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属于我国马铃薯北方一季作区,是全国马铃薯优势生产区域。马铃薯是目前全区种植面积第一大作物,是农业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宁夏构建适应型种植制度、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现状
1种植规模迅速增加。2003年~2007年间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年均27%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335万亩,比2003年增加206.2万亩,增幅160%。随着面积增加,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2007年平均亩产鲜薯1045公斤,比2003年提高18.2%,总产鲜薯350万吨,折粮后约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2.2%;全区薯农人均种植马铃薯纯收入达400元,2008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突破了400万亩。
2品种布局不断优化。近10年来,宁夏马铃薯育种步伐加快,已引进选育、杂交育成抗旱稳产、优质专用、抗病高产马铃薯新品种10多个,其中得到大面积推广的超过5个,为马铃薯因地适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全区335万亩马铃薯总播种面积中,各类优质专用品种种植235万亩,品种专用化率达到70%。
3种薯繁育体系逐步健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建成了原州、泾源、西吉和望远4个马铃薯脱毒中心,共配备组培室400m2,专用温室42座,防虫网棚近2.5万m2,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粒;建立了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每年对4家脱毒中心生产的基础苗、移栽苗、扦插苗、原种田、一级种田进行跟踪检测,保证了脱毒种薯质量;不断探索完善“政府扶持+脱毒中心生产原原种+企业运作+农户扩繁”的“四位一体、一步到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2002~2008年连续7年自治区财政投资1900多万元采购马铃薯原原种7000多万粒,配套良种补贴和种薯基地建设资金3600多万元,建设原种基地1.4万亩,一级种基地25万亩,生产原种3万多吨,一级种40余万吨;总结制定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质量控制规程》等地方标准,提高了自治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其病毒检测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4种植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范围已覆盖全区7个马铃薯主产县,2007年推广面积50万亩,2008年达到130万亩。2007年全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量达到400多台(套),马铃薯机种、机收面积分别为12万和17万亩;2008年在全区建立了8个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园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覆盖率超过10%。目前,全区共认定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16个,累计面积240万亩,认证无公害马铃薯产品17个,马铃薯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5
加工转化初具规模。目前,全区各级各类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121家,其中,规模以上25家,设计年淀粉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3家。全区精淀粉和全粉年生产能力分别达20万吨和5万吨,累计可加工鲜薯90多万吨。
6鲜薯外销明显加快。通过加强马铃薯贮藏窖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流通企业、合作组织、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和销售网络,促进了鲜薯外销。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建造标准型马铃薯贮藏窖2.5万座,新增贮藏能力40万吨,使全区马铃薯贮藏能力累计达到150万吨,贮藏量120多万吨;建成了一大批乡镇集贸市场为重要补充的马铃薯产地综合批发市场网架,初步形成了区域性产品集散中心;全区目前有马铃薯流通型龙头企业3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多家,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近500人,每年外销贩运马铃薯达100万吨。2007年自治区向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地销售鲜薯1万多吨,宁夏马铃薯正式走出国门,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7种薯产业开始起步。为了加快宁夏马铃薯外销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开发种薯产业,2006年以来,组织相关企业到广西、福建等南方省区进行产销衔接,同时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主要马铃薯品种适应性试验示范,以为种薯外销提供技术依据。2007年,全区向甘肃、新疆等周边省区供应马铃薯优质种薯3000多吨,向南方省区供种500多吨。
8鲜薯消费结构发生根本转变。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宁夏马铃薯鲜薯利用大致呈现自食和饲用65%以上、加工和外销不足25%、种用10%的结构。随着外销和淀粉加工业的较快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了鲜薯消费结构,形成了目前外销贩运40%、加工转化40%、自食和饲用10%、留种10%的格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理念较落后,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宁夏马铃薯产业尽管种植规模增加较快,并初步建立起了良种繁育体系、加工转化体系和鲜薯外销体系,但从整体上看仍然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理念仍然拘泥于以生产为主的阶段,缺乏系统的产业开发规划:产业发展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开拓能力弱,对接层次低,以原料销售为主,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
2生产水平不高,产量低而不稳。近几年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较快,但由于主产区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较差、生产投入不足、耕作较为粗放、连作现象加重等原因,造成马铃薯单产水平低而不稳。2003~2007年5年间,全区年均马铃薯亩产783.5公斤,仅为全国同期的82.4%,而最高年与最低年的单产变幅达35.7%,与全国同比高出7.6个百分点。
3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不规范。脱毒中心只重视原原种生产,忽视原种到一级种,一级种到商品种薯的生产,相当部分原种、一级种被农民当做商品薯卖掉,产业链没有延伸下去。种薯生产过渡依赖政府,缺少企业参与种薯的推广,没有实现脱毒种薯的统繁统贮统供,繁种与用种脱节比较严重。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监督机制不规范,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整体脱毒效果不理想,种薯质量不稳定。种薯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模偏小,基础薄弱,条件较差,与种薯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4加工转化层次不高,效益偏低,污染严重。全区目前虽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000多家,但规模以上(年淀粉生产能力5000吨以上)不足30家,产能万吨以上的只有5家。大量小企业和加工作坊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原料供应不足,设备大量闲置;另一方面造成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同时直接加剧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污染。
5鲜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率不够。全区外销鲜薯大部分没有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国内外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没有实现有效对接,流通环节缺少大型企业的参与,市场占有率不够。产地市场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产品销售总体还处在一种无序竞争状态。
6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影响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在生产环节,抗旱高产、优质专用品种覆盖面不大,脱毒种薯应用面较窄,早作节水栽培技术普及率不够,机械化技术推广速度较慢;在加工环节,设备落后,工艺精深程度不够,原料转化率不高,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在销售环节,产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盲点”多,贮藏损失大,物流成本高。
三、相应对策
1自治区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指导和协调全区马铃薯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2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其又好又快发展。
3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马铃薯良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市场及信息服务体系等的建设。
4建立政府管理平台,积极发挥政府各部门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