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心性文明”对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借鉴价值

2009-03-09 03:24王成礼
道德与文明 2009年5期
关键词:博爱心性孙中山

[摘要]孙中山的“心心性文明”思想,是基于时代与实践的需要,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人文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形成的以道德文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内涵是丰富深刻的,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道德文明建设仍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孙中山心性文明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5-0096-05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在“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的理想激励下,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其中“心性文明”是他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人文主义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形成的以道德文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我们今天道德文明建设仍有借鉴价值。

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源自于儒家的“心性论”。孔子是“心性论”思想的最早探索者。他的“心性论”思想是通过“仁”、“礼”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仁”就是“仁者爱人”,体现的是内心世界相爱、关心的自律道德精神;“礼”是指礼法,合乎周礼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具有外在规定他律的道德意义。孔子这种“仁”、“礼”相结合的“心性”观,是儒家“心性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也“为儒家心性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心性论”。孟子认为,人具有先验的“善性”,也就是说,人天生就有道德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之“四心”(《孟子·公孙丑上》),是感情的“四端”的萌芽,是产生“四德”,即“仁、义、礼、智”的内在依据和本源。可见,孟子的“心性”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之心、道德之性。这种对“心性”的认识,不仅构成了孟子心性思想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思想来源。

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是以中国传统道德人文主义为基础,并吸收西方有用的价值成分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新思想。孙中山在谈到他的思想来源的时候写道:“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之固有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孙中山非常推崇中国传统的“固有道德”。他认为,“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我中国是四千余年文明古国,人民受四千年道德教育,道德文明比外国人高若干倍,比及外国人者,只是物质文明”。所以,“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恢复”,但孙中山对中国“固有的道德”并非盲目推崇,而是加以改造地吸收。他在对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固有的道德”的取舍、存废问题上,将“固有的道德”与民主革命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内容。孙中山在讲到“忠”时,认为:“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这实际是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批判封建的“忠君”道德。他在谈到“仁”时,指出:“仁之种类,有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则皆为博爱。”这样,孙中山将中国传统的“仁爱”与西方资产阶级的“博爱”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关于“信义”、“和平”,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对于朋友和邻国是讲信用的,比外国人好得多,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我们对于这些好道德要发扬光大。孙中山并未囿于中国传统的“固有的道德”,而是采取开放的态度对待西方近代的文明成果和道德学说。他指出:“文明进步是自然所致,不能逃避的。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孙中山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纳入自己的“心性文明”思想之中,并根据中国的“民情国史”加以阐发,以适应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孙中山在论述“心性文明”建设时十分注意自由、平等、博爱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自由与民族主义相通,平等与民权主义相通,博爱与民生主义相通。这样,实际上就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融入到了三民主义学说之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调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既是政治学的,也是伦理学的。这是孙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突出特点。可以说,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是从人内心道德层面人手而谋求国民自我觉悟与精神进步,进而完成改造与富强国家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方案。

“心性文明”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经验总结,是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理论成果。孙中山早年最钦慕西方物质文明。1878年,当他登上去檀香山的远洋海轮时,西方物质文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随着对西方文明的频繁接触,深感中西物质文明之差距,希望中国能够“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在孙中山看来,造成中西文明差距的根源,在于中国教化文明衰落之故。“今天下之学教亦已久矣,古之庠序无闻焉,综人数而核之,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此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此所谓弃天生之材而自安于弱,虽多置铁甲、广购军装,亦莫能强也!”所以,要缩短中西文明之差距,必须复兴教化文明。但孙中山伦敦蒙难之后,思想又发生了变化。他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前途命运之思考,进一步认识到,仅仅靠复兴教化文明,“用输入物质文明的方法不能改良中国”,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文明,实行西方的共和正体,“建立一个贤良政府”。然而,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的思想再一次发生了变化。他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认识到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将四万万人的孤力凝聚成“群力”,这种“群力”要“以人民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孙中山进一步强调“心力”对建国之作用:“政治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认为:“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孙中山这里所讲的“心”就是“心性文明”,他把发展“心性文明”,叫作“心理建设”。可见,孙中山对“心性文明”的认识,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认识的一般规律,而且反映了他们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曲折过程。

大同社会是孙中山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社会目标。何谓大同社会?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心性建设》中解释道:“人类进化之目的为

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化现在之痛苦世界,而为极乐之天堂者是也。”显然,孙中山与孔子的大同社会的基本范式一脉相承。可以说,孙中山为实现“大同社会”的“心理建设”,即“心性文明”建设而做的努力,贯穿着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人文主义的情结。道德文明一心性文明一大同社会,这既是孙中山大同思想自身的逻辑演进,也是他构建大同社会的一条独特的道路设计。那么,孙中山的“心性文明”主要涵盖哪些内容呢?

1.“八德”、“八目”是孙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基础。在孙中山看来,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就是要恢复“八德”。他曾说过:“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除了唤醒中国固有的道德——八德,孙中山特别称颂《礼记·大学》中高扬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这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展开的理论,无论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八目”之所以受到孙中山如此高度评价,主要在于它强调由个人的自我道德完善人手,逐渐推向家庭伦理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最后达到国家大治、社会大同。

2.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原则。孙中山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自由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他认为,自由首先是指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其次,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比如言论、出版、游行、集会、信仰、结社等。在他看来,民族与国家的自由要高于个人自由,自由这个名词“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要“牺牲一己之自由,以谋公众之自由”。孙中山进一步分析强调民族与国家自由高于个人自由的原因:“因为中国受列强的压迫,失去了国家的地位……所以现在的国家是很不自由的。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强的团体。”换言之,只有在争得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后,广大人民的自由权利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关于平等,孙中山认为中国存在两种不平等的现实:一是人为的不平等;二是天生的不平等。首先应该清除人为的不平等。为此,要用三民主义建设一个极平等的国家,“民族主义,即扫除各族之不平;民权主义,即是扫除政治之不平;民生主义,即是扫除社会之不平”。当所有这些人为的不平等因素被铲除后,人民才能真正享有平等。对于天生的不平等,孙中山主张通过发扬为众人服务的道德心,使之平等。他强调:“虽天生人之聪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务道德心发达,必可使之成为平等了。这就是平等之精义。”显然,孙中山关于为众人服务以实现人人平等之途径,是很有见地的。关于博爱,孙中山将它与中国传统“仁爱”结合起来分析,很有创造性。他认为仁爱就是博爱。他说:“仁之定义,如唐韩愈所云,‘博爱之谓仁,敢云适当。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能博爱者,即可谓之仁。”但他又指出:“我国古代,若尧舜之博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博爱也,然皆狭义之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于人人。”孙中山看到尧舜的“博施济众”,孔子的“尚仁”,墨子的“兼爱”虽近似博爱,但还只是“狭义之博爱”。在这里,孙中山论证了古代仁爱的狭隘性,就是“其爱不能普及人人”。孙中山主张博爱应是“为人类谋幸福”的“广义的博爱”。

3.“为众人服务”是孙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核心目标。孙中山一直倡导为众人服务的人生观。孙中山认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由此,孙中山指出:“近代人类立志的思想,是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而不以夺取为目的。聪明才力愈大者,当尽其能力而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聪明才力略小者,当尽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务,造十百人之福。”孙中山认为,有聪明能力的人为众人服务,是道德上的新潮流。他指出:“现在文明进化的人类,觉悟起来,发生一种新道德。这种新道德就是有聪明能力的人,应该要替众人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因此,上至总统、下至政府官员及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其职责就是为众人服务,为全体国民谋幸福,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牺牲一己之自由平等,绝对服务国家,以为人民谋自由平等”。

4.合作、互助是孙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实现途径。孙中山对互助原则非常推崇,甚至把它看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他说:“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孙中山认为“互助”是“人性”区别于“兽性”的关键所在,少了“互助”,人类就不成为人类,社会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孙中山把互助分为社会互助与国际互助。社会互助主要指各阶级间经济利益的调和;国际互助是指外国帝国主义帮助造成中国的民生主义,使这两种经济力互相为用。

5.发扬王道文化,是孙中山“心性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王道是相对于霸道而言的。王道重仁义,霸道重强权。王道,天下为公;霸道,以强凌弱。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说的:“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的是主张功利强权。”孙中山指出:“王道文化”由于其“仁义道德”、“正义公理”而是“真文化”,能使社会前进;“霸道文化”由于其“功利强权”、“压迫人”而不能“当作文化”,能使社会后退。因而,孙中山主张用王道文化、用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为一个大同之治”。

综上所述,“心性文明”是孙中山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需要出发,结合自己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反思,以道德为基础,进而探索出的一套文明国民、文明国家的理论方案。

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孙中山对“心性文明”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粗略的,甚至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他没有也不可能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传统道德的某些封建成分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对自由的认识失之偏颇,认为中国人向来是很自由的,没有受过不自由的痛苦;过分强调道德及人的主观精神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认为“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有世界”,只要“人人尚道德,明公理”,人类就可除国界而进于大同”。但不能因孙中山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否定孙中山“心性文明”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的道德文明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要深入挖掘本土道德思想资源,积极吸纳国外优秀道德文化成果,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道德文

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人文主义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得以稳定、有序、发展、进步的根基或精神动力。孙中山从近代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现实出发,提出要恢复“固有的道德”,以“心性文明”达到“以建民国,以进大同”之目的。今天,道德文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通过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和关系,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从而保持社会和谐。因此,道德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新时期的“道德文明”建设,要重点对我国本土道德资源进行挖掘,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同时,通过不断吸纳国外优秀的道德文明成果,从而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道德文明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国优秀道德文明的概括与体现,同时为新形势下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更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倡导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风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基本道德准则。新时期,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既是对“替众人服务”等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升华,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所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以人为本,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落实到各种具体的行动之中,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本职岗位上以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要把修身内省、陶冶人格,不断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根本。注重道德内省自律和陶冶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孔子曾经说过,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仅要“修己以敬”,而且要“修己以安人”,以至于“修己以安百姓”。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也说过“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在儒家看来,修己与安人,内圣与外王,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是推己及人、由内而外、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孙中山继承了这些儒家思想学说,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联系起来考察,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因而,治国必先修身,“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孙中山通过“八德”、“八目”的道德标准,设计了一条由个人的修身内省、陶冶人格,实现家庭和谐,进而推进社会人际关系之协调,最后达到国家大治、社会大同之路。这是中国治国平天下的独特道路,它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要把人们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4.要把诚信、仁爱、互助的道德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道德基石。如果说修身内省、完善人格,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根本,那么,诚信、仁爱、互助则是实现修身内省、完善人格之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仁爱、互助,把诚信看作是“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把仁爱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核心,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原则;把互助看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天性,是仁爱的具体体现。孙中山继承了这些传统的道德思想,把诚信、仁爱、互助看作是他“心性文明”建设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他“大同世界”道德文明的基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社会。互信、互爱、互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而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没有互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互爱;没有互爱,就没有助人的动机,就没有互助;没有互助,社会就会出现不均,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社会的失序,所以,没有互信、互爱、互助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要把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道德观作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构建和谐世界的道德原则。追求“和谐”与人类持久和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价值理念。从《周礼》中的“以和邦国”,到《论语》中“天地人和,礼之用,和为贵”,再到以“和”为核心内容的集大成《中庸》与《礼记》的分离,都表明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和合精神。孙中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去实现世界大同,这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和”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新时期,我国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紧密相连,并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底。相信,以“和”的道德理念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通过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终会实现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推进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心性文明”思想,是基于时代与现实的需要,通过对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以道德文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内涵是丰富深刻的,意义是深远的。

(作者:王成礼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徐州221100)

猜你喜欢
博爱心性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心性与现实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SUMMARIES OF ARTICLES
以爱博爱 倾我所有
博爱之歌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
胡宏心性观中的“儒佛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