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 卢 芳 吴 明
[摘要]语言是寄寓着政治的文化权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力量对全球新闻传播的主导与控制,也表现为英文英语对大众传媒的独霸。那么,传媒中英文夹杂现象应如何认识、处理?需要我们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媒中英文夹杂现象
对于新闻传媒用语的探讨,近年有俞香顺的《传媒·语言·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等专著。不过。对传媒用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媒用语的暴力、粗鄙化与情色倾向上,基本为时评性的短论,且多持宽容甚至肯定立场。如慕毅飞《禁了“粉丝”“PK”“沙发”“GDP”怎么办》文反对上海市禁止网络语言。以为“语言需要规范,也允许与时俱进”。语言是寄寓着政治的文化权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力量对全球新闻传播的主导与控制,也表现为英文英语对大众传媒的独霸。那么,对传媒中英文夹杂现象应如何认识、处理?值得探讨。
本文所说的我国新闻传媒,指的是由中国入主办、发行范围基本在中国内地的汉语言新闻传媒,不包括北京的《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外国语言文字的传媒与维吾尔文《新疆日报》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媒。
一、传媒用语中英文夹杂的主要特点
一是非常普遍。中英文夹杂用语数量多、频率密的领域是科技、经济、体育与国际。就语言层面看,主要存在于词汇、文字的区域,但也涉及到了语音甚至语法。
二是与网络用语相结合。互联网上的网民出于便捷交流或个性化的需要,使用了一些简洁但又难为非网民所理解的符号。有的是阿拉伯数字,如7456,表示“气死我了”,有的是汉语拼音的声母,如“BB真真表示“宝贝”、“DD”表示“弟弟”;有的是英文词汇的缩写,如“GF”表示“女朋友”、“KPM”表示“肯德鸡、比萨饼与麦当劳”。新闻传媒也出现了网络语言化的中英文夹杂用语。
二、传媒用语中英文夹杂的形成原因
我国传媒近年来大量涌现的中英文夹杂用语现象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
一是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中国与世界全方位交流,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则渐次形成并推动世界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相互需要、依存,大量的域外信息因而涌入并首先展现在新闻传媒这个大平台上。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新闻传媒用语的中英文夹杂现象: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传媒用语的中英文夹杂就不会出现如此繁密并越来越严重。
二是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导致中西信息交流的不对称。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较为落后、薄弱,而控制着世界经济乃至于文化基本秩序的力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巨大,科技创新多,首创互联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发明发现并在这些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新命题源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英等世界强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西信息交流的不对称,造成英语围剿、剥蚀汉语,促使大量的英文表述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我国的中文大众传媒之中。
三是我国语言政策的重大调整。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我国新闻传媒用语中英文夹杂问题的关键是国家的文化决策。共和国成立不久。国家实施的语言政策是交际与纯洁并重。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代表党中央声音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明确汉语言运用的纯洁化政策,反对公开使用带有殖民文化色彩的洋泾浜语言。经过195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汉语言运用的纯洁化工作深入展开,中文内夹用尤其是滥用英文现象在当时我国的报纸中基本绝迹。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语言政策开始调整。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不再将简化汉字列为一项任务,而是将现代汉语规范化与推广普通话列入国家语言工作任务,突出“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做促进工作”的语言工作原则。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转变,使社会失去了刚性约束。
四是我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多样化与英语受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国外发达国家的商品、观念、生活方式渐次深入我国城乡,在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我国民众的观念与生活方式,并与时尚、高质量的生活认知出现对接。英语早已进入我国国民教育与各项人事提升考核之内:小学生要学习英语,成年人晋职要考英语。英语考试能力成为影响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中国国民英语接触率的提高,也使英语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基础,并通过作者、编辑外化为新闻传媒用语的中英文夹杂。
五是语言的无阶级论使人们对语言工具性之外的其它作用有所忽视。共和国成立之后,受苏联影响,我国确立语言的无阶级性主张。斯大林1950年6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斥责“语言阶级论”。认为“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的服务作用,不是为一个阶级服务,损害另一些阶级,而是一视同仁地为整个社会,为社会各阶级服务。”相形于直接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意识形态,语言似乎无关乎济世安邦,以致于出现了在中国举行国际会议反倒禁止汉语为会议语言的咄咄怪事。
三、传媒用语中英文夹杂滥用的危害性
总的看,我国传媒夹杂使用中英文没有什么好处。它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往往不是直接、即时、物质的,而是间接、长远与精神的。民族的文化安全是我国传媒夹杂使用中英文最大的危害对象。
民族语言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民族精神、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日本人甲午战争之后占领台湾,先推行汉日双语报刊,后杜绝报刊再出现中文而只允许出版日文报刊。“二战”结束后中国收复台湾,国民党当局在台湾推行的传媒政策也是先双语报刊后只允许出版单一文字报刊,区别不过在于后者允许的仅仅是中文。语言不同于科学技术。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复杂、最精致、最高级的符号体系,虽没有阶级性,却适应着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成为民族精神生活、日常生活方式的有機组成部分与维系民族凝聚的重要力量。
语言是抵御文化入侵的天然屏障。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全球化,而不是文化的全球化。如果全世界各个民族均过圣诞节,一律着西装,统统操英语,那显然不仅是民族的灾难,而且也是人类的祸患。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文化应该多样化。在武汉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工作的法国专家,拒绝采用英语与中国同事相互交流。语言也
是种权力。法国作家都德小说《最后一课》说明:武力殖民意在征服身体,文化殖民用以同化人心,语言与洗脑息息相关。立国先立母语,亡国首灭语言。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的2月21日是“世界母语日”。显而易见,新闻传媒中英文夹杂现象只出现在中国而不是西方,既关涉民族的尊严,又有碍民族文化的自爱、自护。
新闻传媒中英文夹杂的泛滥已经波及传媒的沟通功能,有碍国人对纸质传媒的接触。比如,《CBD起步项目年内开建,投资逾5亿的展览中心明年亮相》,对“CBD”也没有任何说明。广大读者阅读这样的文字。即便连猜带蒙,也只能够一知半解,迷迷糊糊,没有任何阅读乐趣。综合性报纸属于大众传媒,语言表达应该就低不就高。中英文夹杂让广大读者受罪,对遏制近年我国国民报纸接触率一路走低,稳定读者的报纸接触率有害无益。
四、治理传媒中英文夹杂用语的对策
大众传媒用语事涉方方面面,治理当全面而系统街之。除了经济建设,大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国家的软实力之外,还有如下对策可供参考:
第一,提高认识,重建交际与纯洁并重的国家语言政策,强化传媒文化保护意识。思想支配行为。目前,反对汉语纯洁论在我国的专家中还是颇有市场的,如“网络语言的规范有它自己的要求,总的还是以交际值——交际到位的程度作为规范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既然可以保护端午节、春节这些寄蕴着民族情感、生活方式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从文化安全的高度,保护好寄托着民族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母语呢?文化具有滞后性,经济发达未必文化保护出色。重塑交际与纯洁并存的语言国策,强化全社会正确语言观共识,是治理我国新闻传媒用语中英文夹杂的前提。
第二,完善我国传媒用语的法规建设,强化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我国现有法规、政策在传媒语言上尚欠规范明晰。如《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第31条云:“中文不宜过滥地夹用外文。必须使用外文时,除了人们比较热悉的(如CD、DNA)以外,外文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时,要有相应的汉译。”但是,何为“过滥”?“滥用”与“过滥”有什么区别?什么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外文?已收入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前述“CBD”是否属于“人们比较熟悉”的范围呢?此《细则》实在粗得可以。法国在文化自我保护上做得较为出色。如为了抵御金融、电脑、网络行业英文词汇的入侵,法国财政部经济学术委员会公布了一批法文的专业术语名单。COQ我们可以参考法国的做法,在若干单元时间内。由国家的有关权威机构统一制订、发布有关英文用语的中文规范表述,统一汉译名称,并根据形势发展定期统一调整;严格控制可以在中文内直接使用的外文词汇,并定期公布、调整这些可以直接使用的外文词汇表。
其次,在传媒用语法规建设中,要区分大众传媒与专业传媒间的异同。专业传媒与有关的科学研究关系密切,目标受众为相关专业人士。对于专业传媒如中文版《化学通报》等学术性期刊,在传媒语言规范化建设中可予以一定的宽松。但是,新闻传媒属于大众传媒,必须严格禁止中英文夹杂现象;对于例外,应规定具体使用的条件。
再次,严格区分中英文夹杂用语使用的公共生活空间与私人生活空间。对于私人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如私人书信、日记的用语问题,国家法规不予干涉。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消灭新闻传煤用语有法不依现象。对于传媒用语,中央与有关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或行业自律公约。但是,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堪忧。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1、2条,《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第31条明确规定,报纸对第一次出现的外文必须采取括注的方法。但长期以来,不少新闻传媒对此置若罔闻。2004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净化荧屏令”,禁止电视用语“中英文夹杂”。2005年9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自律公约》,严禁使用不必要的外语。2006年3月。《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实施,禁止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中文大众传媒内夹杂滥用PK一类英文、网络用语。但是,这一系列规范还未能为众多大众传媒所充分贯彻执行,充分暴露出有关执法部门执法不严与得过且过。因此,治理新闻传媒用语中英文夹杂还必须强化执法环节。
第四,调整国家的英语教育政策,是解决我国新闻传媒中英文夹杂使用现象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的英语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鲜明比照。我国长期将英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进入小学教育阶段,中学每年学习外语已达1000学时。英语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级考试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我国已经形成全民学英语、英语学习投入大却产出低的局面。而西方国家学生在从小到大的整个学习期间学习外语也不超过1000学时。日本人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小学生不学外语。日本人了解国外信息主要依靠少数外语精英的翻译工作來解决。中国目前专业翻译人才奇缺,译文水平不升反降。全民学英语却事倍功半。毫无疑义,我国的现行英语教育劳民伤财,浪费国人生命惊人,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害大于利。我们必须对此反省。从长远看,调整我国的英语教育、人才考评制度,可以消弱新闻传媒用语中英文夹杂的社会基础,有釜底抽薪之效,值得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