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2009-03-22 05:10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本区种薯亩产

根据中国马铃薯主产区自然资源条件、种植规模、产业化基础、产业比较优势等基本条件,将中国马铃薯主产区规划为五大优势区。

(一)东北种用、淀粉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2省、内蒙古东部、辽宁北部和西部,与种薯、商品薯需求量较大的朝鲜、俄罗斯和蒙古等国接壤。本区地处高寒、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在-4℃~10℃,大于5℃积温在2000℃~3500℃之间,土壤为黑土,适于马铃薯生长,为中国马铃薯种薯、淀粉加工用薯的优势区域之一。据各省农业部门统计汇总,2006年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1018.9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2.9%,产量1025.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7%,平均亩产1006.2公斤。本区马铃薯种植为一年一季,一般春季4月份或5月初播种,9月份收获。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春旱、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和病毒病。

2功能定位。本区是马铃薯种薯、淀粉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薯生产的优势区域。市场区位优势明显,除本地作为食品、蔬菜消费和淀粉加工外,可以出口至蒙古、朝鲜、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调运到中原、华南和华东等地。本区优先发展脱毒种薯,其次依托市场区位优势发展淀粉加工专用型和鲜食用马铃薯。

3发展目标。建成以种薯、淀粉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薯为主导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平均亩产达1100公斤,总产量达1210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由目前30%提高到4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18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32%以上;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0%和20%以上,马铃薯加工转化率提高到24%以上。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平均亩产达1220公斤,总产量达1586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到6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35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30%以上;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0%和30%以上,马铃薯加工转化率提高到35%以上。

4主攻方向。一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加工专用型品种、早中晚熟鲜食品种,研究专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建立淀粉加工原料薯基地,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整合脱毒快繁中心、种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种薯供应能力和质量。三是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四是建立晚疫病发生流行和蚜虫迁飞预测预报,严格执行产地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五是推广改良的简易中小型贮藏库,增加贮藏能力,降低贮藏损失,延长商品薯供应周期,调节马铃薯市场价格。

5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34个重点县。

(二)华北种用、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和山东西南部。本区除山东外地处蒙古高原,气候冷凉,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无霜期在90~130天之间,年均温度4℃~13℃。大于5℃积温在2000℃~3500℃之间,分布极不均匀。土壤以栗钙土为主。由于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马铃薯生产,是中国马铃薯优势区域之一,单产提高潜力大。山东位于华北区南部,无霜期210天以上,适合二季马铃薯生产,是中国早熟出口马铃薯生产优势区。据各省农业部门统计汇总,2006年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1551.4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9.7%,产量1480.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3%,平均亩产954.5公斤。本区大部马铃薯生产为一年一熟,一般5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收获;山东一年二熟,春季2月中下旬播种,5月上旬收获,秋季8月中下旬播种,11月上中旬收获。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晚疫病和病毒病,以及投入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2功能定位。本区横跨三北,靠近京津,是中国马铃薯种薯、加工用薯和鲜食用薯生产的优势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突出,生产的马铃薯除本地消费外,大量调运到中原、华南、华中甚至西南、东南亚作为种薯、薯片薯条加工原料薯和鲜薯。本区利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季节早等自然条件,优先发展种薯、加工专用型和鲜食出口马铃薯生产,增强生产组织化水平。

3发展目标。建成以种薯、加工专用薯和出口鲜薯为主导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平均亩产达1050公斤,总产量达1680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由目前30%提高到45%,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12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2%以上:机械化播种面积由目前27%提高到40%;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3%和25%以上,加工转化率由16%提高到22%,鲜薯出口增加8%。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平均亩产达1150公斤,总产量达2070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到6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26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2%以上:机械化播种面积提高到60%;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5%和40%以上,加工转化率提高到35%,加工专用薯生产在满足本区加工企业需求的同时,满足其他地区部分薯片薯条加工企业的需要:鲜薯出口增加20%。

4主攻方向。一是选育和推广抗旱、抗病加工专用型和适合外销型品种,研究专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建立淀粉加工、食品加工原料薯和出口马铃薯基地,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整合脱毒快繁中心、种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种薯供应能力和质量。三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和早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四是建立晚疫病发生流行和蚜虫迁飞预测预报,严格执行产地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五是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六是推广改良的简易中小型贮藏库,增加贮藏能力,降低贮藏损失,延长商品薯供应周期,调节马铃薯市场价格。七是开展农民种薯、专用薯生产技术培训。

5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以及山西省和山东省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44个重点县。

(三)西北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包括甘肃、宁夏、陕西西北部和青海东部。本区地处高寒,气候冷凉,无霜期在110~180天之间,年均温度4℃~8℃,大于5℃积温在2000℃~3500℃之间,降雨量200~610毫米,海拔500~3600米,土壤以黄土、黄棉土、黑垆土、栗钙

土、沙土为主。由于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马铃薯品质优良,单产提高潜力大。据各省农业部门统计汇总,2006年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1591.1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2%,产量1525.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9%,平均亩产959公斤。本区马铃薯生产为一年一熟,一般4月底5月初播种,9~10月上旬收获。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少雨、种植规模小和市场流通困难。

2功能定位。本区是鲜食用薯、淀粉加工用薯和种薯生产的优势区域。马铃薯在本区属于主要作物,产业比较优势突出,生产的马铃薯除本地作为粮食、蔬菜消费、淀粉加工和种薯用外,大量调运到中原、华南、华东作为鲜薯。本区利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优先发展鲜食用、淀粉加工专用和种薯用马铃薯生产,增强市场流通能力和生产组织化能力。

3发展目标。建成以鲜食用薯、淀粉加工专用薯和种薯为主导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万亩,平均亩产达1040公斤,总产量达1768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由目前25%提高到35%,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14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5%以上:外销鲜薯400万吨,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2%和2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23%以上。到201 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平均亩产达1200公斤,总产量达2160万吨;区内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到50%,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种薯300万吨,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6%以上;外销鲜薯700万吨,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2%和30%以上,加工专用薯满足本区加工企业需求,加工转化率达35%以上。

4主攻方向。一是选育和推广抗旱、抗病、优质鲜食用和加工专用型品种,研究专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建立加工原料薯基地和优质鲜薯外销基地,实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整合脱毒快繁中心、种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种薯供应能力和质量。三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四是建立晚疫病发生流行和蚜虫迁飞预测预报,严格执行产地检疫,防止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五是积极推进小型机械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六是推广改良的简易中小型贮藏库,增加贮藏能力,降低贮藏损失,延长商品薯供应周期,调节马铃薯市场价格。

5优先发展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51个重点县。

(四)西南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4省(市)和湖北、湖南2省的西部山区、陕西的安康地区。本区地势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很大。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特别适合马铃薯生产,主要分布在海拔700~3000米的山区。据各省农业部门统计汇总,2006年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3156.7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1%,产量3357.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1.5%,平均亩产1063.7公斤。本区马铃薯面积增加潜力大,但单产不高,专用品种缺乏,良繁体系规模小,缺乏种薯质量控制体系,种薯质量低,种薯市场不活跃,晚疫病、青枯病发生严重,并有块茎蛾、癌肿病等检疫性病害。

2功能定位。本区是鲜食、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的优势区域。马铃薯种植模式多样,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已形成周年生产、周年供应的产销格局,是鲜食马铃薯生产的理想区域和加工原料薯生产的优势区。同时,本区内的高海拔山区,天然隔离条件好,具有生产优质种薯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重点发展脱毒种薯生产,建成西南地区种薯供应基地。

3发展目标。建成以鲜食用薯、加工专用薯和种薯为主导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700万亩,平均亩产达1130公斤,总产量达4181万吨;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合格种薯115万吨,脱毒种薯推广比例由目前不到20%提高到30%以上,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1%以上;建成标准化专用马铃薯基地500万亩,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0%和15%以上,加工转化率达18%以上。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100万亩,平均亩产达1250公斤,总产量达5125万吨:在符合种薯繁育条件的地区,生产优质合格种薯240万吨,脱毒种薯推广比例提高到40%以上,优质种薯在全国种薯市场的占有率达21%以上:建成标准化专用马铃薯基地1000万亩,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0%和25%以上,加工专用薯满足本区域内原料需求,加工转化率达25%以上。

4主攻方向。一是采取增、间、套种,大力推广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努力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二是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专用和食用型品种以及实用配套增产技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三是完善马铃薯良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种薯生产能力。四是建立晚疫病和蚜虫预测预报系统,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五是建立鲜食和加工马铃薯周年生产基地,保证周年生产供应。六是推广和改良简易种薯贮藏库,增加优质健康种薯的贮藏和供应能力。

5优先发展地区。本区马铃薯种植规模较大。产区集中。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为种薯生产优势区域,其余地区为鲜食和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域。优先发展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和种植集中、优势突出、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182个重点县。

(五)南方马铃薯优势区

1基本情况。包括广东、广西、福建3省、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东部地区。本区大部分为亚热带气候,无霜期230天以上,日均气温≥3℃的作物生长期320天以上,适于马铃薯在中稻或晚稻收获后的秋冬作栽培。据各省农业部门统计汇总,2006年该区马铃薯种植面积550.5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产量70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7%,平均亩产1280.7公斤。本区是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增长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马铃薯在广西、广东、福建通常于10~12月份播种,次年1~4月份收获;其他地区通常于12月到次年1月份播种,3~5月份收获。影响和制约本区马铃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脱毒种薯供应不足,生长前期易遭霜冻,晚疫病、青枯病发生较重。

2功能定位。依托外向型市场区位优势和国内蔬菜供应淡季优势,开发利用冬闲田,扩大鲜食马铃薯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3发展目标。建成以菜用薯和鲜薯出口为主导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10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达1350公斤,总产量达1350万吨。脱毒种薯推广比例由目前不到20%提高到50%以上,鲜薯出口比例25%左右,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5%和35%以上,加工转化5%以上。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20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达1480公斤,总产量达2960万吨。脱毒种薯推广比例提高到80%以上。鲜薯出口比例40%左右,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10%和50%以上,加工转化率10%以上。

4主攻方向。一是引进和推广抗病、耐低温、适于出口的早熟、早中熟鲜食品种。二是研究和推广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高垄增密及与其他作物套种等技术模式。三是建立就地繁供与北繁南调相结合的种薯高效繁育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制定种薯生产技术规程。四是建立商品薯标准化生产基地。

5优先发展地区。本区马铃薯种植分散,规模较小,但作为冬作潜力区,未来面积发展空间大,优先发展2006年以来种植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82个重点县。

猜你喜欢
本区种薯亩产
“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
浅谈定边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情况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吃饭问题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