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雯
摘要: 本文指出良好教学情境的形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这些都离不开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教学情境 创设
思想政治课是大中专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受一些西方理论的冲击,以及现实与理论的差距,政治课的声誉、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某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在200多位学生中,对政治课有自觉要求的仅2名,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持无所谓态度甚至厌学的态度。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首先必须在观念上转变,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则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最求。”这告诉我们,情感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心体验,它能影响人的认识和行为,起到唤起和组织的作用。政治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爱国感、民族感、义务感、集体感等。但是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常见的是空洞的说教,抽象的概括,或者是注入灌输,至于情感因素,却很少考虑,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尤其是当代的大、中专校学生,他们具有思想活跃、开放、求美心切等特点,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无法引起他们的吸引力,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从而大大削弱教育的功能。这种现状如何才能扭转呢?笔者认为:如果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情趣,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情镜,教学效果就会有所改观。甚至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扭转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关键,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堂教学,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认知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升华情感,规范行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教师要满含真情,调动学生感情
1.教师本身感情要真。学生讨厌的是空洞的说教和虚假的鼓吹,欢迎动情的表述和胸臆的直抒。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坚信自己传授的是真理,方能吐肺腑之言,言表由衷之感。其次,要有鲜明的爱憎,只有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有真挚的爱,对一切丑恶、腐败有切齿之恨,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架起心灵沟通之桥梁。
2.教师要善于体验,要用真诚的爱心、坚定的信心、得体的举止、生动形象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这样,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教学。如,教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回顾电影或书本上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片段,然后以饱满的爱憎情感对这一内容加以评述,为新课的学习做较好的情感铺垫。
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出知识点
1.在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形象化,即将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表现出来。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感知主要通过人体各个感性器官来实现,按比例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各占83%、11%、3.5%、1.5%和1%,这说明,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气氛,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多种器官并用,努力创设一个立体化的感知氛围。当然,要获得这一意境,教师应熟悉教材,依据教材内容导向而不是盲目地、随心所欲地“创造”。在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画、图表、多媒体教学创造气氛即为方法之一。
2.可充分利用绘画中的线条、色彩,诗词中的韵律、章法;歌曲中的旋律、节奏,故事中的任务情节,以及报刊、影视、广播中的材料等教学,变静为动,动静糅合,形成特定氛围,使学生进入认知情境。比如,在讲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时,教师对照中国地图加以讲解,学生学起来就兴致盎然;在讲到“经济物质”、“沿海开放城市及其他开放地区所取得的成就”时,可以借助电化教学,播放一些专题片,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可以趣激学。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化为具体生动的事例,或借助谚语说理,或联系实际寓理于趣,以趣激学。例如,在讲到“商品价值量”时,用“一百多年前,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有次大摆宴席时,所有的宴客用的全是银制餐具,惟独他一人用铝制餐具”的故事来说明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样,就能把十分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兴趣倍增。
三、教师要寓情理于教学,加强教学逻辑性
常言说,通情达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情是达理的前提。“动之以情”是为了“晓之以理”。政治理论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外,还要从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加强教学的逻辑性,努力做到情理交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思维美感,更好掌握知识。具体来说:
1.教师每讲一个知识点应既是前面知识的必然发展,又为讲解后面的知识服务;讲解概念,使学生明白其内涵和外延;讲解原理,论述问题,要层次分明,论证有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每讲一个课题,要交代承上启下的逻辑关系,章节之间、段落之间可以通过设提问、列举事例、逻辑推理等多种方式加以衔接,使学生明白每个基本概念、原理、论点在全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逐步把握全书的知识体系。
2.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对大纲、教材的难点、重点知识及章节间的逻辑关系,甚至分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都要深入挖掘,从而加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力度。清代袁枚有句话:“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让学生品得书其味,感受读书之乐趣,进入思维境界,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梯度特点、善于挖掘、分析、提炼和总结教材。比如,在《经济政治》后半部分,要特别注意贯穿的一条红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讲解时,要注意前后贯通,对第11章第三节“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要强调这是由公有制经济制度决定的,对第11章第一节要强调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巩固和领导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对第13章“民族大团结,实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要强调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系统理解,又能培养他们全面观察事物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从而做到情理交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加强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探讨势在必行,而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