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里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片面认为课堂上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便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便成为课堂的主人,加之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课堂上组织教学又缺乏动态的调控能力,导致语文自主学习误入歧途。笔者对语文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辨析,同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矫正策略,与同行切磋。
误区一:过分强调自读自选
课始,教师揭示课题后,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定本课的学习内容,并且自选学习本课的方法。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策略受学生学习动机的支配,学生“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语文课程标准》的确强调“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当新的课文还未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的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老师的上述做法自然成了“镜中花、水中月”。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而使学生进入主动的阅读心态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问题驱动”,当阅读者还没有对阅读材料产生悬念时,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阅读期待。
应对策略:未雨绸缪,超前运作。(1)课前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有目的地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做到有“备”而读,缩短与文本、作者的心理距离,从而对文章产生认同感。(3)提前告诉学生学习本课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后面的问题去读书。(4)课前给予学生充足的感知课文时间,圈点重点词句和疑难点,形成提问和质疑的意识。
误区二:学习目标一刀切
学生自学课文前,不少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揭示本节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字词句篇一应俱全,旨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标明方向。《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主”的解释是“自己做主”的意思,既然名曰“自主学习”,学生应当对自己学习什么有“做主”的权力,无需教师为之包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个性,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全班几十个学生围绕着一个相同的目标“转”,显然是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学生语文学习潜能的开发。只有当课堂目标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意愿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学习才会更加积极有效。
应对策略:抓住关键,筛选分层。(1)参与。在充分感知课文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初读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2)筛选。对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按字词句篇进行归类,提出具有趋向性、典型性的具体目标。(3)分层。对筛选出的目标再进行分层,分出理解层面的基础性目标(如字、词、句的含义,流利地读通课文等),以及领悟层面的提高性目标(如抓住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等),还有应用层面的拓展性目标(如创造性听、说、读、写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独立学习,有选择地完成。
误区三:偏离学科性质求“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别出心裁:“乌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喝到水呢?”“船长用枪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你还能想出其他好办法吗?”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开,富有“创新性”的点子层出不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讨论乌鸦喝水、船长救孩子的方法等游离于学科性质以外的“创造性”训练不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北师大教育系石中英认为:“在该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这里所说的创新素质不是指一个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而是指日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个性品质……”因而小学语文的创新性训练的落脚点不是在学生的创新成果上,而是在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上。杨再隋教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前提下的创新,是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建立在语文双基训练以外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应对策略:激活创新意识,落实训练内容。(1)抓住课文语言文字中的模糊点,鼓励发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对课文中矛盾处可以大胆质疑,对于课文中交代不明处可以直抒己见。(2)扣住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兴奋点,角色换位。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留心学生对文章的看法,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认识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弘扬自身认识价值的空间。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曹操的失败惋惜不已,于是安排这样的训练:让每位学生给曹操写一封信,帮助曹操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坦陈这一仗的“打法”。从学生的作业看,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乏真知灼见。(3)捕捉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实践点,延伸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观点、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和研究精神。例如,学习《蛇与庄稼》一文后,教师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环境,发现疑点,寻找联系,解开谜底,并把这一过程写作成文。在探究中,增强了学生用语文的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县白岸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