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应重视网络舆情

2009-03-07 03:07胡国强
法治 2009年1期
关键词:民情民意舆情

胡国强 林 龙

近些年来,官员对话市民、网民等已经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新气象。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与网友展开在线交流,指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一时间,各地党政机关纷纷以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讲话精神为契机,在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渐成新风。

“对话网民”,是对畅通民意的沟通渠道进行的有效实践,这个举动对人大工作无疑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人大的各项工作必须处处体现“民意”,对于网络这个民意的集中地,自然不能忽视,并且应该在网络对话和网络互动中做出表率。

值得肯定的是,各地人大及人大代表在加强网络对话和互动沟通上,开始了不少的探索。代表博客的开设、法律法规征求网民意见、网络征求监督议题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仅仅是一个开始。

毋庸讳言,许多工作还仅停留在形式上,鲜有实质性的突破。例如,监督议题网上征求意见,由于事先没有广泛宣传,事后没有及时反馈,导致收集而来的建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有些代表虽然开设了博客,但只在人代会前才“偶尔露峥嵘”,大有作秀之嫌。立法项目以及法律草案征求群众意见,尽管老百姓提了许多建议,由于各方面原因,许多法律法规依然没有在群众高度关注的矛盾集中点上“切一刀”,依然在节骨眼上含糊其词,以至于民众参与逐渐“由热转冷”,甚至乏人问津。

因此,如何进一步激活人大与网民的对话机制,如何回应网民的声音,如何使沟通制度化、规范化,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为适应网络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在当前的情况下,人大需要建立以下机制。一是要搭建一个人大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目前,各地人大的门户网站,多数情况是单向地发布信息,包括人大会议信息、常委会信息、立法监督工作信息,新闻网站的功能大于工作网站的功能。

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政治,人大工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远远落后于网络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如果仅仅是单向地发布信息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重要的是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

二是要建立起收集民意、掌握民情的网络平台和机制。要在各种论坛里全面地收集民情民意,作为人大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一个途径。人大机关应培植主流网络媒体,同时培养一批网络评论员,在各种论坛里面凡是涉及人大话题的,能发出主流声音。人大在加强舆情动态的收集、加强网络的引导上要有新措施,主导舆论导向,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

目前,在人大监督议题来源的路径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问题、专委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调研的问题和“一府两院”要求报告的专项工作受到重视较多,而网络涌现的热点社会事件事实上还没有及时进入人大监督的信息资源库。这些热点事件有不少是蕴含着监督法所提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例如,近期一些地方的出租车罢运事件,甘肃陇南的群体性事件,人大是可以及早感知这些隐藏着的社会矛盾的。

因此,人大各专委会、常委会各办事机构应注意网络舆情的分析、综合,及时发现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人大监督的议题,以便从制度上、源头上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近年来,有的地方积极追求通过媒体在较短时间内向社会征集监督建议议题,这种做法引起了公众关注,也起到了收集一些社情民意的效果。匆匆征集民意也有量少、面窄、质量不高的问题。人大监督应着重用好制度内的信息渠道,重视网络民意舆情的日常收集和分析。

另外,监督法设定了监督公开原则,要求常委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应向本级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保证公众对人大监督的知情权,促进人大监督不断增强实效。监督公开原则,尤其是通过网络公开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公开在不少地方尚没有启动,这是执行监督法,保障监督系统通畅的应当填补的空间。

猜你喜欢
民情民意舆情
编者的话
泸州市纳溪区:1005名民情直报员确保民情直达
消费舆情
民情写在“日记”里 有的放矢解难题
“民情日记”贵在真情实意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