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红
摘要:当前英美文学关注的焦点在向文学的边缘转变,个性和唯美的文学品质日益显现,而道德内核日趋淡化或消失。走出道德范畴或走在道德边缘的英美文学能否承载起文学史的责任,值得深入探究。这应把握道德在英美文学中的现状与地位的关键链条,和作者与作品里的道德关联性,文学与美学里的道德关联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道德;美学;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1-123-02
当前,在英美文学步入后现代语境时,其关注的焦点也在向文学的边缘转变,个性和唯美的文学品质日益显现。相反,现代语境下英美文学的道德内核日趋淡化或消失。这种渐变是进步还是倒退,有待时间和事实的检验。但纵观英美文学史可得出一个事实,不论是英美古典文学时期,还是处于现代文学时期,所诞生的文学经典作品都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是道德的厚重载体。后现代英美文学走出道德范畴,或走在道德边缘,能否承载起英美文学的历史责任,并连接成某种意义上的命脉,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这首先要求学界必须重新审视英美文学中的道德地位。在此基础上再来诠释几个英美文学层面与道德的关联性问题。或许能够抓住些蛛丝马迹,隐现出当前英美文学价值的后评判性。
一、道德在英美文学中的现状与地位
康德美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对世界的美学评介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某些文艺领域创作和作品评介的主流和标准。在当前英美文学的范畴内同样隐现着浓郁的康德美学创作色彩,传统的伦理诉求不再是作者的核心价值诉求。相反唯美形态成为作品的骨骼,甚至血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论是与传统英美文学形成悖论的最典型的形态例证。它们抛开伦理道德,把触角延伸到形式美学视域里,关注文学本身,雕琢和体味修辞、词藻、叙事、结构、基调等形式升华的美学境界。无形中,这在文学与伦理道德之间制造了一条深深的断痕,继而两者历来的血肉关联性被突破了。那么应如何看待这种突破呢?
从源头来看。文学最初起源于人类的神话传说,主要关注于人类生活状态,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和祈求,以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坚强斗争的社会现状。其根本在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注。在表达方式上,多以叙事为主,由于文明文化的欠缺,人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形式,把社会现状描述下来已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了,很难在结构、语言、修辞等表达形式上过多讲求。因此,关于人的伦理道德在文学的起源时就成为了核心元素和叙述的根本。而随着文学的发展,关注人、发展人、描写人越来越成为文学的根本,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准。
从文学的本质来看,文学即人学,是关于人文形态、思想、哲学的表现形式,同样是美学形态的文艺样式。美学形态多种多样,包括形式美学、伦理美学、写意美学,也可以分为抽象美学、具象美学。就当前英美文学的最佳美学追求而言,抽象与具象美学完美结合是最高的文学创作境界,而抽象美学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正是因为抽象美学里包涵了伦理道德、人性天良、生命哲学的人本价值思想,以人学的永恒美学活力铸就着经典文学旺盛的生命力。若结合具象美学范畴内的形式包装,那么文学里的人性赞歌就会更加高昂。道德的魅力也就在于它比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等关系更为普遍、深沉、显明,更为民间化,因而也更为人们重视。英国女作家弗吉妮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到灯塔去》,正是因为其真切的描述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情景和生命历程,感情真挚,才感动了世界,成为不朽的名著。同时,作者通过“窗”、《时光流逝》、“灯塔”三个层面的外在写意、点缀,使得整篇小说里的人物在思想和情感活动上更为深入、细腻、独特,作品的生命价值油然升华。
综上可见,伦理道德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始终是不容忽视和替代的,文学的生命价值经过历史的洗礼,最终还是要由伦理道德的意指表现来体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缺乏道德”的行为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和唾弃。毫无疑问,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已成为文学作品吸引读者,深入心灵的必要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召唤和激励人们追求终极关怀和终极理想,鼓励人们科学看待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不断完善人格,升华精神境界,协调精神需求的即时性和终极性之间的矛盾。”虽然当前英美文学在解除沉重的历史、文化、政治枷锁的束缚上存在着积极意义,但其负面作用是直接导致道德丧失,缺乏信仰,迷失方向,真理和价值的飘渺不定等。这也必然引起诸多学者对当前英美文学的深层忧虑。
二、作者与作品里的道德关联
“文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文学作品最具魅力的东西展示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就作者与作品内容的关联来看,无论是作者思想、人格、性格与作品内容保持了一致性,还是两者呈现了相背性,道德都成为了英美文学历来关注的焦点,也是读者欣赏美的焦点。
在外语教学里。经过学界不断审视英美文学教学的价值后,关注文本,关注作者被共同摆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理认为。通过文本能够透析出作者的价值观念、性格、思想,从而有利于促进对文本深刻的理解;通过认识、分析作者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容易理解和发掘作品隐藏的深刻内涵;否则,仅就文本而论,很难实现全面掌握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既然分析文本与认识作者,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是密切相连的,那么分析作者的思想、价值取向、性格、兴趣等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出发点。而这些与道德的哲学内涵结构是分不开的。读者若对于一部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必然会摄取更多关于其作者的相关信息,这也必然指涉于对作者人性道德的关切。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是一个用一生追求完美的人,同样有着真诚、谦逊、执着等性格诉求,这些在依然被人们奉为书之经典的其作品《富兰克林自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流露。无论单从哪一层面去理解字里行间中的道德深邃,都无法取得完满的成就。
此外。作品与作者意识范畴相背相离的情形也往往是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相背的是作者的观念、价值评判、思维形态通常与作品的人物设定,特别是主人公的立场观念相背。这往往在教学中被忽视,也往往让学生无法辨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相离的是作家道德水准的高低和理想信念并不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此,教学中既要认真分析两者的关联性,又要谨慎审视两者的相离性。
面对作者与作品复杂的关联性,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明确事实真相?这必然要求学生首先应具备深厚的道德评判意识、观念、标准,紧贴文本,运用伦理道德和文艺批评理论,审视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意图,独立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的学习和判断。道德及其与作品的价值和关系得以凸显。
三、文学与美学里的道德关联
英美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承载人类文化、文明,给人精神享受。也在于时刻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思维和形态,充分展现着美学的欣赏品质。而这种美学价值与文学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由道德构成的道德美学形态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形式呈现道德美学成为了一直以来作家最为重要的追求;美学是道德的承载形式,两者在文学的艺域里升华的道德美学变幻多彩,魅力无穷;文学包含道德诉求,但优秀的文学既需要超越道德判断的经验层面。又不能过于脱离道德范畴,否则华而不实,失之本真。同时,文学作品的艺术品质虽然不能束缚着道德的必然决定性,但其思想力量的原核还是来源于道德。因此,两者的关联性是当前英美文学无法抹去的文学史特征。
英美文学史上虽然有不少经典作品,如《红字》、《觉醒》等成为伤风败俗的代表作品,似乎与文学里的道德诉求格格不入,但这些文学作品恰恰是通过道德的悖论诠释着世俗的形态。“19世纪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深刻剖露了西方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撕掉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人们疯狂地聚敛财富,追逐金钱,进入了一个金钱拜物教的时代。”从表面上看,似乎也与伦理道德无关,但正是通过拜金主义形态诠释了优秀精神道德的背面道德,依然无法脱离道德美学的身影。
审美的诉求如果不接受伦理认知的相应抑束,便极有可能使审美走向审美的反面。在审美诉求屈于低级欲望的时代,道德指标便愈发地突显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应该认识到,当今的审美诉求依赖的是享乐,是轻松,它正在使我们趋于肤浅,趋于平庸,让审美失去既有的崇高含量。因此,审美与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在文学作品中,它们也是相辅相成的。文学在表现美的同时也可以表现真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美恰恰是基于与道德的结合。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塑造人物形象。在人物的思想内涵中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以这种道德情操来感染读者,这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显著标志。
在当前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维度里,诠释伦理道德的价值、地位,探讨英美文学的几个关联性,并不是复古的标示,恰恰是对英美文学史的重新审视和对当前英美文学形态的文史评介。这也是端正英美文学教学、研究、欣赏,甚至创作的文学素养之举,希望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道德精髓能够科学传承下来,促进英美文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