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亲玲
[摘要]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切实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是当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需求和内在要求,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2-0083-03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居于无可取代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广覆盖、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一、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中国,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指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2007年6月1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这就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繁多的内容当中,图书馆则毫无疑问的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功能和性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的内在契合与高度一致。决定了图书馆天然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和主体平台。
1、就其社会功能而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不断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努力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是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图书馆所提供的同样是一种公共物品。其公共目标体现在,图书馆收藏人类智慧的结晶即知识成果,面向全社会提供平等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
2、就其公益性质而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追求目标得以实现的媒介、价值取向具体化的重要载体。图书馆起源、演进和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因,从古代藏书楼之起源到近代公共图书馆之发轫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各个阶段图书馆的形态、特征、作用尽管都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都在高扬着公共文化服务的鲜明旗帜。提供公共财政支撑的非赢利性的公益性社会性公共服务,进而实现包括文化服务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公益性的面向社会、惠及全体民众的图书馆服务,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蕴含的内在要求和所追求的价值期盼。
3、就其举办和创立主体而言,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均为公权部门,兴办和投资者大都是各级政府。现代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担负着保有人类知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信息服务、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它是政府基于保障公民平等、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创置的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诸多举措,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物品的自觉行为,其目标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全社会人人享有基本文化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图书馆事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县级图书馆数量已达到2700余家,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数字图书馆工程、知识工程、共享工程的相继实施,图书馆的现代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来考量,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居位置相比较,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还相对低下,与其应该达到的高度和层次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公共图书馆目前人均公共藏书占有量仅为0.33册。距发达国家2公里内一个图书馆。人均藏书2册的国际标准相差甚远;相当数量的图书馆缺乏计算机等现代图书馆必备的基础设施,不能接人互联网;相当数量的图书馆缺乏购置图书资料的基本经费,数年甚或数十年未购新书或极少购进新书。据文化部有关统计资料,占全国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一分钱图书购置费用。中西部的许多县虽然建起了图书馆楼房却无书开馆。此外,管理体制落后、队伍素质偏低、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而易见,公共图书馆目前的实际状况,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出发,各级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事业。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责任主体。当前,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我们毫无疑义地要倡导社会各方力量予以参与和投入,但无论如何,政府仍然是这一工作的主体力量。进一步推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事业,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准则,是图书馆这一公共物品社会职能和公益性质的内在要求。凝聚和体现着公共图书馆发展内在规律、规范和引领当代公共图书馆发展方向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规定:“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必须专门立法维持公共图书馆,并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各类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还远不能够承当创立兴办公共图书馆的重大责任。正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论及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投人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当给予经费保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权益和检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尺。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自觉纳入自身的工作目标,
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之中。
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确保各项举措落实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要求,“图书馆必须以法律的名义建立,以便能保证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图书馆的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创制公共文化服务之政策法规,改革创新,积极研究和制定鼓励支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对其中已经成熟的政策,适时上升为法律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人大立法程序,使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法律保障。要进一步加快步伐,尽快出台《图书馆法》,推动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调整预算支出结构,逐年加大投入比例,确保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保持同步增长。创新政府投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设立图书馆发展专项资金,以项目投入和政策投入为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图书馆事业。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落后边远地区。国家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这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能够达到全国均等发展层次,能够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要坚持公益性、大众性、普惠性的原则,既要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地建设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图书馆设施,又要加强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购置、现代化服务设施装备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图书馆建设能够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运营,真正实现其服务社会大众的基本职责。
4、坚持城乡统筹,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更多地体现于面向社会大众,彰显大众性和普惠性。当前,要以更大的力量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以面向农村基层的图书馆建设作为实现城乡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抓好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切实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逐步创立和完善从城市拓展和延伸至农村的省、地、县和乡镇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切实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文化项目,实行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使农村各类图书馆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与城市图书馆上下贯通与衔接。因地制宜,整合农村公共事业设施建设工程,积极建立和不断完善村级图书资料室基础设施,使其真正成为公共图书馆体系最前沿、最基层的面向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服务窗口,使图书馆服务惠及广大农民大众,服务于农村文化事业、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开拓创新,大力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公共文化事业服务的重要责任。因此,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视角进一步创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切实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是图书馆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1、树“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真正做到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公共图书馆的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和维护全社会所有成员自由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权利,它是社会用以公正调节知识或信息的均衡配置从而达到社会公平的制度代表。公共图书馆的从业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坚决摒弃图书馆“仅为读书人服务”、“是有文化教养者的沙龙”等狭隘观念,真正以“读者至上,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不分阶层、不分性别和年龄,切实全面地服务于所有读者,服务于社会全体公民,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能够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使所有人能够平等和无障碍地享受图书馆普惠服务。“全民共享图书馆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发挥其公益性社会职能的理想境界和终极目标。随着各级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门槛不断降低,正日益迈向这一目标,一批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县级公共图书馆相继实施免费服务,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图书馆宣布对进城务工人员实行免费服务。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要以此为典范,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进程,使全社会所有公民都能够免费享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3、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切实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在不断改善服务上下功夫。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笔者以为,公共图书馆首先要革除旧有的不合理规章,在服务模式上不断有所创新。例如。尽可能科学地调整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与工薪层上下班时间错开,使广大读者能够在工余和节假日享受图书馆服务;要取消公共图书馆的准入限制,使所有读者都能够自由进入报刊和图书阅览场所;放开办理图书借阅证,公平对待进入图书馆的一切读者。其次,公共图书馆应依托乡镇和行政村图书室(站),建立面向基层广大读者的灵活多样的图书分馆和流动站,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图书资料的社会效益和服务功能。第三,公共图书馆应切实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建立特色专题馆藏,开发特色专题图书信息资料,为现代化建设、为广大读者提供针对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第四,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建设相结合,以“共享工程”为推动力,切实提升基层图书馆的装备水平、服务手段、使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信息现代化程度得以迅速提升。在加强文献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公共馆的多媒体阅览室,不断延伸和丰富图书馆服务内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多方开展灵活多样的针对不同层次和读者群体的培训讲座等公益性文化活动。
4、切实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队伍的整体素质。在2l世纪新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在网络信息背景下推进图书馆事业,更需要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图书馆人才队伍。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不断完善图书馆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5、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以网络化、数字化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广泛而迅速地据有信息并向社会全体成员高效且低成本地提供文化信息产品,是衡量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就与贡献高下的重要标尺。以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装备为特征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就是公共图书馆达到上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从1997年“中国试验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算起,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走过了10余年的历程。目前,以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NDL)、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包括CALIS和CADAL,简称CAD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党校和部队院校数字图书馆、“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计划”(CADAL)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数字图书馆项目,业已成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骨干力量。数字图书馆理论和建设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利用图书馆的观念和图书馆服务手段,扩大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面,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图书馆彰显公共公益性质、服务社会大众开创了广阔的天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要尽可能地提高效能,加快进程,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工作,加强跨行业、跨系统及与用户的多方合作,要不断加强源代码开放、把立足点确立于开放应用之上。各级各类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把数字化工程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结合,使自身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得以跨越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