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摘要: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高职教育模式,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建立一个新的专业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段规划教学,按照职业技能的水平分级组织教学活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结合,最大化地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效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专业技能;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233-02
一、高职教育发展形势
(一)传统高职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定位的滞后性
高职教育的专业能力培养定位是对一定时期内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带动的人才需求趋势的体现。传统的职业教育只强调为经济服务,关注于为受教育者做好职业培训后使其到与职业培训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就业,并设想岗位长期固定不变,但与无限的就业需求相比,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在这种驾驭思想指导下培养的专门人才难以适应职业竞争所产生的职业流动和替换,缺乏人最宝贵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许多国家逐渐把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创业,让受教育者具备有广泛适用性的创业谋生能力。
(二)经济发展趋势下的企业用人思路
高校学术科目之间的竞争冲突仍在继续,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够完全掌握社会、自然运转哪怕是个人活动的全部知识。新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要求高校毕业生应具有适应瞬息万变市场形势的能力,因此,高职教育更应该在准确、敏锐的就业需求趋势预瞻之下,培养“不囿于当下职业与技术的要求和标准,利用科学和社会的因素锻炼他们的胆识,培养他们实际的应用的智慧,使他们不至于盲目地听天由命”。因此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在摸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道路,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其教学模式还不完善,同时我国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未达到国外的紧密程度,所以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达到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模式,根据毕业生工作情况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组,开发出适合高职教育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
二、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的成败,关键看学校的高职教育是不是脱离了普通教育模式,建立了较强的工作职业指向课程。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决定着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程度,决定着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
课程和师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各专业都需要使用的基础知识可建设成横向的基础课核心课程。比如工程制图课程,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具体要求来设置教学目标,不一定要全部的工科专业都一样。可以按该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来划分课程,按核心课程、一般课程、辅助课程,可以建立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师资方面,与课程建设同步,以工种或职业能力教学建立相应的专业群,专业群下可细分一层学科组,专业教师可以交叉授课,解决师资不足和非专业教师授课水平低的问题。
(一)分段教学
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融合围绕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段规划教学,教学计划按学生掌握知识需要学习的内容要求安排基础课和专业课。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开一门课程(只讲授需要的部分),不需要就撤掉,后面的知识需要了再开设,不必要按照全部基础课内容结束后才能开始专业课教学的顺序开设。按照需要学习的内容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分成几个层次,一年级学生学业合格结业后应具有本专业初级水平,二年级达到中级水平,三年级达到高级水平。打破学生入学头两年大部分时间学习基础课,不能马上形成工作能力的格局,吸收职业培训的方法,按照职业技能的水平分级组织教学活动。
(二)三个证书
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结合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按照学生每年学习的知识、学生达到的职业技能水平,建立学生学业合格结业证书制度。每一年级的结业证可以对应本专业需掌握的几种不同的国家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学生取得相应等级的全部职业鉴定证书也可以颁发同一层次的结业证。
(三)教学与培训结合
结合课程改革的成果,加大与企业培训合作力度。把日常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职工培训结合起来,教学计划按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设计,同时和培训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课程融合,这样为企业培训各层次的工人就相当于培养不同年级的学生,可直接使用学生教材,最大化地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三、学生就业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整合教育观”认为,就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学校仅按照现有的工业和专业要求给予学生技术上的准备,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就业前途是不利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跟不上技术的形式,职业转换能力也大受影响,因此他主张以未来的工业标准和要求来教育和训练学生。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很好地就业,所以教学活动就要和就业需要的工作技能紧密联系,按就业能力由低到高培养学生。学生按教学要求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取得相应的证书,按照取得证书的层次,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上岗锻炼,也可按照证书上标明的工种、能力直接到企业上岗。学校可配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安排教学,比如弹性学期制,每年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习或工作,达到学以致用,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由“以就业为导向”到“以导向促就业”,随着学校对高职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相对于本地的一些中小企业,学校的观念已经超前,这时就要求负责学生就业的部门不只是要把合格的学生推销出去,还要把学校的先进理念宣传出去,让企业认识到学校培养的学生掌握着更先进的技术,有更先进的工作、管理知识。使企业更自觉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来。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吕育康.职业教育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欧阳河,等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美)埃里克·古尔德著,张鹿,吕博译.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琳,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