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2009-03-18 08:59
经济师 2009年2期

耿 旭

摘 要: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对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有基层经验的党政后备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作为一项全新的改革和尝试,具体政策的制定并未全面考虑所有因素,相关配套措施一时还难以到位。文章从大学生需求出发,分析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影响因素,对政策的制定、完善以及吸引更多大学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农村任职 影响因素 大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09-02

一、研究背景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作为一项普遍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策进入公众视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大学生村官”这一说法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部分省市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大学生村官”探索之路,然而,彼时的“大学生村官”之路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带有零散化的特征。此时,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时代背景下,它为新农村建设引入新的血液,对构建城乡之间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湖北省从2008年开始也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5月20日报名结束,已确认报名人数为10598人,而2008年湖北省计划选聘826名大学生。从报名人数和最终录取人数来看,“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的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是,从大学生整体需求来说,这一数字显然并不乐观。2008年湖北省所有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约35万,而报名者只占到0.03%,其中还排除外省、2007年和2006年的毕业生以及其他报名者。那么,大学生对“村官”的需求到底何在?大学生又如何看待这一政策?政策又该如何适应大学生的需要?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和假设

1.研究方法。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个人访谈法,样本取自武汉市的五所高校①,以即将面临人生道路选择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86份,回收率为98.25%,其中有效问卷为769份,有效率为96.13%。

本文问卷共有21题,主要从考察大学生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相关因素。其中单选为14题,多选为6题,最后一题为问答题。

2.基本假设。在初步了解以往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影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因素包括目前就业形势、农村发展前景等一般影响因素;也包括政府各项优惠措施、政府选拔标准与培训内容等具体影响因素;当然,还不能忽略了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价值观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一般影响因素。

(1)大学生选择村官时可能考虑的因素。政府优惠政策、地域状况、农村发展前景以及工资是大学生考虑的四个最主要因素,比例分别是58.19%、55.17%、47.41%和44.83%;目前就业形势、自身能力以及专业情况也是较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比例分别是34.91%、32.33%和21.98%;还有一些因素如性别、家庭因素和周围同学的影响则较小,其比例为18.35%、6.03%和4.31%。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选择时注重客观因素,比如工资、相关政策和地区发展前景等。

(2)大学生对村官工资的需求分析。在大学生选择村官的众多考虑因素中,工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村官的工资定位在1500元~2000元,其比例有56.03%,而认为工资在2000元~3000元的大学生有26.29%,认为应有800元~1500元的人数比例占11.64%,而认为大于3000元的则更少,只有6.0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村官基本工资要求达1500元。

(3)大学生对地域选择的需求。在问及大学生对地域选择问题时,选择回到家乡的学生占43.53%,想去东部以及发达地区的占34.05%,而选择去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和竞争力较弱地区的则较少,分别是18.11%和4.31%。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对欠发达的地区以及西部等竞争力较弱的地区很少考虑。

通过对一般影响因素的调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如何吸引大学生应聘村官,需要更多地从客观因素入手;政策在体现一般性的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特点,增强吸引力;从大方向上贴合大学生需求,是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投身农村和基层的基础。

2.政府各项政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1)大学生对政府优惠政策的需求。在这次的调查中,大学生对国家的政策制定都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认为国家提供的村官有稳定工资和“三险”、报考公务员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以及选拔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进入所在镇或街道事业单位这三条政策最能吸引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2.07%,59.05%以及48.28%。其他因素如考研究生享受加分优惠政策和优先录取、聘期合格者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的影响也较大,比例为42.24%和26.72%。

(2)大学生对政府面试选拔标准的需求。面试是选拔优秀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其中有47.46%的大学生认为应注重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另有39.66%的学生认为应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只有7.33%和5.6%的学生认为国家应注重大学生的知识学历和政治面貌。

(3)大学生对政府的各类培训内容的需求。大学生在被选任为村官后,最需要的是及时的培训。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了解所去村子的基本社会情况是首要的任务,其人数比例达到62.93%。提高与村民沟通的能力以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也是大学生亟待加强培训的内容,其需求比例分别是51.72%和42.24%;另有大学生认为增加进行农村各方面建设的知识和增强农业教育能力也很重要。

3.大学生自身能力及人生观等因素的影响分析。

(1)大学生对村官之路的基本态度。目前很多大学生选择村官并不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而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利益。约有43.10%的大学生认为这项政策对有志进入仕途的人来说时很好的铺垫;大约16.3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基层锻炼机会,前途一片光明;有28.02%的大学生认为这项政策是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好机会;然而有12.50%的学生认为这项政策没有什么前景,只能缓解暂时找不到其他出路的压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这项政策的意义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面临选择时更多地会考虑一些客观的、切实的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

(2)大学生对合同期满后的选择。这次实践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后期的道路选择基本和其初衷相吻合。据分析,有53.45%的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其中,还有许多人选择考研深造、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8.02%、27.59%,有28.5%的人则是没有考虑过;只有16.38%的人想继续留在农村。这反映了大学生的回流问题严重,没有真正扎根基层的理念。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村官”自身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到农村服务没有正确地定位,认为到农村服务是“大材小用”。其二,考虑到自身能力有限,有些大学生又觉得大学生村官是一项遥远的政策,没有充分的信心来参加选拔。

四、政策建议

1.注重宣传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过程中,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对这一制度缺乏了解,而学校和社会在宣传和引导方面起重要作用。一是学校要及时将国家具体政策和“大学生村官”的实施状况反馈给学生,同时,通过不定期选派在校大学生到村里去体验村官工作,让大学生真正了解政策,为今后选择做出铺垫。二是大众媒体要对在职大学生的工作情况跟踪报道,也要对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最新动态告知大众。需要注意的是,“村官”政策的贯彻实施要有一系列的过程,不能只重视前期引入,而轻视中后期的控制和保护,只有全程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为政策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2.消除认识误区,实施正确引导。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并没有了解到一个清晰、透明、可预期的政策,存在着认识上的保守、功利倾向和思想误区。对此,应从两方面把握:一是有目的的学校教育,从大方面讲,大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方面讲,学校承担着宣传介绍、组织参与“村官”政策的主要责任,提供清晰透明的信息和细致有效的服务,对大学生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种方式推介政策,树立正面典型,影响受众群体。

3.规范选拔制度,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优良素质。政府应准确定位招收对象,立足各地区实际情况,尊重大学生的意愿选择,辅以保障性的措施,提供人性化、差别化的政策;同时合理设置选拔标准,更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当然,还要有公开、公正选拔过程,建立后期跟踪负责机制。

4.合理分配和试用人才,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健康发展。首先,在分配人才过程中应坚持双向选择制。一方面要考虑到大学生个人的选择,包括地域、专业和其他因素;另一方面,要给农村一定的主动权,根据各农村的需要由农村的客观情况来选择,做到“双向选择,按需分配”。其次,采用试用机制。大学生村官注重的是实践能力,面试过程中往往无法判断,而试用期是检验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关键时期。对试用期内表现不合格的大学生应采取“劝退”、“辞退”等办法,从而为真正上岗打好基础。

5.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能力。一是提供在校培训。高校首先应把它当作是一种义务;其次各大高校应对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的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面试和笔试的技巧方法、对地域选择的指导等,从而使大学生顺利通过选拔。二是政府的上岗培训。按照大学生普遍的意愿,培训内容首先包括了解所去村子的基本社会情况、提高与村民沟通的能力以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其次涉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如何进行农村建设、文化等建设。由此,笔者建议政府的培训应实行“两步走战略”:其一,加强对学生思想、态度、认知方面的培训;其二,加强对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

6.立足政策保障,稳定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心态。稳定的、持续的政策保障是影响大学生是否愿意奉献农村的最主要因素,也是让大学生稳定心态,扎根农村的镇定剂。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值得考虑的:首先,政府要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类保障措施,逐步建立“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村官”的职业化发展,使到村就职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选择之一。其次,加强政策的吸引性,将提供村官稳定工资和“三险”及报考公务员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的政策作为基本政策来实施。此外,可以根据情况加大这两方面政策的优惠力度,尤其对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最后,保证基本工资,根据地域的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工资可以做出相应的增加;相反,东部发达地区的村官工资应相对少一点。一方面可以减少东部的竞争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到西部去;另一方面要实现的是经济公平,使东西部大学生获得的经济社会资本达到平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到农村任职,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博弈。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机会成本很大,所以关键是要加强政策的吸引性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加大学生的预期收益。而大学生的选择又受到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和自身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政策的吸引性、促进“大学生村官”之路的平稳发展最终还是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付出。我们期待“大学生村官”之路走得更好,也期盼大学生能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万银峰.“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和思考[J].中州学刊,2007(4)

2.杨丽媪.嬗变:从“天之骄子”到基层“村官[J].中关村,2006(3)

注释:

①五所高校分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学院、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