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榆林市第一大宗农作物,经过多年培育,马铃薯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榆林已经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第三大市,马铃薯五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六超世界先进生产国家平均单产水平。
往日用来裹腹度灾的马铃薯,现在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蛋蛋”。市委、市政府把马铃薯产业确立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榆林力争在2015年实现马铃薯种植面积500万亩,占全国马铃薯总面积6%,建成全国最大优质马铃薯产业基地。
可喜的成果
马铃薯是榆林市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349万亩,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第三大市。全市12县区,除吴堡县外,其它11个县区年种植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定边、靖边、子洲、横山四个县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30万亩以上,其中定边县200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7万亩,创历史新高,成为全国马铃薯十大生产基地县之一。
近年来,榆林市农业部门狠抓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2007年,6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5136公斤,创该品种全国单产最高记录。2008年,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3810公斤,1万亩秋马铃薯平均亩产4888公斤,114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60亩紫花白马铃薯平均亩产6716公斤,均创出全国、全省的马铃薯单产纪录,充分展示了该市马铃薯生产的技术实力。
马铃薯是榆林市经济收入最高的粮食作物。2008年,全市马铃薯总产值30亿元左右,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纯收入20亿元,农民人均700元。
榆林马铃薯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表皮光滑、商品性状好,深受客商青睐,远销广东、上海等南方各省市。全市现有较大的淀粉加工厂3处,投资200万元左右的中小型精淀粉加工厂5处、专业加工村20多个、家庭粉坊5000多家,年加工转化能力120万吨,加工的淀粉、粉条、粉皮、粉丝等产品已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全市已建立马铃薯专业协会15个,发展起一批民间经纪人队伍,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付出的艰辛
近年来,为了用现代农业理念和科技催生马铃薯这一传统产业升级提档,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予以支持。涉农部门和相关单位精心组织,加强工作,选准“突破口”,大力开展良种引育、新技术示范推广、积极推进产业化开发进程,在短短的几年内,产业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49万亩,比“十五”末增加129万亩,占到全省马铃薯总面积的60%,占到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0%;总产量达到350万吨,是“十五”末的1.6倍,面积、产量、效益均居全市各类农作物之首。
区域布局逐步合理。经有效引导,调整优化,在生产经营中,全市形成3条区域特征明显的产业带,即南部淀粉加工产业带、北部专用早熟产业带、西部鲜食外销产业带,区域化、专用化、规模化的马铃薯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品种方面,彻底改变了虎头、东北白、“沙杂”等老牌鲜食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大批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用途的国内外名优品种得到示范和推广,品种老化、退化的局势得到有效扭转,结构逐步与国内先进地区接轨。脱毒技术方面,积极开展脱毒技术研究,建立了市、县、乡“三年三级”繁供种体系,脱毒种薯得到快速推广。到2008年,脱毒种薯推广面积18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51.2%,增产幅度达到30%左右。在国内首次大面积采用了试管苗移栽大田生产原原种技术,可使脱毒种薯繁育周期缩短1年。栽培技术方面,通过集成创新,形成适宜全市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栽培技术规程,先后有4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效能日益增强,马铃薯商品率达到65%,年外销鲜薯100万吨,在主产县定边和靖边,每逢商品薯收获季节,客商云集,产品旺销。二是系列化精深加工不断拓展,加工转化率达到40%,农民年均马铃薯产业收入达到70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26.7%。三是通过举办马铃薯文化节、参加马铃薯年会、贸易洽谈会等多种途径,宣传榆林马铃薯,推荐马铃薯产品,使榆林马铃薯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作为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技术依托单位的榆林市农科所,针对全市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品种老化、退化问题,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技术攻关,先后引进培育出高产鲜食品种紫花白、高淀粉品种陇薯3号、快餐食品加工品种布尔班克、夏波蒂、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等适宜在榆林市不同区域推广的优良品种,并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脱毒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脱毒原种和专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初步形成了脱毒种薯繁供体系和脱毒商品薯推广两大体系,为全市马铃薯产业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0年以来,该所总计争取到各种经费投入3000多万元,除基地建设和示范推广经费外,剩余800多万元全部用于科研设施改造和仪器设备配套,建成了460m2组培室、732m2智能温室、33000m2节能日光温室及防虫网棚,形成了年产1000万株脱毒试管苗、1500万粒脱毒微型薯的工厂化生产能力,成为省内第一家能够自主进行脱毒种苗生产的科研所。
2004年该所与靖边县科技局合作在该县红墩界镇建立的标准化综合示范基地,在省内首家引进美国大型喷灌等机械化设施,成为农业界的新亮点。2007-2008年与榆林市沙源薯业公司合作在靖边县高海则新开垦沙地上分别建立的570亩和114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采用种薯脱毒化、施肥平衡化、耕作机械化、栽培大垄化、灌溉节水化、管理科学化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平均亩产分别达到4768.5公斤和5037公斤,超过世界先进马铃薯生产国家平均单产水平。前副省长张伟在视察该基地后称赞其为“陕西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
同时,该所积极联络市外种薯质量好的单位和企业,为基地建设提供种薯保证。据统计,仅该所直接营销的微型薯达2000多万粒,其余级别种薯2000多吨。同时为基地建设提供专用肥、农膜、农药等配套物资1000多吨。该所还积极网联国内外加工、营销企业和各基层农民专业协会,实行“订单农业”,先后与美国百事、辛普劳,内蒙富光、山西旭美等国内外加工企业以及武汉、广东等地的营销企业广泛合作,使全市年销售量达100万吨以上,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等产业链条的形成。
明天的期待
马铃薯种植在榆林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困难时期,它曾为榆林人民度过饥荒、解决温饱问题和脱贫致富做出过重要贡献。而现在榆林马铃薯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蛋蛋”,小土豆有了大用途,榆林农业人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榆林市发展马铃薯重点项目包括:把榆林市建成陕西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脱毒微型薯工厂化繁育基地;围绕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早熟和快餐食品加工型三大类建设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在定边、靖边、榆阳、清涧、绥德新建5个大型马铃薯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年加工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适度扶持10万吨以下的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在定边、靖边、榆阳、清涧等地新建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其附加值。
到2015年,榆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亩产达到1500公斤,总产鲜薯750万吨,总产值达到60亿元,增加值达到36亿元。脱毒种薯繁育目标:原原种(微型薯)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粒,建立原种繁育基地1.5万亩,生产原种2.7万吨:建立合格种繁育基地18万亩,生产脱毒合格种27万吨,把榆林市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生产基地建设目标:鲜食薯生产基地达到260万亩,淀粉加工薯生产基地达到180万亩,早熟、专用薯生产基地达到60万亩,商品率达到80%,把榆林市建设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马铃薯产业基地。加工转化目标:对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增容扩产,通过招商引资新建全粉、变性淀粉、休闲快餐食品等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其附加值,年加工转化鲜薯20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40%。鲜薯外销目标:新建大型马铃薯批发市场5个,完善现有的集散市场,逐步做到县(区)有专业批发市场,乡镇有交易网点,鲜薯外销能力达到18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