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政 陈宝峰
摘要:经济效益不高是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工厂化农业发展的现状看,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较晚,许多技术和经验仍在探索中,且发展与企业的自身制度建设、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意识和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建立全新成本意识、合理技术引进,加强技术创新、适度规模化,实现规模经济、加强市场营销,树立产品品牌等是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之良策。
关键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B
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厂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在“九五”科技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的推动下和市场的需求下,一批工厂化农业企业逐步成立,既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又为我国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根据对十多个省市二三十家工厂化农业企业的调研情况可以发现,除了个别企业的经济效益比较好之外,其它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甚至有些企业处于入不敷出的亏损局面,这和企业成立的初衷不甚相符。因此有必要对阻碍工厂化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分析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为工厂化农业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工厂化农业及其现状
工厂化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先进设施为依据、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它包括设施与环境控制、种子种苗、种植工艺、采后处理和市场营销等全程技术体系,设计作物栽培、农业工程、机械电子、农用新材料、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十几个学科,是一项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方式的工厂化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以荷兰为例,它通过设施农业园,将生物技术、设施栽培、计算机管理等技术融为一体,重点发展蔬菜和花卉产业,用6%的土地创造出30%的农业总产值,成为世界工厂化农业发展的典范。
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一些国外技术设备进行试验研究,20年来在技术与生产上均有较大发展,实现了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化管理模式与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各种温室已经发展到30万公顷,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为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创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并为21世纪中国农业做出超前的产业示范。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工程配套能力很差,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金、物资浪费;工厂化潜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亟待加强引导;另外,还有运行能耗大,病害严重,劳动生产率低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阻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比较晚,许多技术和经验仍在摸索中,另一方面也与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意识以及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阻碍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必要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科学合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不仅能为管理者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而且也是企业能否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可靠依据。但目前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在项目选择、机会分析、技术条件分析以及市场分析等方面分析不够,这就使得目前一些企业的项目要么不适宜当地的环境条件,要么与市场衔接不当,造成经济效益不佳。另外,在部分地区也存在工厂化农业的“政府形象工程”问题。
2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农业企业缺乏健全的企业化管理机制和运行环境,政府行为严重,政府过分干预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部分企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无偿扶持,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没有步入健康的市场经济轨道;少数单位只追求社会现象,经济效益低下,发展畸形的现象还存在。
3现行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阻碍着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工厂化农业要求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以规模创品牌,求效益。而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模式,难以实现现代化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低、机械化程度低,阻碍了工厂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4规模化程度低,规模不经济。目前各工厂化农业企业的温室生产面积一般为1~3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规模效益难以得到体现。这一方面造成工厂化农业本身的优势无法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人力成本的增加,如3hm2种植3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够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工厂化农业设施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工厂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进行生产,为此我国不得不从国外引进一些技术比国内先进的设施装备,这虽然解决了技术设备问题,但也造成了生产成本过高和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之间不配套现象的发生。以温室为例,一般从国外引进的温室价格为600~2000元/m2,运行成本中能耗占30%~40%,从而引起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局面。
6缺乏全面的标准化认识。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崭新载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质量效益农业的有效措施。而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不注重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造成标准参差不齐,产品的品种、大小、形状、色泽、质量千差万别,很难形成统一规格的商品,更难进入国际市场,经济效益不佳。这一方面有待于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全面实施,另一方面也与企业本身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7采后处理工艺环节差。采后处理是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重要技术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枢纽工程,但我国在采后环节上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滞后。以蔬菜流通环节为例,我国蔬菜在流通中的损耗为20%~30%,远距离运输有时损耗高达50%~7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蔬菜流通损耗仅在5%以下,特殊品种最高也不过10%。这不仅增大了产品成本造成巨大浪费,还造成产品质量上不去,经济效益自然就差。
8农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增值率低。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是农产品增加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加工增值率低,整个产业链条效益欠佳。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占其总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换后产值增加2~3倍,而我国只占25%,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因此,产业链条短、产品深加工不够是影响工厂化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因素。
此外,工厂化农业还在品种改良、规范化种植、高产栽培模式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都阻碍着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工厂化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步骤,而工厂化农业企业是实现这一战略步骤的重要载体。针对工厂化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阻碍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我国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具体分析如下: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针对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调整。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而不应该再过多的干预企业和园区的发展。企业方面,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自身的报考财务管理、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在内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现代管理机制。为了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条件不成熟的也可以考虑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企业,通过技术参股、技术人股、多元投资等方式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2.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工厂化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投资项目,在遵从一般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本身的特点:(1)工厂化农业本身仍然是农业项目,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植物生产是主要生产品种,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业项目投资分析。(2)工厂化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小,但不同地区的气候、光照、自然灾害等对工厂化农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仍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项目分析应该因地制宜。(3)工厂化农业受市场条件、运输条件、贮藏、包装、加工条件等社会条件影响很大,应该对此进行详细分析。(4)由于工厂化农业的高技术性和高效性,其设施技术投入资金比例大,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时应该重视对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折旧等因素的考虑。,总之,考虑工厂化农业本身特点,运用适当地方法对工厂化农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
3.树立全新成本意识。工厂化农业属于高投入的行业,合理处理成本与投入之间的矛盾,辨证的看待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重要的。一个工厂化农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投入是巨大的,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必然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况且技术的投入也不见得会引起成本的增加,如工厂化农业中常用的滴灌技术,它的使用一方面能够节约用水量,降低能源成本,另一方面还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还可以让生产管理科学化,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总之,对于高科技的工厂化农业企业而言,如果不能辨证处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一味追求低收入的成本控制,科技含量低,其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手段、设备配置等都不能体现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和优势,经济效益自然上不去。因此,树立全新成本意识,合理有效地处理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4.合理技术引进,加强技术创新。我国工厂化农业起步晚,因此技术引进在所难免。但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成本因素之外,还应该进行必要的适合于企业自身环境的可行性分析,以避免盲目引进,造成巨大浪费。为了降低技术引进所带来的高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还要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效益双丰收。在技术创新方式上可以根据市场与技术的关系,走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或技术、市场综合型的创新模式;为避免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困境,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创新,同时也因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合作创新。总之,建立适合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是企业立足科技、获得技术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5.实行农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工厂化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出口创汇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就需要遵循WTO的29个独立协议,对农业而言主要应该遵循《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由于我国企业对以上协议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致使最近的中日、中韩农产品贸易关系恶化。这就要求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应该全面深入的学习理解有关WTO的具体条款,并且积极引进并通过IS014000国际环境系列标准,使得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这样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的产品就不仅仅具有价格优势,而且还不受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6.适度规模化,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叫规模效益,它是指随着生产和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效益递增的现象。经济学认为,对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规模的大小会对企业的成本有较大影响,即存在规模经济性问题。目前我国的工厂化农业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而且种植品种繁多,使得企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不大,规模效益无法发挥。因此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反租倒包、兼并、组合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中种植,由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规格、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达到生产规模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7.加强市场营销,树立产品品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卖方市场也正在向买方市场过渡,企业的一切活动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企业除了应该关注农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之外,还应该在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运、产品销售等方面多下功夫,以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掌握现代营销手段,构建现代营销流程,树立产品品牌,从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8.加强市场流通,增加产品附加值。市场流通是采后处理工艺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产品与市场的途径。良好的市场流通不仅能够减少流通环节中的损耗,而且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增值,达到降低成本与增加收入的双重目的。因此,工厂化农业企业应该加强农产品采后分级、包装、贮藏等各环节的工作,实现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贮运时间和质量,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另外,工厂化农业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拥有实力强、信息广等优势,可以在政府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成为培育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优势主体。
9.加强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品增值。农产品加工是实现产品增值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200%,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北京仅有46%。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转换程度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产品深加工潜力大、潜在效益显著。为消除工厂化农业产业链中“头大尾小”的局面,工厂化农业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一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方式自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链条,其他企业可以考虑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将农产品生产以定单的形式让周围农民种植,自己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深加工,既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产品增值,增加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工厂化农业是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矛盾的技术突破口,也是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就工厂化农业而言,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作物管理的机械化,产、供、销一体化,以及设施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规模化是国内外工厂化生产的总趋势。因此,顺应工厂化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是我国工厂化农业企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工厂化农业企业应该针对自身所处环境,找到制约本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根据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找到实现本企业效益提高的突破口,并以此突破口为契机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