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五维模型

2009-03-20 04:15李伟阳肖红军
WTO经济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纬度层级指标体系

李伟阳 肖红军

利益相关方 责任内容 功能 组织层级 作用属性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指企业为反映和衡量企业整体、内部组织和员工个人,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影响的效果和效率而设置的标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试图通过一系列指标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用以反映和评价组织与员工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效果。当前,尽管实践中已经有不少国内外一流企业构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但是大多数企业采取的都是“经验式”方法,它们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某种方式来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然而,对于某一具体企业来说,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一般性思考逻辑是什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搭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仍然是目前让企业管理者和社会责任推进工作者感到无比困惑的难题。

五大维度构建企业社会

责任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对于某一企业来说,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各级指标的选择与设计应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框架。而按照通常的方法,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会遵循从一级指标——中间层级指标——末级指标的构建思路。这样,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就需要先行确定一级指标的逻辑框架——中间层级指标的逻辑框架——末级指标的逻辑框架。按照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工作部署需要,总结国内外一流企业的已有实践,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图的五维逻辑框架模型。

从一级指标来看,逻辑框架构建可以依据纬度的不同而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按照利益相关方纬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投资者责任、客户责任、员工责任、商业伙伴责任等;第二类是按照责任内容纬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法律、慈善等责任,具体包括的指标依据不同内容结构模型而有所差别;第三类是按照指标功能纬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社会责任管理指标、社会责任沟通指标和社会责任考核指标等;第四类是按照组织层级纬度,将一级指标划分为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岗位社会责任指标等。

从中间层级指标来看,逻辑框架构建可以采用套用模式,即某一中间层级指标可以采用前几级指标尚没有使用的纬度,比如:如果某一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按照组织层级划分为整体社会责任指标、部门社会责任指标和岗位社会责任指标,那么其二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利益相关方纬度、内容纬度和功能纬度三种方法进行划分,假如采用功能纬度,那么其三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利益相关方纬度和内容纬度两种方法进行划分,假如采用利益相关方纬度,那么其四级指标就可以按照内容纬度进行划分。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五维逻辑框架模型

从末级指标来看,要全面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现,既要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绩效,也要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绩效,同时还要衡量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制度建设情况。因此,企业设计和选择社会责任具体指标时,必须根据作用属性这一纬度进行全面考虑,衡量指标既要包括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性指标,还应包括过程性指标以及制度保障性指标。

对于某一具体企业而言,上述每一层级的指标逻辑框架选择并没有统一的要求,而应该根据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指标的目标予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统计体系等已有管理体系的兼容和匹配。

利益相关方纬度:确立共同责任和特定责任

企业对每一类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依赖于利益相关方的权力和期望,以及企业自身特点。其中,利益相关方的权利是使用各种资源使某事件发生或确保获得一个需要的结果的能力。利益相关方期望是在利益相关方权力基础上产生的利益期望,这些期望可能构成了企业对各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尽管如此,企业在根据利益相关方期望确定履行社会责任内容时,还应该将行业性质、所有制、经营属性等企业自身特点作为重要依据。

进一步分析来看,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应该履行的责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要对所有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共同责任,包括实现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遵循企业发展普遍规律、激发利益相关方价值创造潜能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等四个方面;另一类是企业要针对利益相关方的独有特点,对不同利益相关方要承担不同的特定责任。对于每一类利益相关方的特定责任可以细分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自愿履行的合作共赢责任和自愿履行的激发价值创造潜能责任等四个方面。

责任内容纬度:四大模型皆可确定内容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每一层级指标都可以采用责任内容纬度划分的逻辑框架进行设计。根据不同学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包含内容的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模型包括“同心圆”模型、“金字塔”模型、“三重底线”模型和“维恩图”模型等。对于某一企业来说,可以既按照这些模型确定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也可以借鉴这些模型建立反映企业自身特点的指标体系内容框架。

功能纬度:确立沟通、管理、考核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的另一种思路是根据构建目的进行分类设计,即按照指标体系应该发挥的功能纬度进行设计。对于企业来说,构建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指标体系的沟通功能、管理功能和考核功能,以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更加有效地沟通,营造更加浓厚的履责氛围,推进企业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地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以上的构建目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就可以根据功能纬度划分为社会责任沟通指标、社会责任管理指标、社会责任考核指标。对于沟通功能来说,企业应按照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需要,探索建立一套包括员工沟通指标、用户沟通指标、政府沟通指标、伙伴沟通指标、社区沟通指标等在内的逻辑清晰、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把它作为企业与各关键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对于管理功能来说,企业应将需要实现的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指标分解的方式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和各岗位,成为部门、业务单元和员工社会责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确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详细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推进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细化管理。为此,企业应通过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这种层层分解,形成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标体系。对于考核功能来说,企业应根据切实保障各层级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建立包括各岗位社会责任考核指标、各部门社会责任考核指标和各业务单元社会责任考核指标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组织层级纬度:确立整体、部门、岗位指标

按照钱德勒的观点,拥有不同的部门是现代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从现代公司的发展实践来看,层级制是几乎所有公司采取的组织结构模式。对于现代公司的不同层级来说,由于它们所拥有的权利范围和承担的责任范围不同,因此它们所关注的利益相关方范畴、责任内容是不一样的。对于现代公司每一层级来说,要保证自身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更加有效地评价自身履行社会责任表现,就有必要针对性地建立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即针对每一层级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这样,根据现代公司组织层级的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就可一般性地划分为: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部门社会责任指标以及岗位社会责任指标。

其中,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是全面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和绩效。部门社会责任指标是反映企业各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和绩效。部门所负责的社会责任指标,既包括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指标的分解指标,也包括本部门为加强社会责任工作而设置的特定指标。岗位社会责任指标是反映企业各岗位每一位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和绩效。岗位社会责任指标,是员工所负责的企业、部门社会责任指标的岗位分解指标。

作用属性纬度:确立结果性、过程性和制度保障性指标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要真正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企业实践中并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通过制度化形式明确各层级的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对各层级执行这些标准和规范的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企业各层级履行社会责任过程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唯有健全的制度标准和规范的行为过程才可能保证良好的履责绩效结果。因此,无论是加强管理需要还是出于考核需要,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都必然要对履责的结果绩效、过程表现和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衡量。这就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制度保障性指标。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所有利益相关方而言,他们不但希望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绩效如何,而且非常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是否满足要求。与此同时,他们还想确定企业当前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结果绩效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还是由于一系列制度因素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为了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也应该确保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全面涵盖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制度保障性指标。

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实际构建过程中,按照作用属性纬度将指标划分为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制度保障性指标,为指标体系的末级指标设计和选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思考逻辑。比如,假设某一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倒数第二级指标是按利益相关方纬度划分为客户责任、员工责任、股东责任、商业伙伴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政府责任等指标。这时,针对所有利益相关方责任的下一级指标(即末级指标)确定就可以按照结果绩效、过程绩效和制度建设绩效等三层次逐步进行考虑,以保证指标的完整性,避免遗漏。

(作者单位:李伟阳,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处;肖红军,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猜你喜欢
纬度层级指标体系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基于时空纬度的国内农民工创业研究
常用纬度差异极值符号表达式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