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善君 刘 莉
意境,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和艺术创作所锤炼出来的一个审美范畴,从最古老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所有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作者们对意境的追求。早在先秦,“百家诸子”大多都曾用自然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法。“老子”关于“道”的体悟,“庄子”关于“意”与“象”的关系的讨论,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意境的理论哲学奠定了基础。禅宗“心”“性”为本体的哲学思想出现,以及“妙悟”“顿悟”等哲学观念的提倡,则真正为意境理论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一、意境乃文学创作之灵魂
历代文学艺术家们,很早就强调用自然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把“天地自然之象”及“人心营构之象”紧密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古诗《采莲曲》中说:“(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单看起来,每句都无特色,合看起来,全篇却是一幅极优美的意境。”王国维在评价钱起的《湘灵鼓瑟》时说:“单拿‘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来说,曲终人杳,虽然与江上峰青绝不相干,但是这两个意象都可以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情感,所以他们可以调和。如果只说‘曲终人不见而无‘江上数峰青,或者只说‘江上数峰青而无‘曲终人不见意味更索然了。”足见前辈大师们对文学创作中意境营造之感悟。
与西方文学相比较,中西文学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意境”之别了。中国文学史上以“意境”取胜的作品可谓多矣,唐诗中,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缠绵的思乡之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交融。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词通过对主客观景物的描写,与对亲人、挚友的思念相结合,表达了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营造出了一种非凡的意境。元曲对意境的营造更为讲究,唱词考究,意境深邃,其唱念坐打也多蕴意境,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送别一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仅仅用了二十五个字,却把一个有情之人恨别离的感人场面,营造到了极致,即使是没有多少文学功底的人,也会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感,感受别离的意境。虽然没有一句是直接描写人的,但却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存在,通过对场景氛围的描写,来营造出属于东方式神秘、含蓄、空灵的意境。
二、对于“意境”的营造是戏剧和影视艺术的终极追求
在传统的戏剧当中,其唱念坐打都蕴意境之美,尤其是京剧和昆曲,一步三叹,峰回路转。如昆曲《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信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通过其超越时空的表达形式,表现人生之内心深处,从而直接获得观者和听者的共鸣。
近年来,影视作品缺乏意境的确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电视,占据荧屏的是一些直白不过,甚至不成规矩的词语做名称的连续剧。但国产电影也有不少像《卧虎藏龙》等大片,营造东方式的神秘、空灵意境的成功之作。也有像《我们俩》和《和你在一起》这样深入挖掘中国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中国人内心善良、和谐意境的佳作。现今一些舞台剧,也都在不同程度进行探索,但还有一部分在热衷于单纯模仿西方现代剧的某种形式,而失去中国所独有的文化背景和意境表现,丧失了《茶馆》《雷雨》《骆驼祥子》等独特的中国式审美意境。
三、“意境”营造是中国绘画之根本
绘画,本是空间艺术,中国画更是集中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东方哲学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对于意境的营造更是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特点,以诗意空间作为他们对世界的澄静观照,浓缩为一种象征,一个概念,寄蕴着人们的情感,其意境和空间理念建立于人对自然的态度为阴阳和谐的大宇宙观上。
中国山水画在其意境营造上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由于儒释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使中国画家在认识世界时,一开始就排除了时应序列的制约,摆脱以简单的比例关系,客观地、机械地去描摹自然,而是将自我融入于自然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妙境界。南朝大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宗炳提出的“山水以形媚道”的观点,其中的“媚”有两点含义:其一是说自然即道,强调山水对道的体现;其二是说山水以美的形式来体现,山水是美的一种载体。宗炳本身是一位佛教学者,这里的“质”指内质,存在特性;“趣”为旨趣;“灵”即为道。所以古往今来,贤圣居焉游焉,正因其“空”,贤圣在此有所寄,有所乐,有所应,有所法。这也正是宗炳所追求的“玄妙之灵”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寄韵于山水画空间的文化精神,其终归落实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山水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因此而完全融入潜隐于画面意境之中,用深刻体悟自然山川、云水、树木之生命,即让生活有一份实在,也让生活中有一份空灵和飘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给予人们融入自然、出入自然的交通智慧,用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通融和谐的悠然境界,从而构建中国山水画中齐万物而逍遥的和谐意境。清代画家石涛曾说:“山川使予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即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渊然而深的意境,这个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为艺术的“意境”。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作品意境的缺乏,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指责没有好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当下文学艺术作品意境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客观上,发达的网络和虚拟空间占据许多年轻人生活的主导地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其二,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造成了人们想象力的匮乏,迷茫了精神、灵魂和思考的方向,许多艺术家、文学家都有一定的趋利观念,使得纯粹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丧失了市场。其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快餐文化的侵蚀,大部分快餐文化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我们的观众群体的整体水平下降。中国文学艺术作品是寄寓于东方艺术理想与人文精神,需要我们以科学历史主义的态度进行当代融合,创造出符合这一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完美意境的文艺作品来,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王季思等.元杂剧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5]朱光潜.谈美书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2).
(作者简介:赵善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刘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