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

2009-03-13 05:11武铁传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高校

武铁传

摘要:目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普遍采用以少数有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主导、以大多数学生自主返乡社会调查为主体的暑期社会调查模式。这种小集中大分散模式存在方式单一、组织混乱、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高校应尽快从合理组织规划、完善保障机制,制定考核体系、强化奖励机制,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模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G46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81—03

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毅力、陶铸人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教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少数有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主导、以大多数学生暑期返乡自主社会调查为主体的社会调查模式。这种小集中大分散模式一般集中于时间长、成本低、影响大的暑期进行,活动范围选择生源所在地的社区、城镇、企业、和革命圣地等,内容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的弊端

小集中大分散模式的重心在大分散方面,常常是在每年放暑假前几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集体协商,将一些选定的本年度调查题目及相关要求布置下去,学生利用暑期做社会调查,按要求写出调查报告,开学后将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然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组织教师认真批改并将成绩报送校教务处并及时公布。经过几年来的反复尝试发现,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一)实践活动的方式缺乏多样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义务支教、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红色旅游和勤工助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但由于社会实践稳定的基地不多,又受到资金限制,丰富多彩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只能对少数优秀学生开绿灯,而大多数学生只能采用分散自主的社会调查方式,面对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望而兴叹。这难免会使一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所谓的调查报告,不过是从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东西,找个熟人开一张假证明,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已。这不仅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使他们认识上有所提高,还难以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而且也容易诱发学生的不满情绪。

(二)实践活动的组织缺乏周密性

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组织起来比一般课堂教学要复杂、细致、困难得多,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考虑。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虽比较注重目标管理,把实践教学的目标也写进教学大纲、纳入授课计划,但没有成立全校统一管理、责任明确的管理机构,没有制定详细明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缺乏对实践过程的具体指导和有效监督,没有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运行机制。这势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多头管理混乱局面,也使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三)实践活动的结果缺乏实效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活动,学校对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实践报告的撰写以及对学生在实践报告中提出问题的答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大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采用定性评价方法,有实践单位公章和实践报告心得体会者即为合格。这种单一老套的评价方法,缺乏激励性,使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现。不少高校尚未对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工作量实施一定的核定标准,每年对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奖励只是通过出差补贴和团组织的评比先进两个途径落实,对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工作教师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造成专业教师不愿意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原因之一。此外,还存

在调查报告缺乏规范性,信息反馈存在滞后性,优质报告少且缺乏影响力等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的优化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已是大势所趋,与其被动落实上级政策,不如积极主动探索创新,为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属性、教育结构、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过程与方法等等问题的根本认识与看法。目前许多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是畸形的,过于重视人的智力培养,过于注重效率性、技術性和工具性,过于强调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对口型、适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认为专业课需要通过实践增强感性认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志在传道、授业、解惑,根本无需实践过程。其实,知识来源于实践这句话既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真理,同样也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真理。如果说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学习需要实践锻炼的话,那么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学习更需要实践锻炼,因为后者的规律往往不具有像前者那样的精确性和重复性,更需要实践的重复。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体发展,在于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实现。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全人教育理念,从北美传播到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目前已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全人教育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教育理念提出批评,倡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雇员、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一个经济的工具。全人教育并非不重视智力的发展,也不是反对课堂教学,相反,它认为智力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但它仅仅是一部分,仅仅是不可缺少。

(二)合理组织规划,完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难度系数较大的教学环节,不同于专业实习,它注重学生广泛、深入接触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由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工处、校团委、各学生所在系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签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具体要求等,作为指导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基本依据文件,它具有最高约束力,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违背其基本精神擅自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系部应成立社会实践指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系领导担任组长、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学生团总支书记、学生辅导员参加的社会实践指导小组,根据《办法》精神联系当年度社会热点制定当年《社会实践指导意见书》,以便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动态规划指导实践活动。在规划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考虑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即点上活动以学校组织为主,讲求一个精字,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它主要适用于那些影响大、费用高、参与学生跨系部的重点实践项目。重点实践项目实行项目招标制度。学校首先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基层的需求, 确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向学生发布, 由学生按学校项目的要求填写申报书,在经过专家评审后公布竞标结果,并与项目负责人签订资助协议书。对于立项的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可以委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做指导教师,参与现场指导。线上活动采取学校资助、各系组织的方式,讲求一个特字,即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主线项目主要适合各系实践小分队、青年支援服务或社会实践团队等具有一定组织难度的集体项目。各系社会实践指导小组在具体指导主线项目时,实行申报——推荐制度。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申请书》,交指导小组审批,通过审批后向领导小组汇报备案。然后要求项目组签署《安全责任书》、《实践团队守则》等文书,该类项目原则上要根据学生人数选派具有专业职称、具备一定组织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确定社会实践计划;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推荐优秀学生和优秀实践报告等。面上活动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讲求一个广字,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面积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多数学生个体进行的暑期社会调查活动,该类活动一般是在校领导小组领导下,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负责、各系指导小组辅助完成。具体程序是根据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管理办法》基本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及时发出《暑期社会实践通知》,说明调查报告的撰写规范,明确调查报告的具体字数、上交时间等具体要求,同时提供多个调查参考题目供学生选择。指导教师联系各系社会实践指导小组负责人商定具体时间,召集学生开动员会,进行集中宣讲和现场解答。开学两周内指导教师收齐报告后,开始按照统一要求批阅报告,并将成绩登分造册一式两份分别报送教务处和学生所在系。

经费是搞好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为保证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学校应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其主要用途是为社会实践团队提供必要条件;资助立项的重点和一般社会实践项目;奖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优秀报告和优秀指导老师等。社会实践经费由学校实践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学校实践领导小组负责审核重点实践立项报告,各系指导小组负责审核主线项目。主要根据实践报告的可行性,同时参考路程远近、人数多少等因素决定资助额度。依据各实践团(队)所提供的申报材料、课题的意义和作用、有无专业教师带队、完成项目能力的评估等标准,对有关团(队)的资助金额予以一定程度的调整。每年学校都要制订《实践项目经费汇总表》,将项目名称、负责人、时间地点、人数及所需经费清单列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要在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筹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拨款、自办实体、项目合作和寻求社会赞助等综合方式,逐步改变社会实践经费紧张的局面。学校要组建一些社会实践服务实体,这些实体以科技服务和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积极吸收广大师生员工专职或兼职参与。学校还可以与社会实践合作单位之间开展项目合作,即由学校出人出技术,项目合作单位出资金,二者各自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项目合作,既为企事业合作单位解决了问题,又为社会实践活动筹措了经费,达到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目的。

(三)制定考核体系,强化奖励机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多头管理、考核混乱的现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由团委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结果;此外,各系部也时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声势大小、报道多少。考核方式不同,标准多样,有时也出现重复考核现象,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这样可以避免社会实践被分割所带来的困惑与烦琐。统一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当建立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二者综合统一的基础上,考核成绩既要看实践调查报告、社会服务总结报告、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及水平高低,又要参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做到知、行统一,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由于重点项目和主线项目一般有专人负责带队,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综合统一性难度不大,难度最大的是如何对大量无人监管的个体自主调查项目的考核问题。为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应要求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一部分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其中明确所调查的具体乡村、城镇、社区、工厂或学校的名称、地址,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者的合影等资料,并尽量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对调查报告的批改,成绩应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优秀比例应不超过20%,不及格者亦应严格掌握标准。对考核不及格的学生,除了不给相应学分,还须下次补考,毕业前仍不及格,不得毕业。优秀调查报告可按2%的比例上報实践领导小组,参加评奖。为鼓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以及组织,评出“优秀组织奖”、“优秀实践团(队)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先进个人奖”和“优秀调研报告奖”等一系列奖项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由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传播经验,辐射影响。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可按年度编印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选》,或制成光盘保存,也可推荐到校报或正式出版刊物或结集发表。

(四)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它不仅可以起到聚集人才、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而且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过分集中、过程过于分散等弊端,有利于使社会实践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小集中大分散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部分学生只能利用暑假返乡进行社会调查。时间的局限性排斥了日常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分散性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形式的单一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大大拓展实践时间,将实践活动由暑假向寒假、由假期向平时延伸,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暑期实践为日常实践,并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范围,使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实质性锻炼的机会。学校应以多样、多点、共赢为原则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所谓多样性原则,即是把目光从红色旅游基地上扩散开来,建立教学、科研、实习、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多种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地地点的选择上,要考虑多点性原则,既要考虑郊区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也要考虑中心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既包含企业、工厂,也包含社区、学校等。所谓共赢原则,就是必须坚持在学校和学生受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受益,发挥双方优势,搞好双向服务,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为社会实践长期化、制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基地的管理需要学校和地方协调合作,共同建设、共同管理。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 李晓衡,谢四平.论实践教学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7):25.

[3] 王艳.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7):43-45.

[4] 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43-44.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高校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