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先秦教育思想作为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在新时期有着特殊的价值。认真研究先秦教育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能够解决许多教育问题。先秦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发展的策略性启示包括:教师须做真君子,须做道德实践者,须做博学者和善教者,并能够抓住教育时机。
[关键词] 先秦教育思想;教师发展;策略性启示
教育这项活动伴随着人类从蒙昧走入文明,在文明时代教育发挥了传承社会基因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的教育,在这一点上古今的认识是相同的。对教育的真正理解离不开对人性、人生、生命等方面的深刻认识。我们的先辈在这方面不乏真知灼见,在某种程度上其教育思想更加人本、更具未来意识。因此,认真研究古代教育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给与新的解读,对于解决当下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教师道德修养,教学辨证关系两大方面探讨了先秦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发展策略的借鉴意义。
一、修德正身,为人师表
(一)教师须做真君子
每个职业都对从事本职业的人提出相应的要求,教师也不例外。我国最早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学记》中有这样的论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做教师仅仅将自己学过的、书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所以学为君”(《学记》)也就是说做教师要学做君子,君子在儒家思想中无论在言行举止还是道德修养以及志向抱负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做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修身养性,具有君子之德,以免误人子弟。作为学生,择师是人生一件大事,“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学记》)可见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教师须德艺双馨的思想观念。在文明发展中,尤其是经过历代大师的身体力行,这种思想观念不断发展并逐渐巩固。战国末期的荀子把教师提到了“天地君亲师”的高度。在民间则更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在这样一个尊师重道的环境中,教师被推崇为道德表率,教师职业对师德的要求成为必然。
(二)教师须做道德实践者
教师仅仅注重道德的自省还不够,还必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完全适用于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理论,高中生的道德虽然处在普遍习俗水平,但是学生可以“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对教师的道德做出判断。教师的言行不一致,学生就会对教师的道德产生怀疑,将教师的谆谆教诲当成耳边风,甚至歪曲、丑化,使教育处于无能状态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时间一长,师生关系恶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产生无力感,最终导致教育的完全失败。
二、博学智慧,乐学善教
(一)教师须做博学者
教师职业的功能决定了仅仅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知识储备是重要的一点。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孔子的学生颜渊对自己教师的学识有这样的描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对孔子的崇拜源之于孔子广博的学问。两千多年后的情况基本相同,教师的深入分析,教师的旁征博引能征服学生,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听讲的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潜能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容易进入对知识饥渴的状态,欲罢不能,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必然会很高。但是,一桶水毕竟有限,满足不了学生多样的需求。在这个知识传播扁平化的时代,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学生基本相同,没有优势,仅仅成为知识仓库远远不够。教师是人类文明永恒的职业,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等长时间不断的修习才能获得。结束师范学校教育,走出校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教师修习生涯的结束。教育是一项不断更新的事业,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才能适应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能够不断更新自我的教师才能涌出汩汩的智慧泉水。学生在这不断的智慧泉水润泽下才能不断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要不断地补充自己,提高自己。
(二)教师须做善教者
教师在走上教师岗位时,在知识方面已经足够,但并不能在教师岗位上得心应手。常常让教师苦恼的是自己的苦心不被学生理解,自己的课堂总是无精打采。这就涉及到教师实践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作为精神财富的传播者,若想使学生“继其志”,就必须做一个善教者。“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学记》)这就是要求教师讲课语言要简明而准确,道理讲得含蓄而精微,举例不多但说明问题。这样课堂才能高效,学生也会在不断思考中很快的成长,此可谓继志矣。教师要做一个善教者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个过程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伴随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
孟子对于这一方面的认识更加丰富,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告子章句上》)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不必拘泥于一种,教师也并非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样样优秀的学生,面面俱到不仅教师疲于奔命,学生也常常不胜其烦,最后效果不佳。人是生而不同的,教育不是产品制造,教师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教育要根据每个人原本的资质,“长善救失”(《学记》),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教师作为“闻道在先者”,就是要做一个能发扬学生优点、补救学生缺憾的人。尤其在各种文化和观念碰撞,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只有多样性才能适合不同的人,学生有自己专注的兴趣应是一件好事,教师应该及时地给予指导,让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三)教师须抓住教育时机
教师们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违背农时庄稼就长不好,但教育学生时却常常把握不住机会。很多教师教育学生没有统筹计划,常常跟着学校走,学校检查什么,马上火急火燎的布置,学校不检查的时候就没有事情做;有的教师教育学生常常受自己的情绪左右,对待学生“率性而为”,岂不知“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学记》)。我们教育学生不能等,不能等学生铸成大错时才想到教育。那时学生已经顽固不化,甚至是与教师对立,批评教育已经苍白无力。这往往是因学生犯小错时,教师没有及时地指出与批评,学生渐渐减轻了愧疚心理,滋生了侥幸心理,从而不断走下坡路以致最终造成大错。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禁于未发之际,使学生犯错就挨批评,不要认为都是小错没有关系,或者借口忙就错过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地对行为主体做出反馈效果要比延时反馈效果好的多。这就需要教师做到“禁于未发”,“当其可”,“不陵节而施”,做到这些,教师就应该在班级成立之时制定长期的教育计划,每个阶段怎样安排、开展哪些方面的教育等都要心中要数,做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这样不仅学生少一些无所适从的感觉,教育效果好,而且教师也会变的轻松,不容易被学校和各种事情牵着鼻子走。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个人的经验也非常重要。这些经验构成了一个教师独特的风格,其他人不能模仿。所以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有自己特色的教师,而不要被固定原则束缚住手脚,追求千篇一律的成长模式。在当代,教育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日新月异,作为教师不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最新的成果引入我们的教育,使教育在不断更新中充满活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回顾与学习古圣先贤的思想,从中汲取营养,使我们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得到提升,使我们的学生因此受益,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1900.
[2](宋)朱熹:论语集注[M],齐鲁书社,1992.
作者简介:乔勇亮,男,大庆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