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

2009-03-18 08:59赵景文张武杰
经济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教育实施策略

曹 伊 赵景文 张武杰

摘 要: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只有将通识教育融入课程、进入课堂,才能使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各不相同的系科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使缺乏共性的不同专业具有共同语言,这样的教育方法才是作为大学应具备并发展的,以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的教育方向才符合大学之道的思想。通识教育是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的有效工具,通识教育也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校教育 问题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65-03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作用更为明显。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就是培养人的综合、全面的素质,即“育人”。大学教育应当为学生的后续发展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由此“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致呼声,“通识教育”随之应运而生。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及发展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一般是指通才教育、博雅教育、人格教育、全人教育。“通识”二字,其意义可解释为“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的长远考虑。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是一种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思想。我国香港大学教授陈载沣曾这样描述通识教育之目的:在唤起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建立个体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发展个体之价值观体系,激发其对所处的人文及自然环境产生互为主题的认识与关怀。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而步入教育实践的,它强调通过对教育对象存在与发展所必需依藉的基本知识与价值的教育,从而为教育对象面对复杂多样、迅速变幻的现实生活世界提供动力和支撑力;它追求的是教育对象人格整体性的发展。

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单一学科已不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如工业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能源枯竭及水资源、土壤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短缺,富国和穷国之间的根本性冲突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个人力量来解决,只有依靠多学科的协调和综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交叉学科的发展特征迫切要求当代科学研究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体系,急切呼唤尽快抛弃僵化的培养体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教育,要求迅速更新人才组合方式,实行开放性学术思想交流和教育整合。通识教育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资源等知识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从当代许多政治问题、文化冲突、技术竞争以及战争、疾病、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深入阐述中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从而树立现代思想观念,即要有能生存于激烈竞争社会中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等,克服传统社会中安于现状的保守意识、封闭意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紧迫性。

二、我国在通识教育发展道路上所存在的问题

1.我国历史上通识教育的缺位使得目前高校都尚未真正形成实施通识教育的环境和土壤。通识教育源于自由教育思想,而在我国缺乏这种思想的根基。尽管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自由和学术争鸣,但是自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强大的功利主义和实用理性传统挤压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直到今天,在我国大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环境和土壤都尚未真正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了推演和实验,缺少科学精神。用蔡元培先生的话来说便是:“数百年来,教育的目的只有一项,即对人们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他们能承担政府所急需的工作。”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就可以说是一种立足于政治的德育思想,即以“人伦教化”来“化成天下”的政治工具主义思想,而没有什么通识教育传统。

2.我国高校缺乏探索适合自身的通识教育发展道路的创造性。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深受计划经济使其固有发展模式的影响,缺乏探索适合自身的通识教育发展道路的创造性。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学习国外的通识教育经验,在实践中只注重形式的模仿,缺乏对通识教育核心和灵魂的把握,较少触及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教学组织往往采用大班授课,教学内容流于表面和浅显,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使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无法保障,通识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3.教学资源基础薄弱,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及整体性,师资严重缺乏。由于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肤浅,许多学校都是在没有充分酝酿、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推行通识教育改革的。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不善,注重表面的课程种类丰富,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而授课教师大都对通识教育没有太多的认识,更谈不上学术研究的积累,对如何上好通识教育课程更是心中无底。因而许多通识教育课程常常是带着“通识课程”的帽子,而采用的是专业课程的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达不到通识教育的效果。

三、推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尽管发展通识教育体系有很大困难,但这是我国大学必须走的路。如果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一个真正崛起的“文明大国”,那么能否建立起质量可与美国大学相比的通识教育体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所在。因为这涉及到今后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干部、教师、商人、律师、医生等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修养。

针对我国大学目前通识教育的现状,为推进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进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机制,为通识教育发展奠定思想根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国大学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要坚持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大学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为高校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借鉴国际通识教育发展经验。与此同时吸取中国人文教育传统中的精髓,既要进行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又要致力于中西通识教育传统的综合创新。推进大学的通识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起到引领方向、宏观指导的重要作用。组织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研究,对大学的通识教育予以有效的指导;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考察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成熟的做法;对有益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予以交流推广,并给以相应的经费资助。

2.大学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发展通识教育计划及实施细则。大学要善于吸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培养模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搞一刀切,应根据学校自身的传统特色与优势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找准定位。也就是说选择精英取向还是大众取向,从对象上讲,即通识教育是面向少部分精英型大学生还是一般的大学生;从内容上讲,是重视经典精读还是一般通论,是高门槛还是大众化或通俗化。有的大学就是培养精英型学术型人才,本科生大部分都升研究生,那就可以在本科阶段搞通识教育;而一般院校如果只是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行通识教育就不现实。更重要的是,专业的设置包括专业口径的宽窄应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这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协同努力。只有学校领导有了认识,全体教师有了共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主动投入到通识教育改革之中,通识教育的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多种形式开展通识教育。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这就要求高校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也就是说,大学教育的核心落实在课程上,因此,通识教育首先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数量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质量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结构上从零散开设到构成整体,最终形成有机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真正起到有利于扩大学生多学科知识面、拓展学生多学科综合视野、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文理兼容的综合素质的目标。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通识教育方式来营造校园文化,提高通识教育水平及学生学习兴趣。如专家讲座、社会实践、学术沙龙、院校合作开展通识教育,开展校际互选等。

4.加强通识教育师资建设,重视通识教育工作,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通识教育的实施,师资是关键。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要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否则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通识教学。因此,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大学要尽快对通识教育师资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及通识课程教学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学内部甚至各大学之间要积极整合教师资源,让不同院系和大学的教师合作教学,共同完成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及提高通识教育品质的目的。在职称评定和奖酬金方面对承担通识教学任务的教师要给予倾斜和照顾。同时要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和社会名人到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讲座,实现校际间资源的共享,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的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黄明东.“完全人”教育观研究———论“完全中国人”及其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校教育实施策略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