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陕北民歌题材广泛,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劳动生产、社会矛盾、爱情婚姻、生活情趣等方方面面。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地域习俗及历史变迁,形成了陕北民歌独特的艺术风貌。而在众多陕北民歌中,“情歌”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以及与爱情婚姻相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70%以上。然而,这数量众多的“情歌”,却充满着“悲剧性”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一、自然环境恶劣带来的爱情悲凉
“陕北”指的是中国陕西省的北部地区,其中,延安、榆林两市及所辖地区是其主要代表区域。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常年干旱少雨,森林覆盖面积不足25%。特殊的地形结构造成了陕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劣,其山峁连绵、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百姓虽常年日出而作、日落而休、辛勤劳作,但仍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常言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山沟里,唱歌便成为了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情感的最佳手段,也是人们发泄心中积郁、表达纯真爱情、寄托刻骨思念和宣泄怨愤心情的唯一渠道。通过歌声能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活在黄土地上的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悲凉”情景。
对坝坝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的谁
那就是的那个要命的二拉妹妹
东山上的那个点灯呀啊西山上的那个明
一弯弯的那个平川呀啊望不见个人
一首《圪梁梁》,短短四句不仅把陕北高原的沟壑地形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而且也传达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青年男女,默默地忍受着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而带来的爱情悲凉。虽然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但青年人追求美好爱情的理想依然强烈,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通过歌声从心底发出,并通过情歌对唱来增添生活情趣。他们常常站在山峁上,面对着毛乌苏大沙漠吹来的凛冽寒风,憧憬美好的爱情,歌声掺拌着泪水,从灵魂深处喷涌而出。为了能够获得“永久的爱情”,他们面对苍天和大地,用歌声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坚贞,既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又带给人以无尽的凄凉和悲伤。
男:要吃那砂糖化成了水,要吃那冰糖嘴对嘴
女:一碗那凉水一张纸,谁坏了那良心谁先死
男:半夜里想起了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
女:天上的星星数北斗,妹妹那个心上只有你一人
男:井里面那舀水桶桶里倒,妹妹那个心事哥知道
女:墙头上那跑马还嫌那低,面对面那站着还想你
男:阳世上跟你交朋呀友,阴曹那个地府咱们配夫妻
女:一碗碗那谷子两碗碗米,面对面那睡觉还想你
一首情歌对唱,蕴含着极为朴素的感情,同时也体现出了陕北民歌之外的深厚历史、文学底蕴与艺术魅力。语言的极度夸张和形象比喻,表现出在恶劣环境压抑下的青年男女,没有扭捏、没有掩饰,用真情传递信息、用生死诠释爱情的豁达和真挚。其语言准确鲜明,精当贴切、朴素自然,既生动形象,又具体实在。也正是由于这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陕北人特有的野性和张力,从而使情歌演唱及情感抒发更加酣畅淋漓,而这种“酣畅淋漓”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浸透着无限悲凉的色彩。
二、生活方式所迫造成的爱情悲苦
陕北民歌中的《走西口》可谓家喻户晓。“西口”是指晋西北、陕北一带对内蒙古西部的泛称。“走西口”是旧时代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非常特殊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相对来说,晋西北、陕北的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贫瘠,旱涝不断,而内蒙古西部则人烟稀少,缺乏劳力。于是,为了养家户口,这里的男劳力在每年春天成群结伴到“口外”,或给人揽工,或到煤矿背炭,直到冬日农闲才返回家里。天长地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一地区广泛传播。由于“走西口”的生活提炼,也才有了《走西口》的歌唱主题。《走西口》又被人赞为陕北民歌离情之王。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黄土地,靠天吃饭却少雨多旱,贫苦百姓不得不常年流浪到口外打工谋生,而在信息闭塞的旧陕北,“西口”一走音信全无,无异于生离死别。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中叶以前,当地70%以上的农民家庭,都有过走西口的经历。可以想见,以“走西口”为题材的民歌,在这里为何那么多、那么悲?在天灾频繁的西北地区的贫苦农民家庭,因抛妻别子,生离死别、牵肠挂肚而欲哭无泪的当口,倘若没有这荡人心魄、寄托哀情的旋律,又如何让他们承受泰山般的心理重压。为了一家老小可以活命,汉子们只好硬起心肠,与孤苦无依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告别,冒着漫天狂卷的黄沙,踏上打工异乡垦荒挖煤的漫漫长路。极度矛盾与痛苦挣扎的情绪只能通过山歌予以述说和宣泄,以此获取一丝心灵的慰藉。
跑口外跑得我心颤了,一出罗门(大门)泪往出抛
一出罗门掉一掉头,仍不下妹子不想走
走一步,挪一步,扔不下妹子无奈何
……
汉子们怀着不舍与无奈远去“西口”,女人们又何尝不是依依不舍、牵肠挂肚,眼巴巴望着自己的亲人远去的极度伤心与愁苦,无奈的心情,只能用歌声倾诉:
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扳住烟囱泪汪汪
哥哥走了妹妹瞭,越瞭越走越远了
哥哥走了二里半,小妹妹还在房檐檐站
风尘尘不动树叶叶落
真魂魂跟上你走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
双手拉住亲哥哥的手
送出了就大门口
两眼的泪珠儿一道一道
一道一道
突突突突突的往下流
这种谋生方式所导致的生死离别之情使陕北人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殇歌。正是这种反映牵肠挂肚的离别和刻骨铭心的思绪之作,以拳拳真情给人一次又一次的强烈震撼,同时也造就了以“走西口”为题材的一系列民间歌曲,如《走西口》《三天的路程两天到》《人家都在你不在》《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在你左右》等等。这类民歌大都以“口语化”的歌词见长,其旋律简洁生动。短短的上、下两个乐句,也能很好地揭示一个完整的乐意;四个乐句则形成了起、承、转、合的曲调结构。既有凄楚离别的无奈与惆怅,又有高亢悠扬的激情与粗犷。并通过细腻真挚的情感,诉说着年复一年妻离子散的离别之苦以及对亲人无限思念的哀伤之情。
三、封建婚姻制度导致的爱情悲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同样给旧时陕北人的爱情生活增添了更加浓重的酸楚气氛。因此,在众多陕北民歌中,以反映广大妇女不幸婚姻以及反抗封建婚姻制度为题材的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残酷迫害下,生活在苦难中的广大青年妇女,往往把自己的感情追求视为生命的唯一和全部,她们把苦难、惩罚甚至名声、生命都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进行各种反抗。在那特定的年代以及无限凄楚的环境中,她们面对黄土大漠勇于直露自己全部的感情,从而把情、爱和原始的野性融为一体,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殇歌。
《兰花花》是此类民歌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性曲目之一。该曲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描述了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为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不惜拼上性命反抗封建礼教的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歌曲有八段,每段歌词有上下两个乐句。音乐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一、二两段对美丽的“兰花花”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赞美;第三段到第六段则叙述封建婚姻制度迫使“兰花花”嫁到周家的遭遇;第七、八段则描写“兰花花”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与封建婚姻制度做抗争,从周家出逃,誓死也要与情哥哥在一搭的生死与共的决心。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兰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
五谷里的那田苗子(儿),惟有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订,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兰花花(那个)下轿来,东望西眺,
眺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是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
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手上提(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
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哟)常在一搭。
歌曲运用叙事的形式,不仅赞扬了“兰花花”面对封建买卖婚姻制度死不屈服的抗争精神,而且也倾注了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曲调朴实优美,形象地表现了“兰花花”倔强不屈的性格。类似这种反抗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反映由于封建婚姻制度而导致的爱情悲剧的民歌可以说不胜枚举。另外,在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迫害下,造成了一桩又一桩不幸的婚姻,而为了表达对不幸婚姻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便有了“婚外恋”的无奈之举:
三钵(颗)榆树一钵柳,寻下好汉(男人)交朋友
大河畔上种黍子,好媳妇寻下个灰杵子
不要忧来不要愁,看上男人交朋友
大红缎被子咱二人盖,叫我那灰男人盖口袋……
尽管尝尽了各种艰辛与不幸,但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山男乡女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大胆泼辣、真挚热烈的爱情,深刻体现了陕北人对爱情、对幸福的执着追求以及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品格。
大红黍子拉开行,死去活来相跟上
只要和妹妹打对对,铡刀剁头不后悔
短短的两句却生动地描绘出了相恋男女那凄凉、悲壮的心境。尽管这种因罪恶的封建制度而导致的“婚外情感”的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但他们仍然勇敢地去爱、去恨、去抗争,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张口就喊:“阳世上跟你交朋友,阴曹地府咱们配夫妻”。那份纯贞和痴迷,那份大胆和坦诚,不得不让人柔肠百结、伤感万千。
总之,恶劣的生存环境、无可奈何的谋生方式以及封建制度的摧残,造就了陕北人刚烈的情怀,含泪吟唱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谱就了一首首既悲凉又悲苦且悲愤的爱情之歌。然而,悲凉却依恋、悲苦却热烈、悲歌却高亢。悲的让人心酸落泪;悲的使人欲断心肠……
【参考文献】
[1]音乐研究所.中国民歌(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贾金亮,江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