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空间理论与《红楼梦》中“鸟”的意象

2009-03-07 03:07李媛媛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黄莺黄鹂图式

李媛媛

关键词:合成空间映射投射意象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人物名字的意象应用十分精彩。本文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从认知层面对《红楼梦》中“鸟”的意象和隐喻进行简要个案分析,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合成空间为理解这部名作的意象组合和创新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

一、合成空间理论

Fauconnier(1997)和Turner(1996)等人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又称为概念整合理论。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花样滑冰就是整合了舞蹈和滑冰的有关动作。概念合成过程共涉及四个空间,即源域空间、目标域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简单地说,概念合成就是将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起来,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这是一个可得到动态解释的空间,在此空间所产生的层创结构可做无限的运行组合。跨空间映射利用输入空间里共有的图式结构,或者发展其他的共有的图式结构,这一结构包含在第四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1997:151) Fauconnierfl998)总结了合成空间理论的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从输入空间来的部分投射、类属空间、事件的整合、层创结构。合成空间根据一套统一的建构性(structural.)和动态性(dynamic)原则进行操作,同时也遵守一套优化原则(optimMity principles)。根据这两套原则就可以对概念进行整合,建立合理的概念整合网络。

二、合成空间理论与诗歌意象

合成空间理论是诗歌意向实现过程的理论前提。该理论通过与理念化认知模式相对应的四个空间模型(命题模式、意象图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言语主体所接收到的语言符号信息经过概念的跨空间映射实现意象的实时建构。当经验处理机制将一般经验组织为意象图式之后,意象图式模式边境运动产生两个输入空间,分别包含两个并置而且不同的意向。两个意象经过叠加便将其共享概念结构突显出来,形成一个类属空间,即意向图式应用于转喻模式的概念突显。同时,两个意象图式应用于转喻模式,相似性感知致使合成空间生成。此时,两个意象在类属空间中形成的概念叠加物被应用于合成空间,并与相似性感知产生互动与合并。最后,认知主体对二者互动与合并的产物经过认知加工剁成在大脑中生成了一个新的意象,即在合成空间里形成一个新的层创内容——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至此,诗歌的意象也就在理念化认知模式影响下的四空间模型的运作中实现了(袁晓军,董粤章,2006)。比如Emily Dickinson的诗“Life is a journey through time”就是此理论的一种体现。生命和旅行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个是时间上的延展,一个是空间上的延展。人就是驾驶员,生活就如同在开车旅行一样,给人的脑中形成了一个这样的意。但是二者又有不同的地方,生命不会像旅程一样可以有回转的余地,时间不像空间可逆转。这一隐喻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今生的生活上,而不是死后的天堂。同时,还能发现Dickinson的作品大量运用“路径”和“圆圈”这两个意象图式以及“空气是海洋”这一隐喻,它们与“生命是穿越空间的旅行”这一隐喻一起共同构筑了Dickinson的宇宙观。(蓝纯,2005:183)

三、个案分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杰作,它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陶醉其中,也不断的有各类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而其中大量深刻的隐喻又是这部作品为人津津乐道之处,不论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还是每次诗会上众女儿的诗词,抑或是大观园中各位小姐所居的各处园子名称都是对每个人物生平的隐喻,就连人物的名字都是如此。合成空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操作,合成空间为理解《红楼梦》这部佳作中的隐喻,特别是其中意象组合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有力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

1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从概念正和的角度看,中国诗词中的“意象”(image)一词最早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空间。古人认为,“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意”是内在的抽象心意(metal image),“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concrete image;visual image)。由此结合而形成的“意象”就是一个植根于同时又超越“意”与“象”的一个复合空间除渭深,董平荣,2003)。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个性鲜明,本是传统小说最重要的美学原则。《红楼梦》中的许多主要人物在写实、生动的同时又程度不同地具有象喻性和虚化色彩,这已是对旧的美学原则的突破与发展(虞卓娅,20021。该书中的花鸟意象蔚为大观,为作品增添了更诗意的色彩。关于《红楼梦》以百花喻众女儿的大手笔,花与人的比拟关系,花的隐喻意义、花的谶语性质以及由花而产生的咏花诗词、花神故事等在文本中多有显现。但是也许正因为花的世界过于绚烂耀眼,《红楼梦》中“鸟”意象往往被淹没在姹紫嫣红的花海之中。其实,在《红楼梦》中,“鸟”意象和“花”意象一样,也具有重要的隐喻功能。现以“杜鹃”“黄鹂”为例,利用合成空间理论对此著作中“鸟”意象的隐喻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2利用合成空间理论分析紫鹃的意象

紫鹃是林黛玉的贴身丫环。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百般怜爱,将自己的二等丫环鹦哥给了黛玉,黛玉遂更其名为紫鹃。在她的名字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已有的百科知识进行意象的联想,从而看出其隐喻意义。紫鹃,紫色之杜鹃鸟也。紫类朱红,而杜鹃,又名子规、杜宇、望帝,因其口腔上皮和舌部均为红色,古人以为它啼得太苦,以至于泣血。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乃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来被迫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鹃,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闻者凄恻。“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代代相传,杜鹃鸟被赋予了忠贞和薄命的悲情意味,加上它呜叫于暮春,正值花谢春残,烟雨凄迷的时节,其啼声又宛若“不如归去”,更能引起游子思母伤春思归的纷乱愁绪,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失意、凄凉、哀伤和惆怅的象征,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猿哀鸣”,“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

这种鸟和林黛玉的丫环这个人物分别成为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通过图式映射(schemamappings)自动实现,通过以上描述,我们知道“望帝啼鹃”的传说使得杜鹃拥有了“忠贞和悲惨”的意思,这样杜鹃这个意象就被完整地勾勒出来了,而这个丫环为了自己主人的幸福可谓是尽心尽力,却未得善果,她的人生同样也是“忠贞和悲惨”的,因此二者构成类属空间中主要的类属结构也就是“忠贞和悲惨”投射到合成空间中。经过紫鹃作为林黛玉的贴身丫环,她的命运必定与其主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推理,再加上黛玉本绛珠仙草化身,绛者,红也,与紫同类。这样组合之后便产生了林黛玉这一主人公必定以悲剧收场的新结构关系。合而言之,紫鹃配黛玉,不是巧合,实乃匠心。作者是从比照意义上精心设置这两个人物的,二人的性格和命运与杜鹃意象内核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如果说情志是文学生命的内在灵魂,那么意象则是文学生命的实体。以“忠贞”和“悲情”为意蕴内核的杜鹃意象在紫鹃和黛玉这一对人物关系和性格命运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作者以杜鹃为喻体,以紫鹃为参照,不仅隐含包括了杜鹃意象与黛玉的精神关联,而且暗示了黛玉“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悲剧命运,进而显示了《红楼梦》独特的生命情调和文化内涵。

3利用合成空间理论分析莺儿的意象

黄莺是薛宝钗的丫环。在利用合成空间理论分析过“紫鹃”这一意象的表现手法之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黄莺”的意象。黄鹂,也称黄莺,雄鸟羽色金黄而有光泽。黄鹂不但羽衣华丽、而且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宛转似笙簧,清脆如织机,因而深受人们喜爱。黄莺为树栖鸟类,善营巢,它的营巢技术颇似女性的细心和精巧。古人歌咏最多的,也就是黄鹂的甜美娇啼与心灵手巧。诗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古人以莺音入诗者有“百啭黄鹂细雨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暖人黄簧舌渐调”,“夏木阴阴啭黄莺”,“织锦机边莺语频”等等,不胜枚举;刘克庄的《莺梭》一诗则描写道:“掷柳迁乔太有情,交叫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诗人想象,来回穿梭的莺影好似往来抛飞的金梭,富有韵律的莺歌又像织锦时发出的声响,那么这满城春色定然是黄鹂巧织而成了。与杜鹃的孤独凄凉相比,黄鹂可算是众人青睐的宠儿了。

同理如上所分析,使这种鸟和薛宝钗的丫环这个人物分别形成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通过图式映射自动实现,通过经验和知识,我们能够知道黄莺叫声婉转又善筑巢,并且在春天活跃,于是被人们认为是善言灵巧的象征,还代表着春意盎然;而书中的这个丫环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在读者心目中就出现了一个活泼娇憨、口齿伶俐、惹人喜爱的女孩子的意象。因此二者构成类属空间中主要的类属结构也就是“巧舌、巧思、巧手和深得人心”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再经过黄莺作为薛宝钗的贴身丫环,她的命运必定影射其主人的命运这一推理组合后,我们便可以得出其主人薛宝钗也是一个蕙质兰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喜爱的女子。“柳叶渚边嗔莺咤燕”一回中莺儿说话的有理有据、巧手慧心和“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一回中的细致用心都与其主如出一辙。至于薛宝钗的心灵手巧、善言巧辩更是在全书中随处可见,在此就不做赘述了。然而最后她悲剧性的结局也正是“黄莺”这一意象所传达出来的,因为在自然界,莺啼的目的多为求偶或传递信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莺啼也与闺怨相关。例如从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可以看出黄莺是闺中妇女寂寞的伴侣。因而,从人物关系看,“莺儿”这一形象的设置,当暗示宝钗婚后寂寞孤苦的生活状态。以“巧舌”、“巧思”、“巧手”和“闺怨”为意蕴内核的“黄莺”意象在莺儿和宝钗这一对人物关系和性格命运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作者以黄莺为喻体,以莺儿为参照,不仅隐含概括了黄鹂意象与宝钗的精神关联,而且暗示了宝钗“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悲剧命运,进而显示了《红楼梦》独特的生命情调和文化内涵的另一面。

类似的运用还可以在文章中看到,例如鸳鸯,贾母的大丫头。名叫鸳鸯应该夫妻和满,成双成对,可鸳鸯却孤独一身,这用的是反义,出乎人们的意料,名为鸳鸯而在那贾府中实难成双。还有雪雁,她是林黛玉从苏州家里带来的小丫头。雪雁这种鸟类不杀生,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却要时时提防强敌,以免惨遭袭击。进入贾府之后,她的贴身丫环身份被紫鹃替代。宝玉成亲时,她是扶新娘的,致使宝玉误以为林黛玉是新娘,后给她配了个小厮过活。对于她们名字的分析同上,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四、总结

以往有关《红楼梦》人物暗示和影射的研究很少从认知层面剖析“意”与“象”结合并产生“意象”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的复杂的、不易察觉的认知活动。而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合成空间理论为研究人的这种认知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崭新的认知视角,也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合成空间是一种重要的、有序的、强大的、系统的以及普遍的认知操作。但是如果不认真进行分析,很多时候都无法意识到合成空间的存在,更无法意识到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已渗透到人类各种认知活动中。虽然这一理论还有不足之处,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极大地启发了我们的思维,同时也为我们分析如《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的意象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应对新理论进行发展,从多角度出发去分析、理解文章。

责任编辑原琳

猜你喜欢
黄莺黄鹂图式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春天的小精灵
春韵
两只黄鹂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问黄鹂
最初的愿望小曲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