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黎
摘要: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正迅速的发展。我国为了抓住机遇,防止被边缘化,需审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相关企业竞争力及政策等影响因素的现实状态,认清各自的优劣势,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 政策
0 引言
目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正迅速的扩大。根据IDC的研究报告,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从根本上说,服务外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优化配置的结果。由于服务外包是交易服务这种特殊属性的产品,一般认为影响一国服务外包顺利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源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企业竞争力因素以及相关政策因素等等。我国正日益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根据科尔尼公司2007年对全球50个国家及地区的离岸服务目的地的研究报告,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目的地的国家。但是与印度相比,我国的服务外包并不成熟,仍然有许多需要努力完善的方面,因此认清影响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的各主要因素的现实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1 人力资源因素
就服务外包的内容上看,它以信息技术外包和商业流程外包的形式,由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发包给专业服务提供者,用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与传统的制造业的加工外包,服务外包更强调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问题,承接国的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国的承包能力的大小,即人力资源是我国发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2007年科尔尼公司的统计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员和技能可得性指数数值为2.25,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之后,位于全球第三。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0.3%,高于同期印度11.4%的入学率水平。同时,在2005年人文发展指数中,我国的教育指数为0.84,也高于印度0.65的水平。一般认为,服务外包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主要倾向于受过高等教育并拥有专业或技术资质的劳动者以及完成了中等教育并获得相关职业技术证书的劳动者。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与当前服务外包业务相对成熟的印度相比,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所需配套的劳动力教育程度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是,要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也并不是没有缺陷,仍然有待完善。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性质上看,劳动力的外语水平、专业的熟练程度、国际惯例的认知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近几年的深化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脱节的现象,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根据麦肯锡2003年对于中国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研究报告的数据,中国目前只有大约有160万的年轻人才适合于软件工程师的岗位,每年的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IT服务外包的基本技能要求。
2 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的好坏影响着我国能否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提供外包服务和生产,影响着提供外包服务的技术员工团队合作的效率,也即关系着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能力的强弱。与服务外包有关的基础设施可分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两类。
2.1 硬件基础设施 在硬件设施方面,要求交通系统具有便捷化、快速化、系统化、网络化、安全化的优点;要求电力系统经济、合理、可靠,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系统协调性高;同时更要求完善的通讯和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外包的技术载体和实现手段,通讯网络则为服务外包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服务外包商业环境的重要指标。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止到2008年11月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达9.8亿,并且去年1月-11月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1.7%,业务收入增长7.6%。同时,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发展迅速,到2008年11月为止达到了2.53亿,首次超过了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另外,在所有的网民中间,有84.7%是用宽带进入,这个规模也居世界第一。
2.2 软件基础设施 与其他产业所不同的是,外包产业需要雇用大量高素质的熟练劳动力从事劳动。那么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丰富和持续的人才资源是大力推进外包服务产业的前提。因此,教育和再培训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除了需要对高校提供足够支持和高度关注以提供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外,还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培训基地和二次教育机构,来填补高校教育和专业工作之间的差距,形成知识人才密集的智力环境为外包服务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人员。我国目前的人才培训基地和二次教育机构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已成为制约和阻碍我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因素之一。
3 企业竞争力因素
企业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体。一国相关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该国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在全球化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方面的发展显得比较滞后。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相关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的承包方式偏传统化、承接的高端服务外包业务份额相偏低、服务外包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和过程管理能力偏弱,以及大型的服务外包公司数量偏少等等。但同时必须看到的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的整体实力在不断提升。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有38家软件企业获得CMM5(含CMMI5)级别评估,23家企业或CMM4(含CMMI4)级别评估,200多家软件企业获得CMM3(含CMMI3)级别以上评估。另外已有2136家企业获得系统集成资质。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在2008年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1-8月共执行服务外包出口合同金额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另根据统计,截至2008年8月底,全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800多家,就业人员33万多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450多家。根据我国商务部的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成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
4 相关政策因素
除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企业竞争力等因素之外,相关政策也是影响和制约一国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走的是制造业带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我国对第三产业的关注度不够,相关的配套政策也比较滞后。主要表现为:第一,对电信网络信息传输平台业务实行严格许可和管制,不利于服务外包业务的大规模发展;第二,对从事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业务的企业的支持鼓励政策不够,打击了外资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该领域的良性互动竞争的形成;第三,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相关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变相增加了这类企业的相对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世界经济背景下,我国应认清自身的优势,努力改善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企业竞争力及相关政策方面的弱势,立足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以期在服务外包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的转移。
参考文献:
[1]卢峰.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2]吴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地期.
[3]景瑞琴.中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4]刘重.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4期.
[5]亚太总裁协会.国际外包中心.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