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兰
[摘要]《西去的骑手》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式长篇,全书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中国西北边睡的血腥战事,其中的史诗化、超艺术化叙写,突出了对“英雄主义”这一精神主题的讴歌和颂赞。我们将从文体结构、主题发掘、情节处理和艺术技巧运用、形象塑造等四个方面对作品的史诗风格作一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以期激发民族精神中的刚性力量和理想主义精神。
[关键词]《西去的骑手》,战争。英雄主义,史诗性风格
这是一部有关英雄和血性的史诗式长篇,在金戈铁马,碧血黄沙中,记录了凝重的历史,书写着浪漫的情怀,更有生命的真谛与灵魂不死的传说。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是一部关于草原、群山和大漠的作品,也是一部深刻展示生命和灵魂不朽的书。”苍凉的古城、干涸的湖泊、剽悍的骑手、历史和现实的影像、传说与怀念,都浓缩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汇聚成一曲灿烂的乐章,如同一首西部英雄的最后挽歌,吟唱着短暂壮烈的岁月辉煌。它就是描写西北传奇人物马仲英和新疆军阀盛世才之间相互斗争的史诗式长篇《西去的骑手》。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外史诗的创作手法。用民族精神中的刚性力量和理想主义精神,塑造出马仲英等光辉形象,高扬了“英雄主义”这一时代亟须的精神主题。
西方的古典悲剧史诗所反映的文化精神,往往是基于人与人、人与环境,最终是人与历史的冲突,这就意味着必然性的反面——不确定性,历史的因果性被毁灭了,这就是历史悲剧的最深刻的本质。“不要因为荷马史诗或者少数民族史诗的特定形式而为史诗建立一个恒久的评价标准。尽管史诗更倾向于表现为一种体式或一种方式,并且在当代中国,它是与群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史诗,在时代的基础上接受和发挥是合理的,不强调这一点,就不能够了解我们所指称的史诗的特别内涵。”而《西去的骑手》正是在反映西方的古典悲剧史诗特质的同时,还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地城文化的衍生性和支配性为内核,展现思辨性的抒写,体现出对民族历史的叙述与对“民族性”的超越。我们从马润生对“现代史诗”现象的分析和描述中可以看出。能被列入“现代史诗”的作品大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形式上应是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小说,而不是其他,二是在题材上涉及了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变化与人的情感蜕变,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度的情感内容,三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一定是具有人类某种共同典型品格的独特形象,四是在美学追求上,体现出崇高博大的品格。阅读中可以发现《西去的骑手》中的史诗风格特征是相当明显的,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将从文体结构、主题发掘、情节处理和艺术技巧运用、形象塑造等四个方面对作品的史诗风格作一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一
《西去的骑手》的文体结构是从主题体现的需要上来构造的,体现了史诗的规横特征即篇幅浩大,时空广阔,场面恢宏。首先。它的长篇构制就与其他作品不同。从开篇到结束,共分为三部分,加上最后有一个尾声。三部分不是简单的连续关系,相互之间有着断续相间的穿插,构成了一幅立体图景。从中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和浓郁的史诗气势。作品第一部分,用悲壮雄阔的历史画面,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引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马仲英和他所开创的战争传奇。第二部分,开始用较现实的手法,写出了马仲英曲折的征战历程,为马仲英的最终失败,成为历史中的悲剧英雄做好了铺垫。第三部分的大部分篇幅都是用来描写盛世才和他统治下的新疆,以及在那块土地上所发生的各种促使英雄走向毁灭的惨剧和阴暗面,从中也可以看出马仲英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因为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环境中,他与很多类似他的人一样,都没法选择自,己的走向,而只能被动地适应滚滚前行的时代潮流。其次,作品的三个部分之间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情节上又是相互推动。这种完全意义上的整体性,增强了作品的史诗气魄。第一部分开头时苏军的入侵,既是作为整个事件的引线和关注的焦点,又是成为整部作品中关系到整个局势变化的核心。一同时又对第三部分马仲英及其部属的最终命运进行了预设。由此可以看出,《西去的骑手》的文体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史诗性风格。
二
《西去的骑手》在作品主题的挖掘方面,也有非常突出的史诗特征。作者充分地借鉴了国外史诗的创作艺术,把作品升华到一种精神的高度和信仰的层面,而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评价上。故事的开端到结尾,都一直处在一种对战争的渲染式描写之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在战争中完成自我生命的再创造。这体现了作者在对创作题材进行处理时又用了国外史诗的创作手法。即对作品主人公的辉煌业绩和英雄壮举大加渲染,甚至在某些时候将其“神化?”刻意增加一些神秘色彩。比如希腊神话中寻找金羊毛的亚尔古船的英雄远航和荷马史诗中奥德赛的长期的漂泊旅行,其本质就深刻地表现为西方文化中超越的神性,其中的英雄总是处在神的庇护之下。而《西去的骑手》中马仲英的多次“死而复生”,同样使他笼罩在一层神性的光芒之下。
从全书来看,其主题是相当复杂的,有对“英雄主义”的颂扬与讴歌,也有对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悲剧性冲突的无奈哀叹。但主题的核心又是可以感知的,我们从作品开端中讲到,又在文中多次提到,最后又着重强调的一句话;“当古老的大海朝我们涌动迸溅时,我采撷了爱慕的露珠。”从中可以感觉到一种对业已逝去的英雄时代的追往,以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自身所持有的心态,表现为对某种存在的哲理性思考与探寻。这是一种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叙述,事实上,我们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因为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史诗特性,其主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被高尚化处理,变得异常的灿烂夺目,因而也显得有点儿混沌不清。只有静静地阅读,用心去感受,才能在气势奔涌的语言背后,触摸到作者的激烈的创作热情和深厚的历史情怀。文学创作中历史事实的艺术化表达是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手法,是创作者对历史的反思,这是一种带有浓郁感性色彩的表达形式,作品中所有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主题都具有超历史的相互平行性和同时代性。
三
现代小说在情节处理上,与传统小说存在较大的不同。这一点在当下文坛风行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抓紧作者的创作思路。《西去的骑手》一开篇,呈现出全书的高潮部分,然后采用分段叙述的方式,把发生在多条线索上的不同事件,用马仲英、盛世才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错落有致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述体系。这与传统的从开篇到发展,再到高潮最后结局的情节构成相去甚远。同时作者也没有在书中给出一个绝对化的结尾,只是对各个主要人物的最终结局预先作了侧面的描述。这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再创造空间。在整个情节处理中,最能体现史诗风格特征的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以高潮推动情节、渲染场面,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