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龙 薛伟强
[关键词]山东高考,明朝服饰。图片选择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41-03
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9题如下: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答案:C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点之一,高考几乎年年必涉。山东首次自主命题,便首创用图片材料的新情境来加以考察,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仔细研读后发现,本题材料与结论间的逻辑关系及部分史实似有待推敲。
一、题干与正确选项所涉的时段不一致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显然在明初,即使按照命题者的逻辑可以得出“极力加强专制皇权”的论断,其时段也应是明初(或朱元璋在位时期),而非整个明朝,否则便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聂幼犁先生提出,要检查选择题是否有问题,要把它的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这样会把试题“在史实、逻辑或文法上比较隐蔽的问题突现出来”。
二、题干所示材料的寓意与正确选项难以吻合
朱元璋立国伊始,便对全国官民衣冠服饰的形制、质地和颜色作了严格规定,其后明代服饰制度基本成型,其规定之严密,范围之广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这些都符合史实,但从中难以觅到“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的“确切信息”。古代社会服饰所具的政治功能早有定论: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倡“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西汉时贾谊又详细阐述了“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的意义。因此这个原则一直根深蒂固萦结于历代帝王的思想之中,“易冠服”几乎成了每一个创业继统之君安邦定国最重要的政治措施之一。所谓“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其文化意蕴正于此。
如果说朱元璋还有特别之处,那就是在辨贵贱、明尊卑之外,更有“复古典、别华夷”的文化宣示作用。朱元璋把元朝的统治视为一大历史倒退,因此即位之后极力主张“复古”。洪武元年(1386年)二月,他便“诏复衣冠如唐制”,此后又不断立制,以复兴中国文化与传统价值为核心,强调华夏文化之认同。显然,“辨贵贱、明尊卑”有利于维护统治,但这对所有政权都是适用的,其与“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似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仅凭“一统河山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等三种男子帽式。
三、题干所示材料没有包含在正确选项所涉的知识圈内
从中学教材来看,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涉及以下措施:1通过官职改革以分权促集权,2颁布《大明律》和设立直属皇帝的厂卫特务统治,3严厉控制士人思想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其中直接促成皇权专制加强的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官职机构的变化,尤其是废丞相,吴晗指出:“从中书省综掌政权一变而为由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封建专制政权从此更加集中,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教材内容从未涉及明朝服饰与专制集权的关系。当然,高考题的答案也可以超出教材。但是,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大学教材及学者专著如《明史·舆服志》、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明时期》、黎东方著《细说明朝》《剑桥中国明代史》、吴晗著《朱元璋传》等,亦无“明朝对服饰的严格规定是极力加强专制皇权的表现”等类似说法。
四、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不宜等而视之
某网站资料对此题的解析如下:从名称“一统河山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中即可得出结论。果真如此吗?从词意来看“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所宣示的核心思想是统一与安定,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寓此意于帽中,实属自然,无可厚非,从中似难以解读出“极力加强专制皇权”之义。否则,依其逻辑,去年大陆给预备赠台湾的两只大熊猫起名“团团”“圆圆”,就也有“皇权专制”之嫌了。笔者以为,命题者或许是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等而视之,因而认为宣扬统一(中央集权)就是宣扬专制皇权。其实,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君主专制指君主拥有无限权力,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君臣关系上;而中央集权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主要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即使有保留君主的,其权力亦由实变虚,如英国、日本等。在中国古代社会,尽管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在朱元璋废丞相以前,因为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存在,君主的权力受到很多牵制,从而不能“极力加强专制皇权”。只有认清二者的区别,才不至于在批判专制主义时,连中央集权合理性的一面也一起否定。
五、明初三种男子帽式并非由明太祖命制
明代郎瑛著《七修类稿》载:洪武三年,朱元璋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1296—1370年),杨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太祖问他戴的是什么,答日四方平定巾,太祖听了大喜,于是定为儒生的巾服。该书又说,明太祖到神乐观,见有道士于灯下结物,问之,答曰网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为道官,并取网巾颁告天下,使人无贵贱皆戴之。《明史·舆服志》亦有类似的记载。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网口上下用帛包边,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它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从实际用途来看,网巾只是一种束发的网罩。方巾则是古代的角巾。至于六合一统帽,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本是仆役所戴,因为戴起来很方便,遂普遍流行,这就是后世“瓜皮帽”的来源。由上可见,三种帽式中至少有两种在明代之前已出现,且皆源于民间,而非朱元璋命制。至于三种帽子的名称,目前也很难确认全系明太祖所赐,考虑到它们都与帽子的形状或结构有密切联系,起名对于杨维祯等饱读诗书文人来说很轻松,而于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则恐非易事。
本题是历史组的第一道选择题,设计意图应当是偏低难度的试题。针对以上分析,笔者建议简便的改法是去掉题干中的明太祖后“命制并”三字,并把正确选项改为“朱元璋有安邦定国的强烈愿望”。如果还以材料题的形式考察“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恐怕得动大手术,建议材料主题从“废丞相、设三司、《大名律》《大诰》三编、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材料中组合搭配,因契合上述主题且能用于高考的图片似不易寻到,所以最好选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材料,当然题干及干扰题支的表述也需做相应改动。假设可以提高难度,又不循旧例,该知识点的选择题或可用“情景模拟”的思路做如下设计。
某有志之士生活在明朝初期,在他身上最有可能发生的故事是:
A直抒胸臆论国是,殿试金榜中状元
B擢升兵部侍郎,统兵十万战沙场
C官拜地方大吏,手握军政大权
D贪银百两,流放三千
答案C
解析:在明初,都司为地方大吏,掌军政,所以当选C;科举时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则A错;兵部只有调兵权,无统兵权,则B错;贪银六十两以上,即剥皮实草,则D错。(严惩贪官乃朱元璋的一大特色,理应知道,否则只能综合其他的判断加以排除。)如此既能较深入地考察能力,又形式简洁、内容活泼,便于高中生接受,或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作为历史题新题型,最早大胆使用图片选择题的应是上海高考卷,近年来开始流行全国。既然连命题技术相对成熟的上海今年都有好几道图片题有不尽人意之处,山东首次自主命题,出现一些不足和失误更是可以理解的,交流和探讨意在更好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