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教学分析

2009-03-11 09:09金希日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

金希日

[关键词]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26-04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课程标准必修3专题“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规定的4个学习要点。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种教材都只写了三课,内容略有差异。思想理论的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也容易教条化。怎样使学生理解一种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应当是教师备课的重心。本文的分析仅就使用人教版教材,供教学参考。

三民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人教版教材设计的思考题为: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这些可以作为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教师应从三民主义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三民主义的特点。

民族主义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演变而来。“鞑虏”显然还带有当时的大汉族观念。自清中期白莲教起义以来,民间抗清活动接连不断。民间秘密结社的抗清组织一般都以“驱除鞑虏”为号召,太平天国是最好的证明。洪秀全借用基督教的上帝起事,但理论准备不是圣经,而是历数满族人关以后对汉族统治的种种劣迹,包括留辫易服。天地会有很多会众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因为在反满抗清上的一致性。孙中山推崇洪秀全,自诩“洪秀全第二”,也是表明他要继承驱除鞑虏的事业。“恢复中华”的概念原本也是与“驱除鞑虏”对应的。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纠正了单纯排满的思想。他说:“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后来,孙中山又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对民族主义的解释: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兴中会时期,孙中山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合众政府是个含糊的概念。建立同盟会时,孙中山改提“创立民国”,这就意味着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权,建立以民主共和为核心的共和国体制。这一思想显然是借助西方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但在中国是崭新的,无疑是个重大进步。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对如何实现人民的权力规划不足。因此,在1924年的解释中,国民党“一大”宣言明确指出: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民权主义说白了,就是要建设民主政治。

孙中山建立民国的思想来源于西方,但是,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正是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孙中山说:“欧美强矣,其民实困”,他既看到西方政治制度的积极一面,也亲眼见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社会问题。因此,孙中山认为中国不能盲目“媲迹欧美”,因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预防出现资本主义贫富不均的现象。办法是“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土地国有”。这虽然有些空想的成分,具体实施会有很复杂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独创。假若实行了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社会进步后增长的地价部分归国家所有,试想:房价也不会疯涨,国家的积累也有部分保障。1924年解释的平均地权主张以立法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种”。1924年解释的民生主义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思想,主张国家要经营管理大企业,“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孙中山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至今令人感慨。

民族主义对应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对应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对应社会革命。民族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也属于政治革命,孙中山的想法是“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三民主义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结和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特色。

另外,三民主义之下,孙中山最重要的政治设计是“五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独立之外,加考试、监察,成立五院。文官考试制度是古代中国的特点,孙中山借鉴传统的考试制度,设计了考试院,设想公务员考试制度应当是独立的,以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了防止腐败,孙中山很重视监察制度,这也是在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监察权的独立与司法权的独立有所不同,前者更在于防患于未然,监督职责的行使;后者在于依法治罪。当然,在“党”高于“国”的南京政府时期,只是形式上实现了五权分立,实际上考试院、监察院都形同虚设。

教材上说孙中山“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宣言也指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但是,孙中山是否明确提出三大政策,并且将三大政策作为“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学术上存在较大争议。三大政策只可视为实现三民主义的路径。

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主义”并无大区别,其概念都表明这是一个有系统、有独创的理论。由于毛泽东本人不同意用“主义”这个词汇,因此“毛泽东思想”沿用至今。毛泽东思想顾名思义是以毛泽东的思想为主,固然有集体的智慧,毕竟是通过毛泽东的总结而形成的。人教版在本课中设计了思考题: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人的思想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为这个思想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可以贯穿本课教学。历史课是要用事实说明问题。教学应选择围绕这个主题的史实展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坚持中国革命就必须搞武装斗争,已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共识。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将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开中央会议讨论新的方针政策。接下来召开的“八七”会议决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当时毛泽东在会议上也仅仅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是指向城市?还是农村?并没有解决。全党的共同认识是革命斗争仍应以城市为中心,因此,中共中央仍留在上海。但是,“八七”会议也提出了寻找“新的道路”的要求,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也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基础。1929年6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则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红军、要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9月,中共中央在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

信明确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1930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红旗》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共产党应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部力量去发展农村工作,革命势力占据广大农村后,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用农村的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

以上事实说明: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出路和要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基础是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在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工作重心应该在农村的思想。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就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的特征是武装暴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互动,强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有些人担心农村革命超越城市斗争不利于革命,对此,1930年1月,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他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革命的必然结果和最高形式,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还提出了“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思想。

众所周知,苏俄的十月革命是城市武装起义,依靠的是武装起来的工人和士兵。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很多人将苏联的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迷信共产国际。为了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这体现了毛泽东的理论首创精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形成。

当时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只是毛泽东,方志敏也成功地建立了闽浙赣根据地,到1930年初,形成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湘赣、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和琼崖,大大小小的几十块根据地,红军总共发展到7万多人,红军的游击战实际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成为积蓄革命力量的主要阵地。

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时期毛泽东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诀。但是,在1928年4月28日,朱毛会师之前,毛泽东还不知道这一战略战术原则。聂荣臻在1986年12月1日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朱德同志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有名的十六字诀,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这是毛泽东思想凝聚集体智慧的又一例。

毛泽东无疑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主要作用。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正值盛年,精力充沛,加之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延安是西北后方,相对稳定,因此他的著述比较丰富,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马克思生活在欧洲,他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建立在工业化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在落后的东方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怎样选择革命道路,以及革命成功后的政权建设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毛泽东为了指导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理论著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然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规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进一步阐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些理论的创建在世界范围内并无先例。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同时,毛泽东思想在多方面展开,如在哲学方面毛泽东写了《矛盾论》和《实践论》,在军事方面有《论持久战》等。

成熟的毛泽东思想也融入了集体的智慧。刘少奇、张闻天等人对新民主主义有很多论述。张闻天曾精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他说:“中国社会将来才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则要实行新民主主义。因为中国太落后,只有走过新式资本主义的第一步,才能走社会主义的第二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发展新式资本主义,是我们现时的任务,也是我们当前的具体工作。若把理想当现实,乱来一阵,会弄糟糕的。”毛泽东有关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的思想就是吸收了张闻天的看法而形成的。西安事变前夕,当毛泽东还主张“倒蒋抗日”时,张闻天提出了“逼蒋抗日”的主张,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作了充分论述。运动战的原则是朱德首先提出来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思想在党内也是朱德最早提出的。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邓小平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一度被看做是经典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就是计划经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些来源于《共产党宣言》。但是,恩格斯晚年扬弃了他和马克思年轻时的看法: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因此也不知道完全公有制、高度计划经济和单一按劳分配的弊端。列宁虽然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但他没来得及实践并上升到理论。列宁留下来的理论是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他说:“没有全社会严格遵守的统一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在苏联实现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基本上消灭了私有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没有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他在新中国建立后很快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理论,1953年就准备了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1958年农业也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本上是从1956年实现

的。“文革”期间的1975年,他还提出批判资产阶级法权,不满八级工资制,热衷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没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标准。他只突出一个标准: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1980年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假如恪守经典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错误的,私营企业更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理论也不会名正言顺。换言之,邓小平理论首先破除了完全公有制、高度计划经济和单一按劳分配的框框,而且是在苏东剧变之前。苏东剧变不是外来侵略和和平演变的结果,而是自行崩溃。据传邓小平说过:中国如不实行改革开放也一定垮台。显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存在着重大缺陷。邓小平理论的前提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意识到按照经典社会主义进行经济建设走不通,因此下决心改革。他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发展是硬道理”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论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没有实事求是,理论就没有任何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特色是不讲空话、套话,讲实话,简洁而通俗。例如:“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带后福,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人们熟悉的语言其实都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多种所有制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种分配体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实际上政治体制改革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党政分开、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实现政治民主化。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急于求成,但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的生产力被排在第一位,就是邓小平理论中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思想理论的专题教学也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征,要用史实讲思想,用史实解释理论。采用比较的方法容易使学生理解各种思想理论的特征。史料教学也是必要的,但应精选史料。用三个课时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适当,重点应在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责任编辑:任世江]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抗战时期何干之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刀山火海咱敢上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