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种价值观交融碰撞,青少年在面对多元价值选择时产生了茫然和迷失。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仍然沿袭着基于一元价值观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这样的内容和方法“因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以及忽视现代社会对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呼唤,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1],从而导致学校道德教育普遍处于低实效性的困境——学生道德价值判断选择能力低。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目标进行反思,对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变革,从而有效培养学生道德价值判断选择能力。
一、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
1.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长期以来,我们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道德知识预设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的实现作为道德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以此目标的达成作为检验学校道德教育成效的准绳。这种道德教育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许多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但是他就是不去这么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学校长期把道德教育视为一种知识传授的教育,即“教师教、学生学、学校考”的教育。这种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这一重要特性,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条文,而不能培养出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最终导致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2]。
2.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内容的运用。鲁洁曾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科学的逻辑”[3]。学校道德教育一旦脱离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现实生活服务,才有生命力。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人的道德赖以生成和发展的空间和背景。生活既是道德生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4]。反观我国现行学校道德教育中对学生提出的种种要求,都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性条文,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道德作为现实生活中利益调整的一种规范,应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这就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滋养与启迪。
3.单向度道德教育方法的使用。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使用直接问答、灌输、规劝、说服、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示范等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把教育对象当作“道德容器”的强制的、封闭的教育理念,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其目的就是试图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当儿童的信仰与成人认为应该持有的信仰相左时,成人就会感到失望和愤怒而失去应有的耐心,然后以某些不适当的手段将自己认为正确的道德观念强加给儿童,所有的道德设定,无论其动机多么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多么高尚,都应该以道德主体的确立为前提。可见,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把人当作“道德容器”的单向度的道德教育方法,回避了多元价值问题,因而也就谈不上让学生面对、思考多元价值和培养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可能性;而且这样的道德教育因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而丧失了道德性。
二、借鉴价值澄清理论,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轨迹,就是以人的价值教育为突破口,重视引导而形成正确的、自己认可的价值观。价值澄清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自由民主与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学校教育中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这一理论致力于解决价值困扰问题,主张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得到的道德困惑为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的价值澄清法为道德教育方法,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们追求个性自由的要求。
我们认为,批判地吸收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成分,设定正确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恰当设计道德教育内容,采用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改善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
1.道德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选择能力为目标。价值澄清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在判断、评价和选择的动态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道德问题的能力和道德价值判断的能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及伴生的多元价值观给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大量新问题。应该说,多元价值观念、多元生活方式,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有利于他们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但是,由于青少年认识水平、辨别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时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选择能力就应该是当前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道德教育最终应该落实到学生的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的发展上。
2.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人在教育中的生活都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根基。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论断说明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一种教条,空洞而无效。价值澄清理论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并作出合理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既不由外部强制所致的内化过程而来,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人们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中逐步发展或建构起来的,道德价值观的变化乃是人们自己经验的重组,乃是人们遭遇到某种价值观上的冲突而引起的。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光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注重社会实践训练,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道德教育。价值澄清理论在运用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针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因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老师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就容易解决价值冲突中的道德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思考、反省中作出选择、判断,并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最终逐步形成正确合理的适合自己的价值观。
3.道德教育应采用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价值澄清法。对于如何培养学生面对多元价值进行辨析、判断、选择的能力,价值澄清理论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要在道德教育中运用对话,进行道德推理,培养学生价值辨析、判断、选择的能力。价值澄清法在价值澄清过程中,重视澄清的策略和方法的运用,教师基本上被置于中立地位,学生在选择认知、情绪评价和行动中处于一种体悟状态,在民主公正的氛围中接受和评判价值信息,逐渐构造自己的道德价值世界。在道德教育实践中,通过价值澄清方法,积极帮助学生分析不同价值选择所导致的不同后果,引导他们修正和升华自己的价值选择,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价值观。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遵循的是以教育者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准则为前提,从外部向个体内部“输入”道德知识,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与遵从的灌输方法。这种方法过多强调教师的主体性与合目的性,较多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品德要求,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个体差异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需求,把遵循共性要求的行为规范作为道德教育的准则抑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利于个性道德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的形成。价值澄清法的优势就在于它倡导尊重道德教育对象主体性与积极性,鼓励道德教育对象自己对现有的价值观进行反思、怀疑、判断,进而作出选择。道德教育是以促进人的道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人格和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进行。
三、结语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曾经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学生也在面对多元价值选择时产生了迷失。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当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选择能力为根本。鉴于价值澄清理论在道德教育目标上主张培养学生价值判断选择能力;在教育内容设计上要求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在教育方法上使用与学生平等对话式的价值澄清法,因而该理论对解困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价值澄清理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足。首先,价值澄清理论只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对究竟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并无具体的论述和规定,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我们认为在学生并不具备绝对的自主判断能力和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时候还是应该加以适当、适度的引导。其次,如完全否认外部因素诸如榜样示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十分武断。客观上,榜样的示范力量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有鉴于此,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价值澄清理论,而应采取批判借鉴的态度,取长补短,寻求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之策。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教育研究,1997(12).
[2] 张志勇.回归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当代教育科学,2005(2).
[3] 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02-09-10.
[4] 张志勇.回归生活——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当代教育科学,2005(3).(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