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淑华
当我们做父母的整日为孩子的生活、学习而操心忙碌的时候,不知是否关注到孩子行为和情绪上的一些特殊或异常的现象?据哈尔滨市心理专家于德澧提供的资料,约有12%~16%的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约有2%。另据来自中国先锋网的报导,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这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疏导,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很可能会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和幸福。
何谓心理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那么,幼儿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呢?目前,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心理学家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大多是描述性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或分级的质量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在综合了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定义和描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如下六条可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1智力正常
有基本的认知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提问并积极寻求答案;学习与游戏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记忆力正常,思维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不口吃。
2情绪稳定
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能够控制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东西,不无故撒泼蛮缠;能按时入睡且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
3意志品质较强
乐于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4人际关系和谐
能合群,爱与小伙伴交往,对人友好有同情心,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或他人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5适应环境
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地挑食、拣穿、拣玩具,不经常无理取闹;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受表扬称赞高兴,受批评指责羞愧;不过分地怕生、畏难、胆怯等。
6基本人格完整
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当然,上述这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较概括的描述,在实际生活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只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而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心理健康,还需要用一些较实际、较具体的标准来操作。文后有一份调查问卷,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情况。
那么,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反思家长自己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是否存在偏差和问题,找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自测以下几个方面,看你做得怎么样?一、忽略式。父母离婚或丧失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把儿童寄养在别处等,使儿童得不到必要的关心与照顾,缺乏抚爱;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欲求反应冷淡。
二、娇惯式。父母把子女视为“小皇帝”“小公主”,有求必应;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
三、严管式。过分苛求让儿童乖顺听话,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对儿童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爱。
四、不一式。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言;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
五、混乱式。让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其次,要抓住契机,帮孩子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因为儿童特别是幼儿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受到不良影响,容易出现偏差,如果给予及时指导,又较容易矫正。如果发现儿童出现心理障碍,一定要及时求助。针对儿童的主要问题,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医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治疗,有些还需配合家庭治疗。
当然,对儿童心理问题,重在预防。对儿童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的早期干预,可使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全成长。预防儿童心理障碍,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共同努力、通力合作。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的重要条件。父母之间和睦相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给予必要的关注。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有意识地磨练意志。同时也要谨防“过度教育”,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超过儿童负荷,会使儿童常常处于挫折感中,时间长了,反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因此,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发挥孩子的最大潜能。
一直以来,孩子的身体是父母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希望父母能像关注孩子的身体那样来关注孩子的心理,愿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土壤也能沐浴着阳光雨露,变得健康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