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
[摘要]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电影音乐经历了萌生、发展、挫折、辉煌的过程,向世界展现出了它的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我国电影音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借鉴。浓郁的地方特色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巧妙地“洋为中用”。在过去的70多年里,我国电影音乐分为四个发展历程,而每个时期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电影音乐,民族特色;音乐分析
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我国电影音乐在经历了艰难坎坷之后,步入了当前蓬勃发展的阶段,我国电影音乐逐渐发展成为形式内容多样并具有一定的主题和规模,可以与电影共存同时又能够独立于电影之外存在的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本文以下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电影音乐的特色分析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
中国电影音乐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与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一样,强调内在、深沉、写意、自然,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凝练、抽象的特点营造意境美,同时还恰到好处地帮助画面完成单凭视觉无法表达的复杂感受,使观众产生遐想与回味。特别是一些电影插曲的歌词,常常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及时并且惟妙惟肖地展示给观众。
影片《李时珍》中的主题歌先后三次出现在一个近似的场面,音乐配以五言绝句:“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此不怕难”,生动刻画了李时珍逆水行舟,坚韧顽强的性格,让人们听到了身处逆境的李时珍始终不屈不挠、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心声。在这里,音乐意味深长地揭示了影片主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借鉴,使我国电影音乐文化底蕴深厚,表达方式含蓄。
2特色的民族文化
浓郁的地方特色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许多少数民族拥有自己悠久而丰厚的艺术传统,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音乐特色鲜明,易于辨认,为繁荣中国电影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地方特色影片音乐的创作多直接取材于民间,作曲家要深入生活、收集第一手资料。早期电影《五朵金花》则运用了云南大理地区的民间音乐。《冰山上的来客》的音乐充满了天山南北的新疆民歌味道。
除此以外,戏曲音乐同样在中国电影音乐的构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戏曲音乐中特有的唱段、过门儿,锣鼓点等不同形态的组合还能够帮助推动剧情发展、渲染人物情绪,烘托环境气氛、揭示主题。
3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巧妙地“洋为中用”
说到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特色,人们往往只局限于本土的、本民族的、本国的东西。中国音乐的长期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借鉴和吸收的过程。钢琴、小提琴、长笛、单簧管等尽人皆知的西洋乐器以及交响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等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音乐体裁最早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所以“洋为中用”的做法不仅不会削弱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另一种民族特色——兼容并蓄、扬长避短的表现。
中国电影音乐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将国外不同风格的音乐材料巧妙地融入创作音乐之中,用特殊的音乐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与环境。影片《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送别》,在剧作结构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的旋律来自20世纪初的欧美流行歌曲。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制作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不同国家间文化形态的交汇融合使得作曲家“本土化”的现象已不再绝对。例如影片《天地英雄》中大胆启用曾以《印度往事》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大奖的印度作曲家拉赫曼谱写音乐,片中手鼓、二胡、歌舞等不同以往的配器形式及创作手法无不让观众感到扑面而来的异国风情。中国电影音乐的借鉴和吸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电影与电影音乐的发展,是与整个时代的大背景,文艺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以及创作理念和技法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的。中国电影音乐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短小到庞大、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过程,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创作的电影音乐,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具体来说:
1左翼电影时期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在随后的20世纪30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抗战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短小精练、朗朗上口,很多作品因鼓舞士气、催人奋进而脍炙人口,传唱至今。
2“十七年”电影时期(1949年-1966年)
在1949年建国之后的17年,创作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转向了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的深度挖掘,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也呈现出极高的成就。以革命正剧为主导的戏剧式电影如《林则徐》、《风暴》、《红色娘子军》、《聂耳》,《青春之歌》等,用音乐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正面塑造英雄形象,更多地体现“电影音乐为政治服务”前思想,在乐器的选择上,首先配器渐渐放弃了建国初期的以管弦乐为主的做法,在各种题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岭》中交响乐的手法与民族音乐语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乐确立影片音乐主题,烘托环境气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扬琴、笛子等特色乐器,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而到了后来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小兵张嘎》中就以民族配乐为主,乐器也增加了板胡、筝、响板、唢呐、阮等大批的民族乐器,形成了民族管弦乐队,用民乐刻匦各种情绪气氛。
3“新时期”电影阶段(1979年到20世纪末)
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例如《巴山夜雨》、《喜盈门》、《城南旧事》、《人到中年》、《人生》、《一个和八个》、《青春祭》等等。《骆驼祥子》中用三弦和交响乐队结合,让人立即联想起了老北京。《喜盈门》也使用了中西混合乐队,最值得一提的是使用了坠胡这一极有山东地方色彩的乐器。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电影音乐界观念的转变,老中青三代导演的多元化尝试也促使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上乘的优秀电影音乐作品问世:《红高粱》、《城南旧事》、《红河谷》、《和你在一起》、《天上草原》等片的音乐感人至深,风格各异,更多地强调个性化色彩,为影片更好地表达主题提供了帮助。中国电影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同时,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和民族间不同的音乐风情为中国电影音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421世纪
对最佳电影音乐的评选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了电影音乐这一边缘性的领域。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曲的郭文景,为《惊涛骇浪》、《刮痧》作曲的叶小纲,为《卧虎藏龙》、《英雄》作曲的谭盾……值得一提的是《卧虎藏龙》的音乐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为《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天上草原》、《暖》作曲的三宝,音乐风格抒情,旋律优美。擅长用合成器来创作。为《黄土地》、《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秦颂》等影片作曲的赵季平则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民族曲调的特点。他的音乐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精心挑选的地方音乐和特色乐器也与中国新民俗电影“走向世界”的策略相吻合。
展望未来,多样化的音乐元素是新时期电影发展的必然。影片题材范围的扩大,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重视当下生活,把目光投向远离灾难传奇的日常生活经历,投向变革中的城市、城镇、乡村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以一种更随意、陌生、自由的方式来叙述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和感悟。社会变革中的各种情绪、思想都投射到银幕之上,这导致电影中音乐种类更为复杂和宽泛。
三、结语
我国电影音乐的民族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影片中有着不同方面的体现。面对“入世”后国外大片以及片中大制作电影音乐的冲击,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因为我们拥有悠久的文化,有可以写出优秀电影音乐的作曲家,有取之不尽的民间音乐素材和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中国电影音乐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成为世界电影乐坛的一枝奇葩,相信中国电影音乐的未来会更加富有色彩,推动我国的电影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