食其的重视和接纳:“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高祖本纪第八》)对于识人,刘邦又有一番高论:汉五年,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他曾给众将打过一个比方:“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萧相国世家二十三》)这一比喻可谓发人深省,非常人所能道出。刘邦临终前的吕后问计更说明了刘邦的识人之明:“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高祖本纪第八》)如果说这些是比较写实的记载,那么刘邦相吴濞谋反的情节就很神秘了:“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假若果真如此,刘邦的知人之明简直就是“天授”了。

五、刘邦性格的复杂性

刘邦的性格是很丰富而复杂的。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的个性不可能单纯到清澈见底,他必须有让人摸不透的地方。很多人经常谈到刘邦的流氓无赖性,但笔者以为这绝非是很单纯的流氓无赖,它还含有很丰富的因素。广武对军,项羽以烹太公相要挟,这时刘邦怎么办?学三国中的徐庶吗?那就绝然不是一个政治家了。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第七》)项羽是拿太公作法码进行要挟,刘邦这样看似满不在乎的回答倒使项羽没有什么“杀手锏”了,这有刘邦的机智在里面;“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高祖本纪第八》)这是刘邦独有而项羽绝无的幽默方式;“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虽然刘邦很荒诞无赖,但他又绝非桀纣一流,所以这一破天荒的玩笑中又有他的大度在;吕公请客,“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本纪第八》)这又似乎有一股豪侠的脱略和胆气让人望尘莫及;至于叔孙通定制,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刘邦入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羽本纪第七》)彭城败逃,“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第七》)一骑士曾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这些则多可以证明其流氓无赖性。另外,刘邦的猜忌功臣之心昭然若揭(尤其是对萧何、韩信的猜忌)。李贽《藏书》曰:高祖“疑何之心,卒于何相终始”。唐顺之《精选批点史记》卷二:“汉高祖之狙诈猜忌,鲍生知之,召平知之,又一客知之,史公又从而反复著明之,而读者不察,犹谓其豁达大度,何哉?”

综上所述,刘邦性格的丰富性和他不同常人(起码要比项羽更优)的政治素质,是他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他成为一个动乱年代的最终王者绝不是误打误撞、小人得志,它的力挽乾坤充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

[2]韩兆琦:《史记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

[3]王冉冉:《史记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燕起、陈可青、赖长扬:《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孙建虎: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保定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高祖汉王韩信
汉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废储风波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移动互联新探索
准确 高效
汉王科技的变革
汉王的退路已被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