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华 谭旭红
[摘 要] 通过分析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困难,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系统地提出专业建设集成化思想,为同类院校该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专业建设;集成化;本科生导师制;ERP
[中图分类号]F270.7;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03-0111-03
一、背景和现状分析
1998 年7 月6 日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期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却存在着困难。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尚未准确对应。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比较陌生,如在各类招聘会上,往往没有提供相应的职位;另一方面是专门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和咨询企业找不到具有本单位岗位技能的人才。这种怪现象的出现说明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准确对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针对性,能够及时反映最新技术变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给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似乎是全能,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经济管理。但事实上,该专业学生没有其他相应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强。编程能力不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知识无法与相应专业的学生相比。同时,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专业必须反映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这种转变甚至是更大的学科层次上的交叉和调整。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灵活性。除了在教学计划方面需要调整外,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创新,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
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加以明确,制订一套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并办出专业特色。
二、以ERP教学为核心,促进理论教学体系的集成化
从大的形势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体系需要走向集成,只有教学体系集成,才能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应该对课程体系更加清晰,整体目标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并且贯穿一条主线,即ERP(企业资源计划)的教学。
ERP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体系核心,是由于ERP本身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 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它具有整个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具体表现在:①综合性。ERP 是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它要求学生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这一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②实践性。ERP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 的原理,还要通过具体的ERP 平台掌握企业运作的全流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其难点也在于实践内容的设计,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工程实践的经验,如何设计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4年教学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以ERP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非常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并和行业有准确的对应关系,彻底地解决前述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尚未准确对应的问题。
随着ERP市场的不断成长和3G新技术的成熟,移动商务目前开始成为管理信息化软件和咨询公司的发展方向。中国电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GSM网络,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8 000万,而其中使用内置MODEM型号手机的用户超过了15%,其起点已经赶上了积累达6年之久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另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将新增移动通讯用户2 000万~2 500万。行业中如用友管理软件公司、金蝶公司、神州数码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向移动商务转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与行业发展的热点与趋势保持一致。我国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从早先的部门级分析设计,发展到企业级分析设计,目前开始进入了第三个层次,即行业级分析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必须前瞻性地尝试加入移动通讯有关专业课程,这无疑扩大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科覆盖领域。
具体的开展是围绕ERP企业资源计划课程为核心,基于两大原理(即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整合生产运作与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进入ERP课程体系,设置ERP软件实验学时、ERP沙盘模拟课程,让学生从企业生产的全局认识企业,如将采购、供应、库存、人力资源、质量、财务、生产管理统一起来,从理论到实践充分学习和体验企业经营过程,目标是走通企业管理流程,将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统一起来学习,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真正培养CIO。执行中将ERP主线分为3条,分别为技术线、业务线和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与决策支持。即在充分技术保障下,以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熟练掌握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并培养部分拔尖学生具有高级决策分析能力。
三、以本科生导师制和多种模式为贯穿,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集成化
1.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集成化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性极强,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有上机操作、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为了把这些内容有序地、合理地安排到4年当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设计,构建“4年不断线,3个层次相呼应,3大措施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集成化模式如图1所示。
(1)“4年不断线”是指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不断线,全面体现“全过程实践”的原则。
(2)“3个层次相呼应”主要是从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考虑的,包括第一层次教学实验、第二层次课程设计及实习、第三层次毕业设计。3个层次之间互相呼应,前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铺垫,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结果和目标,以“密切联系实际”原则为指导,安排课程实验,指导课程设计,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3)“3大措施为保障”是对实践教学程序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质量监控”原则的思考,主要包括教学计划保障、考核制度保障、本科生导师制保障。
除此以外,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带有明显的工科特征,为了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增加了专业强化实验、综合性实验、实践技能考核等特色模块。专业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科学评价,充分表现了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中的核心地位,尽可能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一连七挂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点为两个部分、3个层次。两个部分指校内教学实践部分和校外实习部分(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3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教学实验、第二层次课程设计、第三层次毕业设计。在教学运行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校内实践环节出现封闭性、延后性和被动性的特征。校内实践环节一般都有成熟的实验内容,“且多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体系封闭;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新知识,如果希望成为实验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案例,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教学整理才能作大范围的传播,造成信息延后;实践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教法渐渐标准却僵化,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应有训练,造成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
整个体系分为3个部分,它们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如图2所示。
第一部分,是从市场需求到人才培养规格的描述。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目前各高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均强调与市场需求接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下大力气进行教改,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要看到,与市场需求接轨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加大市场需求紧迫的热点技术研究。通过增强学生对研究的适应性,反过来再促进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最后落脚点还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符合学校在快速变动人才需求压力下,灵活有效调整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将使学校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第二部分,在本科生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框架。本项目认为其中有3个关键性因素,即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前提下,反映了社会技术需求的科研项目以研究立项的方式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申请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始设计到项目结束的部分或全过程,从查阅文献、制订研究方案、研发产品原型、组装测试到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化和检验,从中掌握较系统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技开发技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同时由于研究题目来自于需求实际,教师参与指导更加有的放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第三部分,在本科生阶段加强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进行设计性实验,除了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外,对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说,需要不断地强化其实践的动力。一方面,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其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申报大学生校园科技创新基金,甚至可以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活动中。这就完成了本科生实践环节培养由单纯的学习型向社会型的转变,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了工作经验,提升掌控自我发展轨迹的自信心。
3. 开展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神州数码等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方式计划分成认证中心、呼叫中心、人才定制、外包业务4种开展。如人才定制基本模式是我院信息管理专业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影响对方公司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派遣学生到对方公司实习,公司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和项目、课题给予适当安排,并指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指导,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实习的内容,为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实践环节课程如课程设计可外聘现场工程师参与,使学生获得更多实战经验。
对方公司根据自身业务及规模发展的需要,将人才需要提供给我院,以便信息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有所侧重;同时对方公司可利用我院的技术知识资源及学生资源,将一部分项目的前期调查及研发或工作量较大的非核心技术任务交我院完成,以降低成本。
此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校企联合拉动教学实践,同时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学生就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董雄报,李军,花均南.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刍议[J].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8).
[2] 贺盛瑜,赵卓宁. 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7).
[3] 王晓煜,孙秀杰,吴迪. 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课程的教学[J]. 学术研讨,2007(7).
[4] 刘敏. 面向21世纪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改革[J]. 教学改革,2006(1).
[5] 苏瑞竹. 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新专业实施引发的思考[J]. 图书馆界,1999(2):7-11.
[6] 侯炳辉. 再论工科院校MIS专业的发展[J].管理工程学报,1997(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