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提升科学试卷讲评课内涵

2009-03-19 09:40马赛君
关键词:教师主导冰块液面

马赛君

试卷讲评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部分教师,按题号顺序逐题讲解,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效果自然不好。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作为教师要努力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1]因此,教师在试卷讲评之前就应该认真准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和高效的上好试卷讲评课,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科学试卷讲评课教师该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具体地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教师改卷后要统计试卷的难易比例,对大部分同学会做的题目,可以不讲或稍微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对大部分同学做错的题目,要重点研究,了解学生受阻的原因,找出错误症结,说明错误的性质、类型及根源,提出研究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对于那些本身素材较好、有较大挖掘空间的题目尤其要重点讲解。

例1 电源电压不变,定值电阻阻值为18欧,有四只灯泡,它们的规格分别为3V2W,6V2W,12V2W,24V2W。它们分别与定值电阻串联接入电路,实际功率最大的是。

该题的正确答案是标有“6V,2W”的灯泡,因为只有该灯泡的电阻与定值电阻的阻值相同,可以分到与之相等的电压,故功率最大。若教师在讲评时到此为止,那么,该题的价值没有充分被利用起来。接下来:(1)教师可以从数学求极值的角度出发提供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设滑动变阻器消耗功率为P,接入电路电阻为R,根据题意列式如下:由此式不难看出,当R=18欧时,功率P能取到最大值:

P= ()2R==。

(2)教师再提供下一道题,让学生阅读后与例1比较:电源电压不变,定值电阻阻值为18欧,将一规格为“40欧,1安”的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在电路中,当变阻器连入电路电阻为 欧时,消耗的功率最大。乍看起来,两道题并无明显相同之处,但仔细思考后会发现其实这道题与例1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例1中四个灯泡分别接入电路中,会使得电路中的电阻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把灯泡的调换看成一个滑动变阻器在改变阻值,这样一来,两道题就几乎相同了,所以本题答案就很容易得到:18欧。两下一对比,题目的形式虽然变化了,问题的实质却相同。学生以后碰到这类题目,就不会觉得陌生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讲评试卷,重点突出,效果明显。

二、以点带面,脉络清晰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对试卷各知识点进行归类,通过讲评,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条理化、清晰化。

例2 下列属于一个群落的是()

A. 时代广场所有的鸽子

B. 日湖所有的鲫鱼

C. 月湖公园的一个池塘

D. 天童公园所有的生物

这道题目没有复杂的计算和思考过程,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三个重要且容易混淆的概念的掌握程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题目来再次建构生态系统中相关性很强的三个概念,所以,将正确答案D选出后,还应该马上追问学生:A、B、C答案分别代表什么?在得到正确答案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选项E 日湖所有的鱼属于什么呢?目的是对刚刚构建好的三个概念进行反馈检测。

三、一题多变,思维创新

在讲评过程中,对有创见的解法及相应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推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讲评课上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题中科学情境的表面现象,抓住科学问题的本质进行开放性、发散式讲解,可以对解题思路发散“一题多解”,可以对科学情境发散“一题多联”,也可以对科学问题发散“一题多变”,如将静态的科学情境变为动态的科学情境,或改变命题条件或将题目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等。

例3 柱形容器内有一块冰漂浮在水面上,冰块内含有石块,当冰融化后,水面()

A. 上升B. 下降

C. 保持不变D. 无法确定

教师在讲评这道题时,应该将情景发散,进行“一题多联”。

情境发散一:冰漂浮在某种液体的表面上,分下列三种情况讨论冰融化后,液面怎样变化?(1)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2)液体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3)液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分析]研究液面的变化,就要落脚于V排和V化水的相互关系。即:如果V排=V化水,则液面位置不变。如果V排>V化水,则液面位置下降。如果V排<V化水,则液面位置上升。如下两个事实的描述能使我们把V排和V化水关联起来:一是冰块漂浮时,重力等于浮力;二是冰融化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解:因为F浮 =G冰①G冰 =G化水②

所以F浮 = G化水,即ρ液gV排 = ρ水gV化水,V排ρ水= ρ液V化水

(A)如果ρ液< ρ水,则V排>V化水,液面下降。(B)如果 ρ液=ρ水 ,则V排 =V化水,液面位置不变。(C)如果ρ液>ρ水 ,则V排<V化水,液面位置升高。

情境发散二:如果冰漂浮在水面,冰块内有气泡(木块、石块等),结果又如何呢?如果冰内有气泡,因气泡只占体积,其质量可忽略,不影响关系式①和②的成立。在此情况下,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若冰块内含有石块,当冰融化后,水面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解:因为冰漂浮,则:

F浮=G总=ρ水gV排, V排=G冰/ρ水g+G石/ρ水g③

当冰块融化后,冰变成水,同时石块下沉到底部,设冰块融化成水的体积为V冰化水,由G冰化水=G冰,

ρ水gV冰化水=G冰,V冰化水=G冰/ρ水, V石排= G石/ρ石g, 所以得到:

V冰化水+V石排 = G冰/ρ水g+G石/ρ石g④

比较(3)式和(4)式,因为ρ石 >ρ水,所以V冰化水+

V石排<V排,液面下降。

以上采用的解题方法都是以数学公式推导为主,其实此题也可以采用“移动法”来解,设想把石块移出冰块,再用质量不计的轻绳系在冰块下面,它们的总重力仍等于浮力,水面无升降变化,再设剪断绳子,石块沉底,冰失去绳的拉力而上升,水面当然下降。讲评到这里,教师应该及时对上述结论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结论:(1)若冰块中所夹物体为实心固体,则若ρ物>ρ水,冰块融化后液面下降;若ρ物≤ρ水,冰块融化后液面保持不变;(2)若冰块中所夹物体为液体,则若ρ液< ρ水,冰块融化后液面上升;若ρ液=ρ水,冰块融化后液面不变;若ρ液>ρ水,则冰块融化后液面下降。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因此讲评课要给学生参与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并提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出“反评价”,以便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找到其缺陷和不足之处,然后再对症下药,如此,试卷讲评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可以避免很多老师抱怨的“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不懂”的被动局面。同时,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激励贯穿讲评课的始终,因为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只有在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被教师肯定后,其学习的“内因”才会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科学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互动意识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试卷讲评,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有效提升试卷讲评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李宜勤.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搞好化学试卷讲评课[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教师主导冰块液面
细绳“钓”冰块
吸管“喝”水的秘密
基于DCS自动控制循环水液面的改造
阅读教学不能轻视教师的讲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当热水遇到冰块
激光系统对液面信息的探测与研究
抽汲井液面恢复解释软件的研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