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赖雄麟
摘要: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应,具有颠覆性特征,即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无情地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在任何复杂的、分层化的社会中,都会有几种文化并存。其中,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文化一般称为“主文化”;而某一群体所持有的足以区别于其他的文化或社会的行为特性则被称为“亚文化”。“主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亚文化”体现的是与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既相联系更相区别的文化,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它代表的是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利益。由此,有学者认为: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式表现出来,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
与主流文化相区别的风格和样式首先体现在青年亚文化群休闲时尚的形象上,比如标新立异的服饰、服装、发型,“偶像崇拜”式的语言、行为等。为此,有学者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典型类型:一是追求轻松、自由、愉悦和感官刺激。如明星云集的日韩肥皂剧,“轻松搞笑”式电视剧如《还珠格格》、《流星花园》,周杰伦“不走寻常路”式的街舞和说唱乐,周星驰“无厘头”式的电影、电视剧(如《大话西游》和《武林外传》)。二是身心躁动不安、宣泄个人情绪。如令人疯狂的极限挑战运动、令人沉迷的网络游戏。三是无道德准则的社会反叛行为。如“木子美”、“竹影青瞳”等在网上发布个人性体验文字或裸体照片来追求“高点击率”以及“炫富女”、“范跑跑”、“骂地震女孩”等等在网上随意公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道德网络博客、播客。
不难发现,《大话西游》用一种戏谑化、搞笑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出对传统权威和偶像的一种极度颠覆,它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当代青年人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心态的表现:世界上没有神圣,也没有权威与偶像;一切都可以戏说、颠覆、亵玩。这不能不说是对主文化的一种疏离和颠覆。再如街舞和说唱乐用一种轻松、自由的行为方式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极限运动和网络游戏用较为极端(刺激)的方式释放内心压力;日韩电视剧尽管剧情冗长,但在青年们看来,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愉悦;网络博客和播客可以随意展示自我形象、宣泄个人情绪,这是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这些类型的青年亚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部分青年对传统社会、家庭压力的一种“抵抗仪式”,反映出当代青年内心的一种躁动和不安。可见,时尚的背后体现的是青年亚文化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者说青年亚文化群通过应用时尚符号来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他们自身独特的价值观。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类型的青年亚文化呢?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认为:“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美国学者阿尔伯特·科恩也认为,亚文化产生于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冲突之处。从这个角度来讲,青年亚文化是某些青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因此,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应。
青年亚文化作为以青年期这一年龄段为界划分出的亚文化,其形成必然要从青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寻找根源。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当属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群,他们的个性突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与价值观为人处世,设计并体验人生。他们具有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具有对现存状况的叛逆性心态,具有自我张扬的性格。然而,当他们开始独立生活(主要是进入大学)之后,不可能再像在家庭生活中那样随心所欲。他们渴望参与成人群体的活动,但却很难拥有话语权;他们渴望张扬个性,却总是被共性所淹没。因此,当现有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对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的经济利益、对他们的个性张扬构成阻碍或者说漠视他们的话语权时,他们的反应就会强烈地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不给他们释放的空间,他们就通过其他途径展示自己,寻找适合自己或是能让自己宣泄的方式。与此同时,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和冲突时期,面对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青年人必然会从中寻找那些最适合他们心理、生理和精神需求的文化类型,现代传媒刚好又为他们提供了便利。比如,前文列举的三种类型的当代青年亚文化类型都具有后现代主义取向,就是因为具有反主体、反理性、反权威、去中心化、通俗化、大众化、颠覆元叙事特点的后现代主义正好与具有边缘意识和反抗情结的青年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说,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比如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做出的必然反应,是他们不满足于既定文化的规则和要求,从自己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等出发,按照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发出的有别于主文化的呼声,以自己的形式对传统的社会文化进行非暴力的抵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必然地卷入到亚文化群体之中。对压力的反应可以采用主文化范围内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亚文化的方式。只有信奉一种特有的亚文化价值观、持有这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生活方式的青年才会采取一种亚文化的反应方式。而且,随着青年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逐渐成熟,于是,曾经表现在他们身上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就会逐渐消失。
由此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青年亚文化是处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青年面临矛盾冲突时的一种精神诉求和找寻出路的一种探索,其目的是捍卫自己的利益或者宣泄自己的个性。尽管这种捍卫,既可能是对主流价值观有选择的继承,也可能是对主流价值观的疏离,甚至是反叛,但从以上几种典型的表现形式以及青年人好奇、逆反的心理特征来看,青年亚文化群对成年人的社会秩序更多的是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这就使得不同类型的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本质上却有着一个相同的特征——颠覆性:通过对时尚符号的应用实现个性的张扬、表达心理上的逆反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抗,以及对某些传统规范的越轨,反映的是青年一代对环境朦胧的冲动、盲目的对抗和对自身价值的强调,表达的是他们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在这里,颠覆性特征更多的是强调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对主文化的抗拒。偏离主文化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形成显著区别于主文化的风格
和样式,是为了与众不同。正是它的偏离,使得青年亚文化仿佛被打上了标记而容易辨认。抗拒是为了强调自身的价值,是为了解决矛盾,是青年群体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做出的必然反应。从表层看起来,青年亚文化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争互相矛盾,其实它们是统一的。偏离只是一种姿态,抗争才是目的,是用这种异于主文化期待的姿态来抵抗、反叛主流文化(实际上就是青年人的一种逆反心理)。
二、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青年亚文化具有颠覆性特征,使得它既有基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创新性的引领时代潮流的时尚成分,也有背离主文化方向甚至是危害社会的消极的成分。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既能发现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能发现它正无情地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本身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首先,青年亚文化对文化主流的某种偏离和抗拒可以起到警醒社会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同时,亚文化表现形式纷纭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形式从而变得丰富多彩。
不难发现,尽管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在某些领域反对主文化,具有叛逆的特点,但却能通过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并依靠现代媒体,如电视,网络等进行宣传,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度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这反映了青年的心理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的需求。逆反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青年人的话语权、主体性未能被社会认可。这就说明,由于主体意识的增强,青年群体渴望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公平参与的机会,渴望得到认可。
比如,近年来让少男少女疯狂的“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其“海选”模式就给予了青少年广泛的参与机会,满足了部分青少年的明星梦想,使得那些通过正规的途径无法进入娱乐圈的少男少女们有了如此“民主”的途径(“暗箱操作”姑且不提)。此外,这类节目的互动方式使得娱乐脱离了神秘感,真正走进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青少年可以自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这种参与方式,凸显了广大青少年对公平竞争的向往和重视,也反映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在现代社会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他们希望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能够自我决定和自我发展。
因此,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尊重青年人的主体地位、反映青年人的心声并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能从丰富文化生活的角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用亚文化的形式诠释主文化的内容,用主文化引领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还是能被青年人接受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讲,时尚与权威、严肃与活泼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只要提倡一种“百花齐放”的格局,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也是可以期待的。其次,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亚文化客观上在青年与社会的沟通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因此亚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本身还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补充。一方面,青年亚文化能帮助青年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对当代青年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给青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惑和压力,因此,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以此融释这种压力。因为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是青年对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思考,一种精神诉求,也是找寻出路的一种探索。青年亚文化融生活情趣、相互合作、信任、支持以及自我实现的理想于自修、娱乐、运动和信息网络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青年逐渐学会释放压力、缓解情绪、解决各种矛盾、与人合作及其它社会生存技能,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所不能全部提供的。
(二)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消解
在从文化的社会功能对当前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作用予以积极肯定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亚文化所具有的自发性和缺乏组织性的弱点,这也是导致他们当中一部分青年出现非规范行为和越轨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许多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而过分迎合青年的亚文化需求,过度渲染青年亚文化,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良莠不齐,以致一些社会沉渣也充斥进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一方面,浮躁不安、追求感官刺激,使青年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产生戏谑与阻拒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主流价值观具有经典性和权威性,需要受教育者内心的共鸣。但青年亚文化群体浮躁不安、追求感官刺激的心理首先在态度上就主动与经典权威疏离,他们无法静下心来接受严肃庄重的主流文化的洗礼。因此,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他们不存有对待严肃内容所需的敬仰和庄敬,甚至无法唤醒自身的正常的接受心态,更谈不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共鸣。正因为是这种与主流文化的疏离习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轻松、愉悦进而戏谑化、搞笑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影响青年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形成整体性、逻辑性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可以生动化、生活化,但其内容始终都是具有严肃性和深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严密完整的逻辑性。可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话语模式却不同寻常,为了达到搞笑的效果,他们往往从相反的角度去理解经典,将经典和严肃的内容,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恶搞成笑料。当青年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这种倾向势必被带进教育情境中,使他们不可能有耐心完整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很大的消解作用。第三,无道德准则的社会反叛行为,消解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的典型示范作用。楷模示范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楷模的示范作用。无道德准则的社会反叛行为是对传统权威和偶像的一种极度颠覆,这决定了其文化承受者不可能以尊崇、仿效的态度对待楷模。思想政治教育楷模的示范作用在青年亚文化群体中被严重地消解,甚至失去作用,产生反向刺激作用,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传统的文化模式对青年一代不再有效。他们对传统文化模式的对抗越来越深刻,目标越来越清晰。在对传统文化模式的审视、批判过程中,他们构思着新的文化目标和文化模式,并逐渐形成较系统的亚文化。它既可能是对主文化的继承,也可能是背叛。在一定程度上,亚文化形成的过程是青年一代的世界观和政治取向发生重大改变的过程。因此,如何将青年亚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范围,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界必须关注的一个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