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如
2006年初夏,住在广州某医院高干病房的革命老人席萍,处于弥留之际,昏睡不醒,医院已经发出病危通知。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木樨地,陈明十分牵挂,寝食难安,他仔细斟酌,拟就了一份几百字的长文电报,发往广州,并且在电话中嘱咐儿子陈东海,要他在母亲清醒的时候,念给她听。电文中充满关切的话语,感谢她把儿子抚养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歉疚之心。电报发出后,陈明常常自言自语地念叨:也不知道席萍能不能在清醒时听得到这个电报。
1937年抗战爆发后,正在延安抗大学习的陈明,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做宣传股长。他热情,积极,很活跃,成为TN的好帮手。在工作中,他对丁玲产生敬佩之情,而丁玲对他也有异乎寻常的好感,陈明的胃病很厉害,丁玲常常关照他。渐渐的,他们产生了超过一般同志关系的感情。
回到延安以后,许多战友都不大赞成陈明与丁玲的这种关系,认为两个人差距太大。陈明也产生了顾虑,主要是觉得两人的经历不一样,丁玲的经历比自己复杂得多。后来,他在烽火剧团担任大队长期间,团里有一个搞音乐的女团员叫席萍,鲁艺毕业,人长得很清秀,也是个知识分子,对陈明很好。那时一些干部对于知识分子怀有成见,陈明与席萍有时会感到一种压力,两人互相同情,很有共同语言。陈明感到,与丁玲建立恋爱关系还有些顾虑,而与席萍则没有,于是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剧团的同志常常开他们的玩笑,驻地部队的首长耿飚、王维周也说,你们就在这儿结婚吧。1940年秋天,剧团在陇东庆阳,陈明和席萍结了婚。
后来陈明听好几个朋友告诉他说,这件事对丁玲打击很大,丁玲听说他结婚了很痛苦。陈明就感到很后悔,觉得自己考虑不周,伤害了丁玲,很对不住丁玲。他陷入两难的境地,苦思良久,感到这种局面非解决不可,不能让三个人都痛苦的局面再持续下去,于是忍痛作出决断:尽快结束与席萍的婚姻,恢复和丁玲的关系。后来陈明说过:当时我的确没有办法解除三个人的痛苦,而与丁玲结合,只是把痛苦都给了席萍,这对她是不公平的。对席萍,我始终怀有负疚的心情。
席萍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她平静地接受了现实。陈明说,孩子给我吧,你带着孩子再成家可能不方便。席萍不同意,她舍不得孩子,坚持自己带。
席萍,也写作席平或席苹,1918年出生于江苏吴县(现为苏州市吴江区)东山镇,那里是太湖边上的鱼米之乡,席姓在当地是名门望族,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曾住在席家花园(现改名为启园)。但席萍的家庭却很不幸,她自幼随父母到上海,后来父母双亡,成为孤儿,7岁到上海龙华孤儿院,在那里上了小学,11岁又被送往北京香山慈幼院女生部,念初中。席萍在香山慈幼院用的名字是胡秀颖。当时彭真的姑姑武守玉在慈幼院工作,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乖巧的小姑娘,就认她做了干女儿。席萍学习成绩很好,15岁又进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幼稚园当老师。在幼稚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她在中共地下党员彦伏的引导下,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1937年初,席萍的政治身份暴露,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她一路步行,只身前往延安,当时还不满18岁。她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关中师范学校实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音乐。认识席萍的老同志说她个头不高,纯真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在鲁艺学习时,参加过冼星海组织指挥的《黄河大合唱》。
与陈明分手后,席萍调到中央医院做化验员,从此转入卫生战线。她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生活,把儿子送到托儿所,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渐渐成为业务骨干,后来与同在中央医院工作的陈经镇结婚。儿子的小名叫毛毛,毛主席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毛毛说:我的名字和你差不多,你叫毛主席,我叫席毛毛。解放后,席萍在北京中央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1953年随丈夫调往广州,一直在卫生系统做领导工作,1983年离休。
席萍为人正派,热心助人,口碑很好。全国解放后,她曾帮助多位老同志寻找到入党介绍人,为他们的光荣历史做了有力的证明。她在工作调转、生活待遇等问题上帮助过很多有困难的老同志,却从不肯利用职权为子女谋一点私利。尤其在陈明与丁玲的婚姻问题上,她豁达大度,一直保持沉默,她不写文章,拒绝采访,从来没有说过一个字,甚至连亲生儿子陈东海在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是陈明。1984年夏天,陈明的妹妹陈舜云,委托甘露同志辗转找到陈东海,向他说明了实情,42岁的陈东海才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是陈明。
“文革”中,造反派外调找到席萍,“启发”她揭发陈明和丁玲,席萍坚持说与陈明离婚是出于自愿,坚决不说他们的坏话。“文革”以后,一些关注她的作者和研究人员希望从她那里了解一些材料,席萍也始终守口如瓶,婉言谢绝,甚至对于远道而来的外地作者,也闭门不见。陈明听到这些事情,很动情地说,席萍不容易,一个人把东海拉扯大,我十分感谢她,我要向她道歉。
2006年6月席萍老人在广州安详辞世,享年88岁。告别室前庄严肃穆的巨幅挽幛概括了老人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太湖儿女志在四方求真理
走南闯北异地他乡埋忠魂
责任编辑: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