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育中的良好心态与情感

2009-03-15 10:16郑清元
飞天 2009年16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声乐歌唱

一、心态与情感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感觉和知觉、表象和思想、情绪和情感、需要和兴趣、爱好和能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点,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总是有规律地依存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一般都认为人的情绪受制于环境的影响、生理状态和心理认知过程。歌唱时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听觉等运动都是受到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将它们协调起来的,这种整体协调的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人的心理状态好坏和情感在歌唱的训练对声乐学习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声乐与其他音乐艺术相比,表现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是一门综合艺术,应该从一个较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表现声音,以声音的变化为手段,传达美和情感,最终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声乐艺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这就要求心态、情感的表达和接受,是需要相一致的,至少也应该建立在相互接近的思想基础之上,才能够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感动。因此,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强弱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运用良好合适的心态,并且恰当表现出人们各种层次的共通的情感思想。

二、树立积极的心态

积极主动的歌唱心态是上好声乐课的重要保证,在思维的积极状态下与思维的消极状态下所进行训练的效果是极不相同的,而情绪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来自师生双方。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这种积极思维、潜在力量,诱发学生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并对其歌唱情绪进行培养,具体说就是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奋进不懈的毅力与争取成功的信心。学生由于背景、性别、年龄、血型、个性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各异。为了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内,始终按照教师所要求的去做,就必须掌握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只有心情平静,才能用正确的方法与感觉来调整,使全身在积极、协调的状态中歌唱发声。歌唱本来是一种放松愉悦的行为,如果严肃紧张,那么这节课无论教师讲多少发声原理、方法,都只能是白费力气。常言说得好:“歌唱是三分气力七分脑。”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一种亲近感、信任感,学生的身心头脑就会是放松的、清醒的、积极的,心态平和自如,那么上起课来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声音,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还保持着旺盛的歌唱欲望。在心态分析上,以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例。新入学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声乐条件,学习能力往往过于自信,学生多是在碰壁以后才引起注意和重视。我国大学院校的声乐学生年龄一般处于青年的中晚期的年龄阶段,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声乐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声乐学生就会逐渐调整他们自己的心理特征。随着声乐理论知识的大量增加,学生掌握了较全面、系统的声乐抽象概念、原理、方法,并在实践中经常应用,从而形成了声乐学生善于进行系统的论证性思维活动,学生从科学发声方法和理论原则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大学二三年级是声乐学生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是在教学中把学生提高具有一定的切实职业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由于诸多原因,在他们中间开始发生多层次的分化。一些学生积极上进,学习上的自觉性越来越高,还有些学生思想易暴露各种问题,成绩不佳。这种分化是由于他们接受教育的态度、自我要求、声音条件等不同而造成的,但总的看来,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高。这一阶段的声乐学生兴趣爱好最为广泛。他们进一步憧憬未来,对社会各类的问题也很关注,特别是与本专业及相关活动的兴趣更为强烈。到高年级时候,声乐学生越来越注意到自己是一个成熟的人,并意识到自己需要独立地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他们开始较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估量自己的声音条件、形象、乐感、表现、性格、爱好等,确定自己是选择当演员还是做教师,或者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检查自己之所短,并寻找克服缺陷的方法。他们有时能主动或被动地接触自己的思想行为,能联系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对著名歌唱家、教授十分崇拜,往往把自己与自己崇拜的歌唱家进行对照、比较,模仿其演唱的方法。他们常常独立思索,考虑自己的声乐条件、学习情况,设想自己的发展。高年级声乐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学完了专业课和基础课,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他们的世界观基本形成,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有较高的演唱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年级声乐学生一般都趋于成熟,与成人的心理特征相接近,比较理智地对待各种问题。但由于面临毕业分配,精神上又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临近毕业的学生觉得大学时间一晃而过,还有好多知识、技能没有学到手,好多作品还没唱好,感到时间不够用。对毕业实习、论文、考试十分重视,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强。

三、领悟情感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尽管科学的歌唱使声音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包含了我们审美的意识和追求,也体现了人类美的艺术价值,但歌唱情感表现的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经验是更重要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曾利用异质同构论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他们认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思维组织活动(主要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异质同构),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声乐演唱也是如此。譬如学习《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的艺术式样时,通过欣赏旋律即“力的式样”,仿佛看到了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到了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这即思维组织活动。演唱时优美的歌声,饱含深情的发声即内在情感,仿佛能把自己和听者置于白雪的世界中,净化了彼此的心灵,培养了高尚的情操,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异质同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心态到情感的一个过程以及情感在审美经验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在声乐教育中应深刻体会领悟音乐作品的情感意蕴。第一,在心理特征上,运用心态分析,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每一首歌都有特定的情感和内容,要想用歌唱来完美地表现一首音乐作品,就必须深刻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词意、曲情,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风格以及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作品的体裁特征等。第二,构建作品必须深入作品。音乐的生命因素不是感官中的现实写照,不是机械地接受和复制,而是情感的内在包涵。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间。”唱歌是把再创作提高到刻画音乐形象的高度来认识,一位有创造性的歌唱者,应该把隐藏在作品深层的、声有尽而意无穷的那一部分开掘出来。有人说:“先要心里有,才能嘴上有。”歌声是心声的再现,没有心声的歌声永远是苍白无力的,无法感动听众。只有深入地研究作品和反复地、无数次地练唱,达到相当程度之后,“感受”就会萌生,“心”就会开始歌唱,使歌唱艺术形象得到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胡利利.浅析声乐学生的学习心态[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6,(12).

[2]徐桂华.浅谈声乐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征[J].艺术研究,2006,(4).

[3]段海燕.论声乐表现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J].陇东学院学报,2006,17.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郑清元,广西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声乐歌唱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