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成
“堰塞湖”这个名词是当今人们听到最多的字眼,但是人们更多更熟悉的理解是把它和地震、水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直接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也会有“堰塞湖”,只是不同于大自然所形成的堰塞湖那样表面明显而已。事实上,学生更容易形成心理“堰塞湖”,它同自然形成的堰塞湖一样地潜在危险。不及时有效地疏导和排险,更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堰塞湖”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学生心灵的不经意所形成的心理“堰塞湖”是更深层的、隐秘的,不易被人发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害会形成严重心理障碍的“堰塞湖”,使学生的心理发生扭曲、变形。长此以往,不仅伤害自身而且也会伤及他人,继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
一、自然堰塞湖和心理“堰塞湖”形成的区别
自然堰塞湖是在自然条件下受客观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同时,局部环境受到某种制约所形成的障碍。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围堰而形成的湖泊。而心理上的“堰塞湖”除了受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客观环境的影响造成心理“堰塞湖”以外,人们还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心理“堰塞湖”,如:不经意的伤害、家庭暴力、绑架、威胁、恐吓、车祸、考前焦虑、考试失利、家长期望值过高、人际关系紧张、被人歧视、秘密恋爱被人发现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堰塞湖”,而且这种心灵上的堰塞湖会造成更深层的心理危机和伤害。
二、心理”堰塞湖”形成的机理
心理“堰塞湖”的形成原因是因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海啸、水灾、泥石流、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给人们的心理造成震撼和创伤,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恐惧感,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心慌、提心吊胆、高度警觉、神经衰弱、睡眠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有逃避、抗拒、攻击倾向等反应。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世界各国都会产生。例如美国的9.11事件之后,有1/5的美国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恐惧和不安。约有800万美国人因9.11事件感到抑郁和焦虑。8个月后美国纽约学龄儿童还会经常做噩梦。在自然环境中,心理“堰塞湖”也会经常产生。这不仅仅局限在重大灾害中,灾区百姓和学生的心理反馈,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堰塞湖”。大灾后不正常的环境改变,使学生会形成心理围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心理“堰塞湖”的表现
每个学生个体面对危机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失眠、做噩梦、容易受惊吓、感觉呼吸困难、哽塞、肌肉抽搐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恐惧、悲伤、绝望、无助、孤独、紧张、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无法放松心情、持续担忧和惶惑等。认知方面:无法做决定、缺乏自信、心理抑郁健忘、不能做出有效的反应等。行为方面:早期反复洗手、有洁癖、社交退缩、逃避现实,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有严重的自闭倾向、不信任他人,等等。
四、心理“堰塞湖”引发的后果
每个人在人生的经历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危机反应,因此正常的生活经历,也可能形成心理“堰塞湖”。由于每个人处理和疏导堰塞湖的方式方法不同,所以造成心理创伤的程度和调整适应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有的人由于经受不住强烈的心理刺激而自伤自毁,有的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永久的“堰塞湖”。这样给他人带来生活上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极端影响。对个体而言不仅危害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而且,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和精神伤害行为。对社会而言,会影响秩序的和谐稳定,引起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效疏导心理上的“堰塞湖”,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有效干预心理“堰塞湖”
心理干预是疏导心理“堰塞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和疏导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最突出的特点是时效性、迅速性,有效的干预和疏导是其成功的关键。要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及时的缓解和长久的消失,让其心理功能尽快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帮助其获得应对新危机的技能和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是要理解当事人身心所受到的创伤,让当事人愿意接受你的心理辅导和调试。要理解当事人面临危机时的心理感受,恐惧、郁闷、痛苦、无助在事发状态下是正常的,在你的疏导和缓解下使其能尽快摆脱痛苦的心理压力,帮助当事人走出危机阴影:二是要帮助当事人正确地面对和正视现实,并鼓励其进行自我处理危机的能力。为当事人树立自信,提高面对严酷现实的承受能力。有效地调整其现有的心态,在对当事人处境表示同情和关注的同时,要给当事人指明处理危机的办法,使其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做。三是要在为当事人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应该使陷入危机的当事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心态,避免夸大危机的结果和事态影响的范围。因此,危机干预必须在方法和手段上采取适当的方式,在语言引导和启示下帮助当事人看清事实的真相,正视现实,走出误区,克服心理障碍。四是要体贴和关心当事人,消除当事人强烈的排他意谀。要让当事人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正视现实存在,排除外界的干扰,用良好的心态做自身的心理支撑。因此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以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设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对有精神病倾向的要及时转诊就医。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确定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成立危机干预机构,邀请心理专家建立学生危机干预中心,确保危机干预的专业化。设立信息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让学生在身处危机时能及时得到帮助。
六、积极预防心灵“堰塞湖”
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和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对个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心理危机,重新面对生活,从而有效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使之在短时间内恢复心理平衡和动力。要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培养健全的人格理念,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和应对方案,缓解和疏导形成心灵“堰塞湖”的内在压力,是从根本上进行心理干预的措施和方法。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丰富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避险意识,端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因心理障碍加重而引发的心理危机。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利用各种途径历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健康状态。心理危机心态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并对学生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人际交往、恋爱等问题,在处理方法上要有所洞察和了解,针对学生存在的误区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使他们在展现天赋和才华的同时也有发泄内心激情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看到自身的价值,让他们的自信和个性得到必要的张扬和展示。
总之,心理“堰塞湖”不仅仅局限在学生之中产生,它是某种自然灾害现象发生而诱发的连锁反应,它或许是人们在紧急避险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但是,这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危机,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否则,就会造成人格以及心理方面的缺失,对受害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