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业项目评价的一个新思路

2009-03-16 07:21于晶晶
关键词:评价模型

李 立 于晶晶

[摘要]从技术创业项目评价选择的视角,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的创业项目评价和选择方面的研究,总结出现有创业项目选择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技术创业项目评价新思路,构建了技术—产业—市场—体化组合评价框架,以期为个人和组织进行技术创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技术创业;项目评价;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4—0039—04

一、前言

近年来,作为一项发现、创造和利用商业机会、组合生产要素、创立新事业,并获得商业成功的行动,创业已成为舆论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尤其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实施以来,我国的个人创业队伍迅速成长,创业活动指数不断上升,整个社会激励人们创业的呼声空前高涨。但我们也看到,中国创业者所走过的道路是异常艰辛的,在前赴后继的创业者中,95%的人成了创业失败者。

另外,观察近年来的创业实践,可看到两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是进入实体经济的创业者远比进入服务领域的要少,二是进入高端创业领域的创业活动远比进入一般领域的要少。面对全国每年五、六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和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员的就业压力,政府曾出台了若干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激励政策,但成效一直不够明显。创业尤其是高端领域的创业活动犹如一枝“长刺的玫瑰”好看不好拿,令众多人士望而却步。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创业者素质、创业心理及制度和环境约束外,有三个实践问题同样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找不到创业项目,或找到创业项目却无法判断其技术水平、成本与收益比,仅凭勇气和热情冒然进入,风险太大;二是缺乏相应的资本和资信证明,无法说服相应的金融机构或投资公司相信项目盈利前景,势孤力单,难以起步;三是不清楚同行之间研发的动向,即使是自己持有专利或Knowhow,也因发展前景不明而忐忑不安,不敢倾尽全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各地曾进行了包括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尝试,并收到一定效果。但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多是服务性项目,不具备项目评价和论证功能;科技孵化器容量狭小,无法满足规模宏大的创业需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公益性和竞争性的矛盾日趋显露,至今尚未形成完备的运行机制。尽管上述各种组织还在继续完善之中,并一定会对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产生更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仅凭这一个方面是不能够解决中国的技术创业问题的。本文从技术创业项目评价选择的视角,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的创业项目选择和评价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技术创业方面的研究,总结出现有的问题和创业项目选择中的不足,提出技术创业项目评价、选择的系统分析框架。

二、技术创业研究现状

技术创业与一般创业之间的联系在于二者都能造就很多就业岗位并能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创业的高技术密集度,并且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成功的技术创业在地区未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创造个人和地区财富起重要作用的技术创业,应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6)》指出我国创业活跃程度(创业活动指数16.2%)已达到一个新高度,但整体创业水平比较低,认为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更应大力鼓励高端技术型创业。

(一)创业项目评价的理论研究

陈秋东、王会龙等在《创业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方法综述》中根据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方法的历史演进过程,逐一阐述了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折现现金流量方法(Discounted Cash Flow,DCF)、决策树分析方法(Decision Tree Analysis,DTA)和实物期权分析方法(Real Option Analysis,ROA),并且评述了各个方法在创业投资项目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这实属创业项目评价的风险分析,主要是从资本运营的角度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价选择。

张艳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科技型创业企业自身的特性决定其本质上不同于成熟性产业的企业,如何建立客观反映其实际情况的成长性动态评价机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管理学课题。研究提出科技型创业企业六维成长性评价框架,具体包括科技型企业创业的技术优势与成长性,行业背景、产业政策与成长性,区域环境、产业链与成长性,资本结构、财务特征与成长性,公司治理、管理的成长性,市场开发能力与成长性。这对于本文的技术创业项目评价研究参考意义极大。

沈伟国、陈艺春在《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认为我国高新区正处于由“主导产业强化”阶段向“创新生态演进”阶段转换的二次创业阶段,建立一套系统的考核“二次创业”能力的评价机制,是指导高新区克服瓶颈、顺利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并通过对自主创新、经济发展、国际竞争以及产业升级四大能力的衡量构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众多学者围绕技术水平、市场空间、运营方法、盈利模式、成长速度、团队优势等对创业项目评价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王汝林的判断是,我国整体的创业软环境建设缺位,特别是创业中无形资产的培育、扩展、引入和输出的理论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创业实践的需求,加强创业要素集成的研究,对帮助和扶植创业者快速崛起意义重大。

(二)实证研究

学界围绕创业实践中发生的各种悖理现象主要进行了三方面探索:一是对创业活动本身的设计和对创业者行为的指导,二是对创业环境的研究,三是对创业机会的评价。其中,在创业活动指导方面有陈德智的《创业管理》、曹随等的《中国大众创业学》和Mario w Cardullo的《技术创业:企业形成、融资和成长》等代表性成果;在创业环境方面有罗公利等的《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与发展》和徐之舟等的《创业环境研究》、杨晔等的《上海创业环境的GEM模型分析和政策建议》等代表性成果。

吕贵兴在《创业机会选择与评价的比较分析》中研究分析了Timmons创业机会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深创业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实用性,结合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调查数据,将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选择与评价,与姜彦福教授等建立在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调查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评价与选择比较理想化。该项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为创业机会选择和评价提供了实证参考,但最终与其他研究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样侧重于阐述创业机会应该考虑的因素研究,并未设计出创业人如何把握创业机会的实战性模型。

(三)技术创业项目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创业项目评价的研究来看,关于技术创业项目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原有的创业项目评价显然不能与技术创业项目充分契

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技术创业的实践需求来看,有四点不足:一是各类研究成果对技术创业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二是项目评价方法的设计偏重于事后评估,与创业项目的现实需求有一定距离;三是评价思想偏重于创业活动的某一方面,且缺乏对相关要素有机联系和综合评价的分析。要弥补上述不足,未来的研究者需结合现实的技术创业实践,为创业者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评价模型,以利于他们更清晰地把握创业前景。

2.创业项目评价的数据来源不足。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多运用指标评价体系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价,或未进行具体的实践应用,或数据多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极易受到调查者的主观性影响;选取的技术评价指标主要是R&D投入、科技人员投入等外在指标,缺少对科学测度项目技术实力的内在指标的评价,而这对技术创业项目评价是不可或缺的。

3.偏重于静态的项目经济评价,尤其是风险投资分析,没有将个体的创业活动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比对,没有与市场需求接轨。有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可行,市场前景广阔,但本地区的产业基础差;有的项目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支持,但未对市场需求进行考察。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一个项目的成败。

4.多数研究是从科技型企业二次创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个人技术创业的研究较少,这与目前的创业类型和发展趋势不符。为个人技术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选择、评价的指导性研究还需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重视。

三、技术创业项目评价新思路

借鉴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技术创业项目的评价需重点考虑技术创业项目技术密集性的特征,数据搜集、指标设定、评价模型构建应力求科学合理。同时,要综合考虑技术创业项目的产业与市场竞争优势。应采用相应的指标体系,提出技术一产业一市场一体化组合评价框架,为个人和组织进行技术创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技术创业项目技术实力的评价

对技术创业项目的相对技术实力进行测度时应结合项目本身特点,采用专利指标进行测度,而不应采用诸如R&D投入、科技人才投入、科研论文、科技成果等科技指标。原因在于,上述指标多是针对科技型企业二次创业所建立的指标,无法适应于个人技术创业的技术评价需求。且R&D投入等数据不—定是连续的,研发的各个阶段没有清晰的边界,不便统计分析;人员的多少与素质更不直接与透明,而且是动态变化的,数据可信度不高,定量分析较困难;科研论文和科技成果更偏重于科学,更加具有研究、试验、探索的特性,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科技成果在完成成果鉴定以后就束之高阁,并没有进行进一步产业化的研究与实施。

同时,需根据我国专利数据库,将霍尔格·恩斯特(Holger Ernst)教授在专利组合分析中建立的用于企业竞争对手监控的专利指标进行改进。根据技术创业者所拥有专利的各方面特征计算出各类专利指标,并检索出某一时期内该技术领域内的所有专利,建立专题数据库,筛选出目标数据,使用数据库技术处理原始专利数据,最后确定出该技术领域内最高专利效能的值,将创业者的专利效能与其相比,将技术份额转换成0—1之间的值,即可计算出相对技术份额,这样可确定技术的相对地位并可用于评估竞争者之间的差距。

(二)技术创业项目的相对产业基础评价

技术创业项目要想获得成功与产业环境密切相关,创业者充分分析区域的产业优势,顺应其发展趋势会提高项目成功率。为达到这一目的,可通过项目的产业基础条件、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增长潜力三个一级指标来衡量技术创业项目的相对产业基础。其中,产业基础条件包括产业的产值规模、资金规模、从业人员规模和产业的规模效应四个二级指标;产业竞争力包括市场占有率、产业专业化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等五个二级指标;产业增长潜力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增长率和新产品增加值的贡献率来进行衡量。最后,可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出相对产业基础的综合值。将各备选创业项目划入相关的产业,即可计算出各项目的相对产业基础。

(三)技术—产业—市场组合评价模型

技术创业项目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和有价值的创业机会的结合,所以除考虑创业项目的技术实力、产业条件和市场前景等评价要素外,提升技术项目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的素质、智力资本、网络关系、资源获取能力等软因素也应纳入分析框架之内。

在技术创业项目评价分析模型中(见图1),圆圈代表各备选项目软因素的综合值,综合值的高低由圆圈的大小来体现;横坐标分别为项目的相对产业基础和相对技术份额;纵坐标表示各项目的市场吸引力,市场吸引力大的项目在未来市场中将会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反之可能由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被淘汰。

图1中,项目1不但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创业者的各项综合素质也较高,是五个创业项目中的佼佼者,可考虑予以开发;项目2的内部软实力较雄厚,产业基础和市场吸引力都较高,但技术实力相对落后,创业者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弥补这一不足;项目3和项目4的各项实力相当,但项目3具有绝对的市场吸引力优势,在此种情况下,理应选择项目3而不是项目4;项目5除了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外,在其他方面都略显平庸,如果创业者偏向风险厌恶型,那么项目5则不应被考虑。通过可视化的分析框架,创业者可进行各创业项目的全面评估,也可为支持技术创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等提供指导性建议。

四、结语

Kirzer早在1979年就指出,创业者感知创业机会的过程其实就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始于对具体市场或工作问题的反应。创业者以往对市场、产业或技术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升正确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使其能够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关系与联系。本文关于技术创业项目评价新思路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应在充分分析技术、产业和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创业项目的综合评价模型。这一模型,相对于以往的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有利于科学测度项目的相对技术实力,掌握技术发展态势,向创业者展示更为清晰、可视的创业前景;有利于将单体的创业活动与本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比对,为政府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有利于将复杂的决策问题简单化,为技术、产业、市场、专利等政府管理部门进行联合战略讨论、沟通和决策建立一个有效工作平台。此外,针对若干非发明人创业中出现的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取向认识不充分的情况,还有助于改造创业服务中心、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各类科技孵化器的服务方式和工作理念,建立一种“解决方案导向”的服务组织,提升技术创业服务和管理的效率。

[责任编辑王艳芳]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
基于DEA的汽车上市公司相对效益评价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效性评价模型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大学生平时成绩动态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高校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低碳意识的调查与实践研究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评价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