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云英
摘要:作为小说家的蒲松龄,也是一位相当不错的辞赋家,10篇传世赋作,大都借景寄情,托物言志,短短8000余字,却能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或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或关心民众疾苦,表现以民为本的知识分子良知;或诠释刚毅不阿的韧性意志、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赋;思想内容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式微于明清,是中国古代文苑中最早盛开的一束艳丽而富贵的花朵,与唐诗、宋词、元曲,共同成就了特定时代文学的代表形态 ①。赋向以雅正典丽为著,是“汉魏作家精力之所萃,是他们显示学识才力的主要文体。” [1] (P222)所以,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以赋的创作,作为衡量自己文学才华的最高标尺,赋自然成了学子们呈才炫博的不二法门,蒲松龄亦不例外。应该说,蒲松龄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辞赋家,其“部分作品足以与赋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2]考察聊斋赋的思想内容,或描山绘水、借景寄情,或借古说今、托物言志,大致归类如下:
一、仰慕先贤,渴望知音,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蒲松龄天性聪慧,通晓百家。十九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后,更加惜时笃学,即使经兄弟分爨之变,也未改求取功名之念。志干云霄的他,固执地以为凭借满腹经纶,取青紫当如俯拾地芥。岂料,首次成功,竟是唯一的一次。自此,功名始终对他收敛起笑容,就像空中明月,可望不可即,只在梦中闪耀着诱人的清辉。科举那样的考试,除了必须要下某等苦功夫,“当然还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竟而一直考不中。” [3] (P29)语堂先生的话移植在松龄身上再恰切不过了。半个世纪已去,直至垂垂老翁,他渴求的功名仍是水月镜花。虽怀经天纬地之才、抱扶危解困之心,但他却未能跃过“龙门”,终是潦倒不遇的一介寒儒。如此钻心刺骨的伤痛,屡屡使他满怀不平,时时感叹“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他“愤气填膺”、甚至“顿足欲骂”、“怆恻欲泣”。[4] (P1129)科场的惨败难免让他忿恨冲天:“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腮,长鸿铩羽,同吊寒江水……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5] (P1986)如此怀才不遇的无奈,良骥被困的酸楚,大量表现于“孤愤之书”《聊斋志异》中,但在聊斋赋中亦隐约可见,如《趵突泉赋》、《古历亭赋》、《荷珠赋》。
《趵突泉赋》写于1684年,当时四十六岁的蒲松龄参加济南的乡试,依然名落孙山的现实,再次刺痛了他孤高的灵魂。是趵突泉腾空喷涌的非凡气势、甘洌清澈的秀美风韵,荡涤了他胸中的块垒、心头的郁结。
松龄虽屡考屡败,骨子里却有一种永不言弃的执着和姿态。因此,比势争高的股股喷涌、鼎沸动岸的层层波浪,凸现出来的正是他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清莹纯美、烹茶增香的泉水,又恰如他清正高洁的孤高品性。
文末连用乾隆恩宠趵突泉和燕昭王赏识邹衍的名典,除暗含对趵突泉、邹衍的艳羡外,言外之意应为:渴望再遇施闰章那样的知遇之师,能够慧眼识才简拔自己,以实现科举晋身的夙愿,展示匡正天下的大志。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末句“不逢邹生吹暖律,空闻苔莓老山家”,明显流露出空有济世之志却无济世之缘的埋怨以及“亟望伯乐,伯乐何在”的伤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凉和生不逢时的幽怨。
1693年,山东按察使喻成龙与盐运使李兴祖,在大明湖中利用宋人修建的环波亭废址重建历下亭的工程竣工。松龄应邀来济做客,因喻成龙盛请而作《重建古历亭》诗。次年,喻授命任安徽巡抚,松龄再作《古历亭》相送。新建的历下亭不足以表达他振奋不已的心情,情不自禁中写下长赋《古历亭赋》。
《古历亭赋》对新亭景色和湖中美景作了形象描绘,追忆历下亭“再衰再盛”、“复废复兴”的历史,赞颂喻、李修复历下亭之功德。通篇引经据典,骈散妙和,行文流离明畅,文情摇曳震荡。
作品先铺陈描写了眼前大明湖的美景:海鸥与野鹭比飞,禽语和蝉声齐唱。花草竞艳,湖水含情。修竹优游,翠柳笼烟。芦苇缀露欲滴,蝴蝶迷草忘飞。尤其是那满湖的荷花,香气随风飘溢,又在轻风中颤动蛮腰,宛如仙女在水面凌波纤步。
然后笔锋一转,回忆唐时历下亭曾经的辉煌:
旧题始于老杜,新亭结于盛唐。方其盛也:南有蜡山、北渚,西有环碧、水香。沉壁浮珠,佳人拾翠之浦;乘轩载妓,名贤醉白之堂。
可惜好景不长。唐末,历下亭渐废,直到北宋,曾巩在齐州(今济南)任职时,方得以重建,之后又历经兴废变迁。
夕阳红湿,招凉叶于明沙;秋径微茫,缈寒萤于败堵。飘摇欲尽,凄凉半亩蓬蒿;风景不殊,寂寞一蓑烟雨。苍苔遍隰,绣地为文;绿荇分钗,抽茎作股。望桃源而去,再返棹已无人家;白天台而还,旋回头竟属邱莽。
表达了作者对历下亭曾经沧桑、几度兴衰的感叹。
古亭废,是历史的无奈;古亭兴,是智者的选择。而这一选择,即是小心翼翼地拾起了一段曾被丢弃的历史文化。所以,在蒲松龄眼中,历下亭的兴废简直就是一代文脉兴旺与否的标志了。在表达对古代先贤无限景仰的同时,又暗合了机不逢时的感愤。
荷花乃大明湖的象征,因而成为文人争咏的对象。喜欢创新的蒲公,在《荷珠赋》中,不步他人之后尘,独对荷珠眷顾有加。
赋文甫始,作者即创造了一个精致、优雅的境界:杨柳笼着轻烟,荷叶凝碧无垠。田田的绿波中,荷花零星点缀,犹如躲在碧纱帐里偷窥的少女妖娆却不妖媚。荷珠不是珍珠却胜似珍珠,不仅可爱更显可慕。
月涵星泣,烟斜雾横,见遗鳞与剩璧,睹碎玉与残晶,想渊客之陨涕,乃颗颗而圆成,映初出之皎日,似晨宿之荧荧。
这是从远处感受荷珠。在烟斜雾横中,月白色的荷珠像遗鳞、剩璧,又似碎玉、残晶,莹亮剔透,光泽温润。
近而即之:摩尼失耀,照乘非明,湿不沾盖,白可眩睛,既无风而欲滴,才着雨而忽倾。
则是于近处细察荷珠。尤其是湿不沾盖,无风欲滴,着雨忽倾的描写,形神毕肖地表现了“荷珠一颤香轻泻”、“荷珠剔透多而滚”的鲜明特点。
可见对荷珠的珍爱,而“乱曰”中“伤美人之迟暮兮,怅秋江之已晚”,才是要达陈的主旨。借屈原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委婉流露出老大无成的孤独和惆怅。
二、体物言志,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蒲松龄曾在压纸的铜尺上刻下著名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借项羽“破釜沉舟”和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达不甘放弃的决绝之心。事实上,松龄正是用屡考屡败、屡败屡考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士穷乃见节义”的人生追求,诠释了刚毅不阿和奋进追求的韧性意志。
《秦松赋》作于蒲松龄三十四岁。秦松挺然屹立傲苍穹的风采,不矫饰、不炫耀,“清标独耸,大盖孤垂”的神姿,以及凌寒傲霜不折腰、四季常青不改容的品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赋文反复渲染秦松久经风霜而特立坚毅的高古形象,特别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与狂风较量、与恶寒搏斗的战斗风采,彰显了一种激励人心的崇高美和昂扬斗志的悲壮美。通过秦松凌霜尤茂、枝干遒劲的特征展示,礼赞其“存昂藏之瘦骨,亘古今而不坠”的非凡气度,诠释了蒲松龄刚直孤傲、穷且意坚的人生信念。
难以释怀的是荡气回肠的结尾。秦松不以被独夫授爵为荣反以为耻的果决态度,构成了全文的点睛之墨。伟男是秦松的化身,他因有鲁仲连这样义不帝秦的高洁之士为同乡而自豪,又自称是坚贞守义的田横之门人,而“秦皇何君?而我为其臣!”更是传达出傲视皇权的独立不羁、矢志不移的凛然正气。如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操守,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一再表现的放旷忤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气质是息息相通的。
《中秋爱静赋》是聊斋赋中比较平和的作品。“荷香既邈,林荫方浓,喧不却而已去,凉不乘而自生。”你会感觉出渐行渐远的缕缕荷香,不经意间悄悄降临的淡淡秋意,隐隐退去的喧嚣,潜生暗长的清凉,一切都在传递着宁静、淡定。在这样一个“云闲风静,气肃天空”的清虚之夜,作者整个身心都沐浴在满院的溶溶月色中,熔铸于满心的消闲、恬淡里。在这里,心是静的,景是静的,连情也是静的,正如生命在繁华浮躁的尘世中,显现出一份秋夜般的静美与从容。这或许是孤傲奔劳的蒲松龄的另一面人生,就像飞倦的鸟儿渴望一个歇脚的栖息之所。
三、关心民众疾苦,表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穷秀才蒲松龄,始终生活在社会底层,对黎庶有天然的亲近感,对民生疾苦有切身感受。他心系民众,关注农业丰歉,因之创作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深广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村的社会生活,全面表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人格力量。单在《聊斋志异》中就有近30篇作品是以农民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可以说,蒲松龄是中国古代作家中写农村题材最多的一个。年过半百以后,他除潜心文学创作外,还编写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专为百姓日常所用的通俗读物。在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蒲松龄完全可以“穷则独善其身”,但他却主动关心民众的农事桑麻、用药诊病,如此“不达”也要“兼济天下”,足见一个知识分子“以民为本”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聊斋赋中也有相当篇幅反映这一主题,如《伤寒药性赋》、《祷雨赋》、《煎饼赋并序》、《绰然堂会食赋并序》。
青少年时代的蒲松龄阅览了不少中医药书籍,晚年深感于乡民“不惟无处可以问医,并无钱可以市药” [6] (P1041)的现状,刻苦学习医术,收集整理药方,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尤为可贵的是,他能将深奥玄妙的医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亲撰医学科普作品,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著名文学家中能与之比肩者寥若晨星。《药祟书》、《草木传》、《伤寒药性赋》等,即是蒲氏浩繁文献中的医学专著。
《伤寒药性赋》是以赋体形式,对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用药特点和规律所作的专题阐述,概述了《伤寒论》113方89味常用药物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等性味,所属经络、主治功效、配伍应用等等,颇具特色。全文运笔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为后人学习《伤寒论》,普及医药知识,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
蒲松龄深谙中医与传统文化同生共长、息息相关的亲缘关系,他的中医论著源源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养料,积淀起深厚的内涵与功力,使人既掌握了方药知识,又领略到文学独有的风采,因而得以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据盛伟先生的《蒲松龄年谱》载,松龄一生遭遇的严重旱灾有七次,最甚者发生在1673年和1703年。
1703年初夏,山东淫雨成灾,继而转涝为旱,秋季歉收。一冬无雪,翌年,又一春无雨,小麦绝产。淄川地区的干旱持续了一年,加之蝗灾致使庄稼颗粒无收,流民载道、饿殍横野。蒲松龄目睹惨状,慨然写下《淫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蜚虫害稼》《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流民》《离乱》《饭肆》《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祷雨赋》等大量作品。《祷雨赋》堪称此方面的经典。
碧空无翳,赤日长烘;海水将沸,铜山欲融。鸟投林而定息,兽入谷而潜踪;偶隐几而炙手,抚卧榻而如笼。看禾苗之焦卷,类已折之秋蓬, 枝奄奄以垂项,叶搔搔而响风。恶莠与良苗并尽,赤地将远霞共红。
生动地描绘了赤日似火、海沸山融、鸟息兽藏、田裂禾焦、枝垂叶响、酷热难耐的景象,力述干旱情势的严重以及“农夫心内如汤煮”的焦虑与不安。
滴雨之不降,已初伏之将终。布豆之时已晚,种黍之田垂空;枯萍粘乎破块,黄埃起乎垅中。渐近秋而去夏,知少稔而多凶。
初伏将终,夏去秋近,但滴雨不降,布豆期错过,田地荒芜,少稔多凶已成定局。
作品中文情激荡,震动人心的是对古老的祈雨活动生动可感的描述:
维我贤侯,忧民之忧,惟旱之故,一夕白头。烂石煎沙,室作桑林之舞;青羊杏酒,日切西况之求。桐鱼罔应,蒿目长愁。爰有人也:穴于东邱,貌似近古,行无殊尤。不知自何人之说项,遂传其焚檀咒水之奇筹。绛幢纷纭而下贲,黄冠噬肯而来游。建坛坫,设旌斿,披短发,仗吴钩,手叠掴拇,文画蝌蚪。奔走者,接踵载道;旋绕者,连袂成俦。
眼看庄稼颗粒无收,父母官焦急万分,他沐浴斋戒,亲率文武官员携牺牲带美酒,祈风调雨顺,求五谷丰登,热切表达了作者对救百姓于危难、解民众于倒悬的贤能之士的尊重、敬仰。
继之,渲染祷雨过后,天降甘霖,浸润良田的场景:
忽山侧之殷殷,闻惊雷而激电,似画壁之攫挈,疑白蚁之酣战。众欣然而色喜,咸引领而翘盼。俄而鲤鱼风吹,炮车云散,失所望于群心,因声色之俱变。师戟指而益力,更叱咤乎灵坛。亡何:墨芝遥起,轮囷如山,乃呼众而还绕,才三匝而蔽天。来飕飕之爽气,入衣裳而冷然。注暴若泻,点大于拳。阿香御辔,白雀衔丹;马鬃悬滴,指爪生烟。落箸之使君失色,投壶之玉女增欢。其始也:摧木扬尘,一道羽书驰柳驿;其既也:翻河破屋,千营铁骑赴榆关。沟渠之澒洞也:崩决之黄流逢秋涨;平原之洋溢也:怀襄之洪水与天连。柳条低拂地,竹杪下垂栏。檐如绳而不断,荷溅珠而长翻。一瞬息之雱霈,沾万顷之良田。
突然山侧殷殷,雷鸣电闪。耀目的日光,霎时朦胧起来。灰白的云团,渐呈乌色。地上的热气搀合着凉风,沁入衣裳,凉爽异常。开始时,狂风撕扯着树木,扬起漫天的飞尘。随即拳头大的雨点,砸起阵阵尘土。迅而直直的雨道,铺天盖地而来,像射起无数只箭头,又似腾空跃起的颗颗荷珠。房檐上雨绳不断,天空中倾盆而下。不一会儿,天地一色,水天相连。刚才还在随风狂舞的柳枝,早已蔫蔫地倒在地下。刚劲的竹枝,也无力地垂挂在栏杆之上。这一段描述,可谓文采宏丽而不淫,铺张夸饰而有度。读起来深感动人心魄,令人眼前突现大雨滂沱之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松龄一生清苦寒酸,饮食不离民间,多是家常的百姓食物。在诸多食品中,他似乎更钟情于煎饼,难怪有种说法:蒲松龄是背着煎饼卷子写《聊斋志异》的。《煎饼赋并序》如是说:
溲合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
对这样的描述,以煎饼为主食的山东人,再熟悉不过了。可知,蒲松龄不仅常吃煎饼,而且应该多次见过其烙制的情景,至于:
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
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温馨浪漫,浪漫得恐怕一日三餐以煎饼为主食的种田人,绞尽脑汁都猜想不出此为何物?
单吃一张煎饼未免过于单调,穷人蒲松龄也会有穷讲究,会琢磨着变换花样,让煎饼更加美味可口起来:
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博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
抹酱,夹葱,卷食之,乃是山东民间的重要习俗。对蒲松龄来说,煎饼佐以“鹅脂”、“豚膏”,该是难得的奢侈品了。接下来又介绍了一种更过瘾、更解馋的吃法:煎饼冷硬之后切成条,加入花椒、盐豉烩制一下,俗称“煎饼汤”。汤汁浓郁的锅里,浪头欢喜地翻滚着,趁此投入黄澄澄的金条。瞬间,煎饼条便软烂柔滑,顺嘴喝下,顿觉通体舒畅:
更有层层卷折,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汤合盐豉,末剉兰椒,鼎中水沸,零落金条。
读着如此文情并茂的文字,即使不喜欢煎饼的你,也禁不住舌底生津了。
聊斋赋向以构思精巧而著称,本赋最出彩的,还属忍俊不禁的结尾:
朵双颐,据墙次,咤咤枨枨,鲸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遗坠,方且笑锅底饭之不伦,讶五侯鲭之过费。有锦衣公子,过而美之曰:“愿以我鼎内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其可乎?”野老怃然,掉头不易。
寥寥几语,情境出神入化,人物形神毕肖。野老鼓起腮颊大享煎饼美味之情状,大嚼特嚼之声响,“左持巨卷,右拾遗坠”的可掬憨态,奇怪“五侯鲭”破费的心理活动等等,无不展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更为绝妙的设计是:钟鸣鼎食的公子哥竟提出要用锅里烹制的上等肉食,换取老人手上吃剩的煎饼喳喳,老人家硬是对珍馐佳肴很是不屑,竟背过身去,掷去两个字:“不换!”读之,快哉!想必创作时,也甚是痛哉!
显然,蒲松龄在展示平民生活状况的同时,是借人穷志高的野老形象,表达对一贯恪守不移的清苦耿介品行的追求,再次完成人格的自我确认。
四、尊重学生,关心弟子健康成长
1679年,40岁的蒲松龄几经辗转,选择在王村镇西铺村毕际有家做西宾,设帐绰然堂。绰然堂是蒲松龄在毕府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在长达30年的塾师生涯中,让蒲松龄感念不已的是,自己仅是毕家的一个教书先生,却得到非同寻常的礼遇。更可贵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情同骨肉的亲密关系。《绰然堂会食赋并序》形象再现了师生在绰然堂一起用餐的生动场景,行云流水的铺叙中,传递出亲如一家的师生情谊,字里行间充盈着幽默诙谐的趣味。
僮跄跄兮登台,碗铮铮兮饭来。南閛閛兮扉启,东振振兮帘开。出两行而似雁,足乱动而成雷。小者飞忙而跃舞,大者矜持而徘徊。
深情描述了孩子们敲碗击盘、迫不及待候饭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仆人们慌张备饭的样子,以及师生们威武列队、登堂入室的可掬情状。
接着,蒲松龄又以夸张之笔,描绘学生们进屋后可怜兮兮的馋嘴相:
迨夫塞户登堂,并肩连袂,夺坐争席,椅声错地,似群牛之骤奔,拟万鹤之争唳。甫能安坐,眼如望洋,相何品兮堪用,齐噪动兮仓皇。
这哪里是锦衣玉食的豪门大户就餐的情形?那种焦躁不安、吵嚷不息、急切盼着开饭的可爱神情被描摩得无以复加。
接着,作者又形象叙述了吃饭的具体过程:袖子扫着菜碗,沾上了热汤,站起身来去夹自己喜欢吃的菜,就像一堵墙挡住了别人的视线。一双双筷子白晃晃的刺人眼目,一条条胳膊密麻麻的遮人眼眶。最让人掩笑不止的,还属弟子们传神的不同吃相和表情:“眼明而手疾”、抢到好吃的弟子,干脆“连口直吞,双睛斜瞪”,“脍如拳而下咽,噎类鹅而伸颈。”有的干脆用手去撕肉吃,却忘了卷着菜的饼放在桌子上松开了,以致汤菜流溢。只吃得嘴唇流油,嘴角泛光,骨头满地,衣服沾脏。如果遇到“去肉留皮”耍滑或“少酱而乏椒”偷懒的厨师做的饭菜,孩子们就会“秉匕而踌躇,殊萧索而寡兴,乃择瘦而翻肥,案狼籍而交横”,不但神情冷漠,胃口全消,挑肥拣瘦地胡乱打发几口,而且故意把残羹冷炙拨弄得乱七八糟,真实表现出孩子特有的任性和率真。质量不同的饭食,左右着孩子们不同的吃相,饭食可口与否,又通过脸上的表情暴露无遗,孩子们毫不掩饰的天真、稚趣跃然纸上。
赋文最后写到:等菜被抢光了,只剩下饼和稀饭的时候,葱蒜咸菜这些原本孩子们不屑一顾的食财,又成了抢手货,小孩子典型的眼馋肚饱的心理便呼之欲出了。故意大声同喝稀饭的声音,因厌烦韭菜、萝卜而表现出来的忧戚神情,以及直到彻底吃撑了肚子手拄额头才肯哄然散去的情状,都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绰然堂会食赋并序》充分表现了蒲松龄对弟子们的钟爱之情,日久天长,他竟不自觉地“错将子弟当儿孙”了。[7] (P1783)
五、委婉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诗酒人生,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惯常的一种生命状态。或酾酒助兴,或把盏消忧,于是便诞生了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怅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刘伯伦“唯酒是务”的纵侠;孟浩然“置酒话桑麻”的恬淡;苏东坡“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李易安“沉醉不知归路”的洒脱。
相比之下,蒲松龄的酒声可谓小矣,但他故居里却放着一把酒壶和几个酒杯。由此推知,松龄的日子虽过得窘困了点,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小酌几盅。不仅喜欢喝酒,他还擅作“酒文章”,酒香袭人的《酒人赋》即是其中的代表。
《酒人赋》描述了一个个因酒而著的名人名典:淳于髡用“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讽谏齐威王“罢长夜之饮” 的弊政;刘伶纵酒放浪,出门常携壶酒,嘱咐家童持锸相随:“死便埋我”;陶渊明以葛巾滤酒,滤毕,再把头巾戴在头上;贺知章醉酒忘形,“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阮籍“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草圣”张旭醉后以头浸墨,索笔挥毫;孟嘉饮酒后风吹帽落而不觉;山简醉后反戴白帽日暮归家;毕卓因偷邻人酒被缚于酒瓮边,却向主人连声致谢;石曼卿以草自裹其身,伸头狂饮。蒲松龄把一个个名人饮酒以后表露出来的或慷慨激昂、踌躇满志,或酣畅淋漓、潇洒自如,或纵情逍遥、无拘无束的率性,把他们醉酒、贪酒、恋酒、惜酒的醉态,信手拈来,活脱脱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不由得你抚掌称快。
同时,作者毫不讳言地描述了“酒凶”百态:口出鄙俗粗野之词者,吵嚷得不可开交者,罚酒逼饮者,勉力强饮者,酒醉入眠者,醉而喧闹者,喝酒过量、呼吸紧促者,皱眉瞪眼、须发散张者,双脚乱跳、酒后撒泼者等等,描形状貌入木三分,议事论理一语中的。
至于“父母前而受忤,妻子弱而难扶”的不可救拯之“酒凶”,作者竟醒酒有招:“只须一梃。絷其手足,与斩豕等,止困其臀,勿伤其顶,捶至百余,豁然顿醒”。对酣酒者以木棍轻拍其臀,直至酒醒。如此惩戒,横生妙趣。
很明显,作者的创作之意是“刺”,讽刺饮酒无度、失礼现丑的行为。但即便对待如此丑陋之“酒凶”,一向嬉笑怒骂的蒲松龄也并未过于刻薄,而是用善意的呵责,带刺的幽默,使之猛醒顿悟。他认为:酒鬼,并非不可救药;酒凶,也非十恶不赦。那些残酷掠夺、欺压良善的虎官狼吏和无品无德的狂徒,才是无情鞭挞、肆意揭露的对象,这大概才是蒲松龄创作的真实意图。所以说,《酒人赋》的写作倾向和《聊斋志异》中揭露社会腐败、官贪吏虐、生灵涂炭现实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蒲松龄看来,大千世界中,“醒不如人”“醉不如鳖”者 ①,是罪不可赦的。
与近200万言的《蒲松龄全集》相较,8000余字的聊斋赋未免太显单薄。但文章虽小,却一样能蔚为大观,透达人心,就像“室雅无需大,花香不在多”。屋小并不影响雅的品位,花少却不降低香的档次。又如诗之绝句,难尽之意,见于言外。词之小令,语短情长,总有袅袅不断之妙。
参考文献:
[1]郭建勋.辞赋分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茂福.蒲松龄辞赋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林语堂.苏东坡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蒲松龄.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A].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
版社,1998.
[5]蒲松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A].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
[6]蒲松龄.药祟书·序[A].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蒲松龄.赠毕子韦仲[A].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魏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