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

2009-03-13 05:11杨群方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

杨群方 邓 进

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它是时代主题转变后的现实需要,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味;渗透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116—02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极富时代蕴涵的课题,学者们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方法、讲授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该把握好政治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还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阶级社会思想教育的普遍特征。而狭义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涵盖了哲学、宗教、文学、史学、艺术、美术、科技、教育、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从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都是一种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只是范围和层次不同而已。

一般认为,文化主要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等因素构成,其中,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文化的核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正是要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可见,文化本来就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还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使人形成社会主义意识,提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认同感,调动他们参加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求培养高素质的杰出人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道理,比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穷本探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顽强精神;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以及重視人格道德的人文精神等等。因此,文化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养料,可以说,“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处、交叉点、结合部。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以传播政治文化为特点,本身具有十足的文化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文化性与政治性,要求我们在其教育目标上,应争取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的双赢;在其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兼用文化资源与政治资源;在其教育思路上,应把握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的统一。当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处于主导地位,是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而文化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工农干部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是时代主题转变后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意识。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在意识形态被强化的革命与战争年代曾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时,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搞政治运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战争年代的劳动人民,亲身经历旧社会黑暗的底层生活,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环境中被解放出来,感受到政治上的平等、同志间的友爱,好像换了一个天地。因此,政治性浓厚的阶级教育是提高群众政治觉悟的主要途径,效果也十分明显。它强化了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保证了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这也是我们当时战胜敌对势力的有力武器,是我们的生命线。那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一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因为大敌当前,人们之间的阶级感情深,像个性差异、工作方法上的矛盾比之当时的阶级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性几乎不被关注,或者来不及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人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人的需求逐渐多层次化,人性也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理性轨道,以人为本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客观环境的转变,迫切需要我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只强调其政治性,而忽视文化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特性的,也是违背人性的。然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其政治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往往是突出政治性,而忽视了文化性。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单纯政治性,而冷落了人文精神,造成教育缺腿,使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时政要闻、文件、语录的简单汇编与转述;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形式化、教条化、呆板化、单一化、口号化,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具有的文化含量的丰富性,使本可激情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

文化是大写的人性,人性是小写的文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被边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不是从人出发,不是以人为本,不是进行人性化工作,而是比较习惯于从某些理论、原则、观念出发,从某种需要,特别是政治需要出发而开展。这种“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强迫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不能引起受教育者思想和心灵的共鸣,只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率、抬头率、接受率、入耳率、入脑率。面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不是设身处地地体察,积极主动地研究,千方百计地解决,而是眼睛向上,等待精神和指示,然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搞得好,就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而人不仅仅是“政治人”,更是“文化人”。只有坚持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目标,才能真正做到从健全的人性出发。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的需要

在和平时期,怎样更好、更多地采用渐进式、渗透式、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的问题十分重要。习惯于搞运动的人,总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声势大,见效快,能立竿见影,这种历史的惯性导致了许多地方思想政治教育上形式主义盛行。笔者认为,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需要我们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还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如上所述,文化本身就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它对人的影响本来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具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在特质。同时,文化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文化的这种普遍性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它作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载体提供了条件。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那些蕴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秀文艺作品,对人们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以及对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面貌的深远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文化的覆盖面广,影响到每一个人,以文化为载体,就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其作用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文化的内容是庞杂的,对人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把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要发掘文化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的意义,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渗透到文化中,从而使文化对人产生积极影响。为此,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提高我国文化建设的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并不断提高其水平,提高其覆盖面、影响力,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更广泛、更有效地去影响人。相反,如果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水平低下,就很难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杨生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惠音)

猜你喜欢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性生命教育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试析语文形象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转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