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清
[摘要]探究性学习要深入孩子们的灵魂,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得经历漫长的过程,深入学习新课标并结合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认为要实现有效探究,可以打破课时限制、保证课堂集中攻坚、让探究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打破课时限制;课堂集中攻坚;探究课外延伸
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刚拨开笼罩在新知识上的神秘面纱,还没展开深入探讨,一节课就已接近尾声了,这时是将探究活动延伸到下一次学习,还是就此结束探究。导出结论以避免延误教学进度?能不能另辟蹊径,让探究活动更紧凑,减少“未完成时”探究出现的机率?在教学中,我带着这样的思考反复实践,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所得。
一、敢于打破课时限制,将探究进行到底
当学生的探究活动超出一节课的时间容量时,如果为了完成课时计划,匆匆对初窥门径的知识方法进行总结,再用这些知识方法按部就班地练习,所谓探究学习只能成为形式上的自主学习。与“满堂灌”的区别只在于“灌”的先后而已。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实现有效的探究学习就要将探究进行到底,不要囿于课时安排,只要总体教学目标能达成,探究过程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实际情况适度调节。
我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活动中,创设了给母亲节礼物包装的情境,明确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探究目标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十分感兴趣,随着探究的深入,小现多种计算方法:方法一、长×宽×2+长×高x2十宽×高×2,方法二……课堂交流氛围浓烈,学生们迫切地想尝试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我改变了原来紧接其后的正方体表面积的探讨,插入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实践运用,学生选择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并积极地加以比较,优化解决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这节课到此已经接近尾声结束了,接下来的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是简单地由个别学生陈述思路还是由我来板演说明?我最后选择了在课后作业中对学生提出“思考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最佳方法”这个思考题,将这部分的探索放到下一课时中与练习课合并,实践证明。简单的问题一样可以进出智慧的火花,在下一课时的学习中,不但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较好的方法,还能自制学具向其他人阐述自己的选择理由,这才是有效的探究学习,学生将更主动、熟地运用各种方法自主探究。
二、课前精心准备、初窥门径,课堂集中攻坚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探究的世界无限,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地充分展开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是提高探究实效的关键,我认为适当开展课前“预探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一些对探究新知有帮助,又可以在课前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中完成,既能节约时间,将更多宝贵的时间用在合作交流、把握重点、攻克难点上,提高课堂探究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学习活动的良好学习品质。
我听了一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公开课,这节课教师在课前提出了具体可行的预习要求:1选择不同长度的几组整厘米吸管,每组三根,注意调整三根吸管的位置,试试能否围成三角形,将它们固定在硬纸板上,并作记录,2根据实验情况初步推测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学生在澡前充分尝试各种不同长度的吸管围成三角形的情况,根据课前提示的注意点大大提高了独立实践的准确性,课堂上很快进入探究二三边长短关系的阶段,并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还就“只要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三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这个说法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由于在老师的具体要求指导下学生减少了在课堂上摆三角形的时间,在课前对新知已有了初步推测,这节课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明显增大,没出现在操作方法、误差上打转的现象,而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将有限的课堂探究时间用在了“刀刃”上。
三、正视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课内探究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目标有定,而学生的学识水平、知识经验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他们的个体探究程度无定,对所有学生“一刀切”,是不合理的,这对优生来说是拔掉他们的翎羽、阻止他们的翱翔,对差生来说是被迫混在深度探究浪潮里滥竽充数,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深度的准确把握十分重要。
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环节,在活动中极力渗透改变形状,面积随之变化的思想,让大部分学生都能由操作、观察、总结等活动发现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保证探究学习的广泛参与性,接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知道将各部分面积叠加或总面积减去没露出的面的面积计算实际面积,课堂探究进入运用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阶段后,有一名学生提出“若是将21个方块放在地面上逐层递减组成的图形怎样计算涂漆面积?”这样的问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需要用较多的时间展开动手操作、实际观察、合作交流,且不在教学目标中,不要求所有学生在现阶段能解决这类问题,本课教学集中精力解决与书中习题难度相近的问题即可,对于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也不可置之不理,可以建议学生课后找有兴趣的同学合作,遇到障碍可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适时给予探究方法上的建议与意见,这样避免几位优生形成讨论的小圈子,其他学生作壁上观,沦为课堂探究的陪衬,优先根据教学目标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境况,有深入探究需求和能力的少数学生不必局限于课堂探究,可以向课后延伸,既不强求全体学生完全同步探究,又不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的额外探究需求。
探究不应该只是一种课堂形式,而应成为学习的灵魂,探究性学习应由课堂中向课堂外延伸,让课堂探究面向更广泛的群体,正视个体差异,分层探究;打破时间限制,做到有的放矢,摒弃旁枝末节,集中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