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旭龙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巧妙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略)。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些词,如冒着危险、奋不顾身、坚定信念……但是如果能把时间、地点说清楚就更好了。
学生回答(略)。
师:他说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是,说得不够精练,再简练一些就好了。你能重新说说吗?
学生回答(略)。
师:这对父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谁能快速找到并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回答(略)。
师:你回答得真好,请你把“了不起”这三个字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演。
(二)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师: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在找相关语句之前,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导语中提出的一个训练重点,谁还记得?(找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由学生汇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并从课文的内容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出你是从哪儿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的?
(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经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内的学生代表来回答)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教师出示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然后由学生自由读,谈感受。(找2~3名同学)
师: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在读课文基础上,找出相关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句话是说有人曾经来劝阻过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再”字知道的。(教师在课件上点红“再”字)
师:都有哪些人劝阻过?
生: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来读—读他们的话。(读完一个就问学生,为什么要劝阻这位父亲)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父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面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只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课件出示:)你听出了什么?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有些失常。他是真的失常了吗?
生:没有!,
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而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板书)
师: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别人的劝阻。8小时过去了,就在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看看第5段,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别人不挖偏偏他要挖?难道别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生:因为他答应过自己的孩子。
师:就为了这个承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生:24 小时……
师:(适时抛出问题)12小时过去了,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生:手指破了,大石头搬不动……
师:此时的父亲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是父亲有没有停止?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生:24小时……
师:24小时过去了,24小时是多长时间?
生:一天一夜。
师: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生:爆炸,余震,受重伤……
师:不但这样,孩子的生还机会非常渺茫,可是父亲有没有放弃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你们说得对,哪怕有一丝丝的希望,父亲也要去找,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生:24小时……
师:36小时过去了,父亲已经挖了多久?
生:一天一夜,再加一整个白天。
师:儿子生还的机会更加渺茫了。此时的父亲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灰心,绝望,生怕找不到儿子……
师:是啊,都已经36小时了,我想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心情越发紧张,但他有没有被压跨?
生:没有。
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生:他答应过他的儿子。
师:是的,哪怕他的承诺被这残酷的现实所击破,但是他还是要履行这个承诺,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生:24小时……
师:漫长的36小时过去了,此时父亲的外貌已经变成什么样了?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是的,此时年轻的父亲好像一夜间苍老了许多,他已经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衣服破烂不堪。任凭衣服破得让人不能忍受,任凭自己伤痕累累,任凭自己心力憔悴,但是他没有停止,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教师在此时要力争突破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
生: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师: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父亲的爱创造了奇迹!当他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是儿子的声音!我想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将深深地烙在这列父子的心中!烙在所有人心中!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课文读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
生1:这位父亲可真了不起!
生2:做他的儿子一定很自豪!
生3:我相信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也一定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三)自读探究,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你觉得儿子哪些方面了不起?
生: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生: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父亲先救他人。
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四)情感升华,总结课文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父亲的爱深深地影响了儿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学习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师:我们每天生活在父亲的身边。也许,你从没有感受到父亲的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也许你会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同学们,现在,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亲做了哪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父爱的事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作业:课后选择下面其中的一项做一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1)和爸爸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爸爸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